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带着鲑鱼去旅行》有感 读后感1900字

时间:2024-05-10  字数:1900字  手机阅读

本是“小记事”,但是在后来,在那个年代,作者刊登了一些另类文章,戏谑调侃当下的生活,戏仿咬文嚼字的文风,书写五花八门的奇思异想,或者记录林林总总的风言风语,它的作者有青年才俊,有诗人,有批判家,哲学家和小说家,当然也有从报纸上转载的各种奇闻怪论,三十年后作者记录了这些流传了很久的小文章,并集结成册,就是这本《带着鲑鱼去旅行》。

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很荒诞,其中记录的小故事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作者真的记录了,并且很详细的讲述了这些故事,整本书的第一章带着鲑鱼去旅行,其中记录了去异国出差因为买了一条鲑鱼,要将其放入冰箱,就将冰箱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导致结账时付了一笔巨款,这些事在真实世界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但是在作者笔下很详细,好像我们就在当场。前面几篇都是这样的,感觉都在描述这些服务机构有多鸡肋,从来不曾有效率的办事,反而在妨碍着别人,到处制造麻烦。

天马行空的幽默的想象使这本书活起来了,他好笑又认真的解释了一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去理会的问题,虽然荒诞,但是好笑之余又让人深思,我们的问题虽然没有书中那般严重,但是确实存在着,作者看似开着恶俗的玩笑但是却是引人深思。艾柯长期给杂志社撰写杂文,并以自嘲反讽的笔触而出名,他在意大利本土特别受欢迎,应该和他这样子的叙事风格分不开,而他自己也写过非常严肃的文学作品,对于各种风格的文体都能流利切换,不得不说是一位很厉害的文学家啊。

其实作者对生活也是无望的啊,在言语中透露的是满满的无力感,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主人公杀害了他的情妇后分尸抛尸结果他在机场被拘留是因为其他无关紧要的事,而他杀人一事却是无人在意,看完这篇让人哭笑不得,结局出乎意料,我们似乎意外这个结局,但是看完前面几篇这个结局似乎也是成立的。

后面有一篇文章是科幻的,但是科幻的故事也是满满的讽刺,每一个飞船里的上校都有着另人发笑的行为举动,在一个超大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很荒诞无厘头。

带着鲑鱼去旅行作者在描述种种奇异、怪诞之事,以及表达失望、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受时,表现出一种幽默文风。这种幽默,一是起于事情本身,一是源于作者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前者,作者所遇之事都尽显荒诞、不合理,你看,为了一条廉价鲑鱼,居然付出高额的消费;一家豪华宾馆,居然让不少旅客在大厅里“安营扎寨”;宾馆服务人员居然都是来自第三世界的不懂英语的人;冷冰冰的电脑管理取代了人性化的管理,而且电脑管理系统居然频繁出错;最后,作者受尽冤屈,却未能得到理解、谅解,出版商恼恨消费之高,孩子们指责嗜酒之甚。

艾柯的文笔犀利,语言幽默,且想象力极为丰富,知识面极广。说他令人“讨厌”,理由是他的书让人看后十分惭愧,恨自己的知识太少,很多部分甚至看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怀疑在平台上花12.99元看这书值不值得?可事实是,他又是那么令人喜欢。很多章节的内容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那些我们都知道,可我们都没在意的小细节。而艾柯用极其细腻诙谐的手法掺杂着洒脱的态度把这些个被忽略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实在令人惊喜。“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是啊是啊,就是这个道理。”相信各位读者读完后内心都会泛起这些小想法,甚至还会情不自禁笑起来。在艾柯面前,真想变成一个像他那样有趣多识又认真观察生活的人。

这本小书是作者在一个专栏上刊登的杂文的合集的第二部(第一部叫《误读》),一共30多篇内容独立的小文,多对人们日常生活熟视无睹的“合理”提出质疑和讽刺,文风幽默,读来不由得叹服艾柯对生活敏感和觉知。他那一本正经的夸张描述,像一根针,能给生活中的麻木以一刺,让读者疼一下又笑出来,而后豁然开朗。

尤其是他对现代消费主义荒诞的一面的冷眼审视,比如这一段:“机械表这种累积数个世纪经验完成的奇迹,越是没有正经用场,越是完美,越是拿来炫耀把玩或者作为重大投资的欲望,就越是能热卖。”以及“所有这些钟表,都如同今天的资讯行业,因为提供太多资讯,结果什么也传达不了。而且它们也都具备资讯行业的另一特点,那就是它们只在意自身的内在功能发展到极致,其他的,才管不了那么多。”我们何尝没有不自觉的陷入为了消费而消费的陷阱,为了得到某种便利而付出其他的麻烦却不自知的愚昧,以及商人对买家贪图便宜或渴望一夜暴富心理的利用和诱导……

艾柯用一种一本正经的夸张手法来描述生活中的琐碎,像拿着一把放大镜在看这个世界,看生活中的所有时刻,他看到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疯狂”之处:“但是有件事极其麻烦,就是我必须每天记得按时服药。有人送我一个药盒,可是我早上总忘记把它装满。”

他的有些针犀利得会刺得你面红耳赤,想想这说的不就是我嘛:“要讽刺某些手机用户……第一种是不管身在何处,都非得跟刚分手的朋友或亲戚扯些鸡毛蒜皮琐事的人。跟这种人根本讲不通,他们永远也不懂这么做有什么不应该。说真的,要是他们无法抵挡找人交流的冲动,不懂得享受独处的时刻,无法对目前正在做的事感兴趣,如果他们硬要暴露自己内心的空虚,而且把它当作自己的注册商标和身份证,这问题只好找心理医生处理。他们让我们厌恶,但我们必须了解他们内在的空洞,庆幸自己没有落得像他们一样,并且原谅他们……”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