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时间:2024-05-05  字数:8900字  手机阅读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课文《桂林山水》的开端,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桂林山水课文解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大家也看出来,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那么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分析。首先,要讲明一个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阅读、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现在我们分析课文,其实就是阅读。同时,也是来学习写作,看看范文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领会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所以本文的开头就用了一个引经据典的手法开门见山。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叫引经据典的手法?我们在书中讲到:诗词、歌赋、俗语、故事、名言警句等等,都包括在内。

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经据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是这样写道: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

我们前面讲过《荷塘月色》,也学了《我还没有去过长城》,下面我们还要学《清凉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谈历史。本文一个亮点,就是运用人们熟知的一句俗话来开头,且一开头就提到了桂林山水,这就是开门见山,开得不凡。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学习作文,就要学习名家的,从名家的作文里吸取营养。二是学习作文,不要舍近求远,就从孩子的语文书中去学。我们要讲的只是方法,而真正的内容、真正的养料,在孩子的语文书中全有。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脚: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也是作文的脚,最后的脚也是运用了引经据典的手法。中间的部分是身子。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哪两个对称段呢?一个是讲桂林的水——漓江的水;一个是讲桂林的山。这样,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本文是紧扣主题的。

头——开门见到桂林山水;身子——细讲桂林的山与水,细致说明了桂林的山水为什么是“甲”天下的;最后的结尾,我们起个名字叫“抬头收腹”。在教孩子写作,特别是写到结尾的时候,“抬头收腹”是一个最为常用的手法。即写到结尾的时候,看一下作文的头,“收腹”的意思就是把身子再集中一下、概括一下。这样头身脚,一路下来,口腔、胸腔、腹腔,一贯到底,有条不紊。

这里,我们要讲另一个观点。什么叫分析?所谓的分析,就是找出“头身脚”的过程;就是在段落里找到“帽衣鞋”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去寻找“头身脚、帽衣鞋”,基本上,我们就学会了如何看书,也就学会了如何背书,学会了如何把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下来。

我们现在来分析第一个对称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是本段的帽子。本段的帽子是以对称句的形式展开的,即——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是一个对称句。我见过了大海,我也见过西湖,但我还没有见过漓江的水。用这两个对称句来比对漓江的水,通过这个比对,是不是才可以得出“甲”这个结论?没有对比,怎么能有结论呢?

在年前,我们讲过很多的作文,都用了这种手法。是什么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作文八法中的第五条:对比鲜明,写热以冷,写黑以白。本文中在写漓江之前,叫做写漓江以大海,写漓江以西湖。在年前,我们讲过一篇作文《美丽的大海,我爱你》这篇作文的头是这样开的:

在看到海之前,我想象中的海应该是和天空一样的,如天一样的蓝,如天一样的深。放假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海。

当时我们的点评是这样的:

写真正的海之前,先来写一个不是真正的海,一个想象中的海。写海不用海,写漓江前不写漓江,这字数就多起来了。下面作者又用了三个对称块来具体地描写漓江的水。大家看出来了吗?

我们再来看文章中是怎么来写静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句话,在过去我们也讲过,是一个正话反说的技法。什么叫正话反说?比如我们说:你好漂亮啊,你一点也不难看;你要休息一下了,不要再工作了;大家要积极地举手,不要踊跃地举脚。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就是正话反说。所以,本文中说——水好静啊,一点也不动,正是这样的技法。

正话反说,一个意义在于对孩子来讲是凑字,一句话凑出两句话;另一个意义,在于从正反两面来说明一件事物,起到了强化、突出的作用。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说:今天晚上的天空真是光洁如荧啊,一点云影也没有。说明晚上的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没有云彩。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像什么,不像什么,就是正话反说。

关于这一点,我们曾经过样讲过:关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结构是一个逻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文章如何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问题。刚才,我们分析结构,通过推理就应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论点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推理过程是:因为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结论是:桂林山水美如画。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个人写到桂林山水这篇作文的时候,必须要讲的逻辑。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说,你要写的桂林山水,凭什么是甲天下的,凭什么是美如画的。这个道理,一定要讲明。而具体的文字,那是一个形象的思维。具体用词、用句该如何,各人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孩子在初学作文,掌握结构比掌握词汇更加重要的原因,这算是题外话。

我们再看,本文是如何写漓江的“清”。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也就是说清澈见底的意思。我们在讲《老黄牛吃草》这篇范文的时候就讲到过写实的问题。比如我们讲杜甫的《望岳》——第一句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大体的意思是说:泰山是怎么样的呢?回答是:泰山是在齐鲁大地无尽的青绿中(高高挺拔的)。如果光说“齐鲁青”,还没有把这个青讲透、写实。在诗中用的是“青未了”,未了是无限无尽的意思,这样就把这个青讲明了、写实了。

平时,我们小朋友写东西常讲真好吃啊,真好玩啊!为什么说写得空?并不是说好吃好玩不对,而是这个好吃好玩没有写实、写透。比如我们说:这个东西真好吃啊,每一个尝到它的人都会流口水。这个东西真好吃啊,好久好久我还要回味着它的味道。这样才能说把好吃的“好”写透、写实。

同理在本文中,我们不能只是说漓江的水好清啊,这样写就没有写实,于是作者又来了一句: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清得见底了,还能不清吗?都让人流口水了,还能不好吃吗?余味绕梁,三月不绝,还能不好吃吗?家里的小狗,现在还不时舔小朋友的嘴,还能不好吃吗?

再看本文是如何写绿的: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用的是一个意法,绿得好像翡翠。什么是意法?简单地讲,就是比喻。我们看到这儿是用三个对称块来写的水,即:水的静、水的清与水的绿。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这样就能写得立体、多样、丰实。光说水绿,那不是甲天下,连丙天下都谈不上。同理,只是简单地说水清,也甲不了。只有同时具备了静、清、绿,才能甲天下。这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这就是本段的衣服。

本段的鞋——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说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又静、又清、又绿的水上划船,那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在此,我们又看到,这里有一个技法,叫什么?动静合一、有动有静、有急有缓。小朋友写东西,有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是“死”的,就是缺少这一部分的辅导。我们讲写东西要言之有声、言之有色,同时还要言之有动、言之有意,正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一首简单的诗。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相关文章:

1.桂林山水课文原文解析

2.桂林山水课文

3.《桂林山水》课文

4.《绝句》课文解析

5.《伤仲永》课文解析

6.《口技》课文解析

7.《将心比心》课文解析

8.课文《假如》解析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