哀王孙杜甫诗词介绍

时间:2024-04-20  字数:5800字  手机阅读

哀王孙杜甫诗词介绍

作品介绍

《哀王孙》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46首。这首诗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接着写玄宗委弃王孙、匆促出奔后,王孙流落的痛苦;最后密告王孙内外的形势,叮咛王孙自己珍重,等待河山光复。全诗写景写情,都是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

原文

哀王孙

作者:唐·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1),夜飞延秋门上呼(2)。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3),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4),可怜王孙泣路隅(5)。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6),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7),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8),且为王孙立斯须(9)。

昨夜东风吹血腥(10),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11),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12),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13),慎勿出口他人狙(14)。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15)。

注释

(1)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

(2)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3)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九马:皇帝御马。

(4)宝玦:玉佩。

(5)隅:角落。

(6)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隆准:高鼻。

(7)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8)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

(9)斯须:一会儿。

(10)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11)“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12)“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13)花门:即回纥。剺(lí)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14)狙(jū):伺察,窥伺。

(15)五陵:五帝陵。佳气:兴旺之气。无时无:时时存在。

翻译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

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

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

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

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

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

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

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

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

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

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

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

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

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

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赏析

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仅带着杨贵妃姐妹几人,其余妃嫔、皇孙、公主都来不及逃走。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陷长安,先后杀戮霍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中所指“王孙”,应是大难中的幸存者。

这首诗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接着写玄宗委弃王孙、匆促出奔后,王孙流落的痛苦;最后密告王孙内外的形势,叮咛王孙自己珍重,等待河山光复。全诗写景写情,都是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诗歌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与这样的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前人评价这首诗说:“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杜臆》)

讲解

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任命老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兵讨伐叛军。当时军心涣散,哥舒翰明知无战胜之望,于是固守潼关,以待时机。但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另有企图,接连不断地派宦官去催战。哥舒翰无奈,于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引兵出关,在灵宝(今属河南省)西原遇敌,一战溃败,唐军全部覆没。原先骄狂自大的唐玄宗,一下变得束手无策,恐惧万分。杨国忠首先提出逃往四川的主张,玄宗答应了。到了夜晚,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六军,选取九百匹骏马,次日(十六日)清晨,在细雨中,他和杨国忠、杨贵妃姊妹、在宫中的皇子皇孙、妃嫔公主,以及亲近的太监、宫人,从延秋门逃出。“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哀王孙》)。早在先秦,乌鸦就已被人视为不祥之物。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起兵叛变,不久自立为帝,派人修饰台城及朱雀、宣阳门,那天有数万白头乌,集聚在门楼之上,童谣说:“白头乌,拂朱雀,还与吴。”上面所引的几句诗,正是以谣谚的形式,借侯景之事,影指安禄山叛乱。九马、金鞭,都是皇帝乘用的东西,金鞭坚固,九马善驰,而现在竟至鞭断马死,从中可见逃奔时匆忙狼狈的情状。玄宗这次出奔,是瞒着别人,偷偷进行的,甚至连住在宫外的公主王孙,也抛下不管,致使这些王孙流落街头,备受欺凌。金圣叹已经看出,在这几句诗中含有讽刺之意:“平时居大屋,作达官,此夜妖乌空啄大屋,屋下达官,去已久矣。写尽朝中大臣伎俩。”又说:“匹夫犹有托子之谊,身食其禄,而祸至先去,失落下其王孙,即何以自解?”(《杜诗解》)其实,随同玄宗逃奔的大臣,只有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官员事前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那天还有不少人去上朝,到了宫门,仍听到报时的漏声,看到肃然而立的禁卫,直到宫门打开,宫人乱哄哄地跑出来,才知道皇帝已经失踪了。因此,这里托言“达官”,只是一种不能明指玄宗的掩饰之词。升平时期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驱百姓于水火之中,一旦临难,又连骨肉都弃之不顾,素有“多情天子”之称的玄宗,其无情无义和一般皇帝没有什么不同。

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身陷长安,在路上碰到一个遍体鳞伤、无家可归的王孙,写了《哀王孙》这首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一个王孙,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实在可悲。不过在被玄宗抛弃的王孙、公主中,这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还能在路旁哭泣,还有卖身为奴的自由。据史载,就在那个时候,安禄山派孙孝哲在崇仁坊杀了霍国长公主、永王妃及驸马杨驲等八十三人,并挖了他们的心,用以祭其子安庆宗。有的还用铁器揭开脑壳,街上流满了污血。没过几天,又杀了王孙、公主二十余人。当时追随玄宗入蜀的王侯将相,只要亲属还留在长安,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不能幸免。

历览前史,当一个王朝衰亡的时候,其子孙常常因为祖先的罪孽而被杀害。秦朝末年,项羽率兵进入咸阳,即焚烧宫室,屠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秦宗族。西晋年间,汉主刘聪派兵攻陷洛阳,纵兵烧掠,晋妃嫔公主被士兵ling辱,王公大人接连被杀,连求为奴仆都不可得。唐朝末年,黄巢攻破长安,几乎把留下的唐宗室杀得一个不剩。倒是蒙古人入主华夏,对宋宗室的处罚,相对说反要好一些。难怪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自杀之前,先用剑连斫长平、昭仁两公主,并悲切地说:“汝何为生我家?”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大概是命运最好的一个亡国之君,居然还能在清朝灭亡之后,留在紫禁城内,当了几年小皇帝。即使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王孙、公主,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贵荣华之中,未经世事磨炼,不知人间苦辛,唯有骄娇二气,缺乏谋生能力,到了不能寄生的时候,就常常显得格外无能。过去他们依靠祖先的荫庇,权势的支撑,一直处在使人妒羡的地位,在落难之后,虽然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同情,但更多的人对此却怀有幸灾乐祸的心情。而如果其本人或其父辈曾经有害于人,有损于人,此时更易成为报复的对象。所有这一切,都使王孙落难比常人更加凄惨。“龙种自与常人殊”,但并不是其骨相和常人有什么不同。在得势的时候,他们确实在各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优越,一旦落难,也将遭受不同常人的厄运。

解读

《哀江头》与《哀王孙》同时作。江就是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当时皇帝贵族官僚以及文士们游赏胜地 ,此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颇多哀悼。

玄宗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奔蜀。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诗说“已经百日窜荆棘”,可知当作于九月。诗中对被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

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因为杜甫是以人类命运为出发点,兼爱一切人,同情一切遭遇不幸的人。这种变化,从《丽人行》、到《哀江头》表现出来。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应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悲剧的同情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是值得同情的。而贵妃之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正是生命的悲感。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他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因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

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涌起一阵悲悯之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

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之泪了。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哀王孫

作者:唐·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爲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准,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爲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于。

花門剺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哀王孙杜甫诗词介绍】相关文章:

1.杜甫《哀王孙》分享

2.杜甫《哀王孙》

3.杜甫诗词《哀王孙》的诗意赏析

4.杜甫《哀王孙》韵译及评析

5.杜甫《哀王孙》原文与翻译

6.杜甫《哀王孙》全诗及赏析

7.杜甫《哀王孙》赏析

8.杜甫哀王孙原文及注释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