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

时间:2024-05-04  字数:14000字  手机阅读

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ww.xueshiba.com/wenxue)。

苏轼曾多次手书《赤壁赋》以赠友人。孙承泽《庚子消夏录·苏东坡书前赤壁赋》云:“《赤壁赋》为东坡得意之作,故屡书之。”苏轼自书《赤壁赋》至少有五本。除苏轼外,现今所知最早书写《赤壁赋》的书法家是宋孝宗赵昚,其行草《赤壁赋》长卷用泥金书于磁青纸上。宋高宗赵构有草书《后赤壁赋》,同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同装,后接另纸篆书《后赤壁赋》全篇。宋人徐竞有篆书《赤壁赋》。

《赤壁赋》在宋代已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着名画家乔仲常、马和之、杨士贤、李嵩、李龙眠、王诜、赵伯驹、赵伯骕等都曾绘《赤壁图》。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赤壁画”.此画采取中国画长卷通常采用的“异时同图”①的手法,根据《后赤壁赋》文意和情节,画面分九段从右向左展开,逐一描绘了东坡与客游赏的进程,每段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马和之《后赤壁赋图》描绘的是《后赤壁赋》中东坡与客泛舟夜游赤壁,遇孤鹤“横江东来”“掠余舟而西”的瞬间景象。此画构图极简,大片的空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笔法飘逸、婉转纤巧,特别适合表现道家看重的水流和云气,给人虚无缥缈之感。杨士贤《赤壁图》表现出江流浩荡之气和赤壁雄伟之势,与苏轼的豪放情怀颇相契合。李嵩《赤壁图》画技精妙,图中暗礁石壁以小斧劈皴擦,简洁、拙重,用“锯齿描”精绘细写漩流急浪,颇有装饰美感,意境悠远。此外,还有李龙眠的《赤壁图卷》,王诜的《赤壁图》,赵伯驹的《后赤壁图》,赵伯骕的《后赤壁图》等。

金代武元直的《赤壁赋图》在众多“赤壁图”中最负盛名,表现的是苏轼泛舟夜游赤壁的场景。此画构图雄奇壮阔,大江奔流、石壁峭立、峰峦起伏、树木苍郁,石壁之下一小舟中,苏子与二客对饮,船夫撑篙顺流而下。烟波浩渺、宽阔的江面和高耸险峻的石壁,衬托出小舟及其乘客的渺小,让人不禁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画法上,近景山石用类似“斧劈皴”的短皴和淡墨直线皴结合,用笔法度谨严,笔力劲健,凸显出石壁的峭拔和坚硬。皴笔大致用淡墨,只在结构折转处以浓墨醒出,墨色湿润,浓淡墨色的`渗化使景象稍趋朦胧。另外南宋杜莘老绘有《赤壁图》。此外,在南宋的一些工艺品上也出现了以《赤壁赋》为题材的图像,如剔红《后赤壁赋》纹盘、剔黑《后赤壁赋》纹盘以及《前赤壁赋》银盘等[1].由此可见,在宋、金时代,《赤壁赋》已成为绘画以及工艺创作的常见题材。

与宋、金相比,元代留存至今的赤壁图和《赤壁赋》书法作品不多,但历代着录和题画诗中提到的并不少。其中赵孟頫与《赤壁赋》结缘最深,见于着录和现存的有四幅:其一行楷书《前后赤壁赋》,其二行书《前后赤壁赋》并《苏东坡像》,其三行草《前后赤壁赋》,其四行书《前赤壁赋》。除赵孟頫外,还有一书画作品,如鲜于枢的行书《后赤壁赋》,虚庵的题画诗《盛子昭<赤壁图>》等。元代题《赤壁图》的诗甚多,有赵孟頫的《题四画·赤壁》、郑思肖的《苏东坡<前赤壁赋>图》、吴师道的《游赤壁图》、房祺的《题<东坡赤壁图>》、唐元的《题亷守所得<东坡游赤壁图>》等。这些“赤壁图”今已散佚,但这一题材为元代书画家所热爱的盛况,由此可窥见一斑。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他从容、旷达、豪迈、坚韧的人生态度为中国文人提供了切实的安慰,树立了自我拯救的榜样,具有人格范式的意义。苏轼面对沉浮不定、变化无常的苦难人生,表现出极强的承受力和适应力,最终超越了苦难。他让人们知道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平静、乐观和自信的心态,面对坎坷如何调适、化解。王水照、朱刚指出“苏轼的人生体验、人生思考、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设计”,“由于苏轼的出现,才基本上完成了民族文化性格的铸造:用更超拔的人生领悟,将孔、庄两种人生态度统一于一种人生模式。毫无疑问,苏轼的人生模式是体现我们民族文化性格的最典型之模式”[3]544.《赤壁赋》集中体现了这种文化性格。

“赤壁图”由苏轼与二客、赤壁、江水、扁舟、明月、美酒、远山、密林、飞鹤等形象组成,这些形象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苏轼或与二客围坐舟中畅饮,或站立船头凝望赤壁,或徐步江边,或临江舒啸,神情闲雅从容、悠然自得,这不仅与苏轼形象十分吻合,而且是画家心目中理想的文人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扁舟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象征,饮酒是解脱苦闷、豪放洒脱的象征,鹤是高洁不群精神的象征。这些意象都表明苏轼愿像鹤一样,做一名隐逸之士,独飞独鸣、弃世而自举,在精神上追求超尘绝俗的境界。通过对这些有相似意象的图像的组合、重构,画家们表达了对《赤壁赋》所体现的从容、旷达人生境界的认同。

【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相关文章:

1.课文分析:《赤壁赋》

2.关于《赤壁赋》结构分析

3.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

4.《乡愁》语言特色分析

5.《劝学》写作特色分析

6.苏轼的诗和词特色

7.《赤壁赋》写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8.《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阅读答案与翻译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