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30  字数:88500字  手机阅读

【荐】《寓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寓言》教学设计1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寓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利的道理。

查阅资料:两则寓言的原文。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鹬蚌相争

量——尺码——忘 鹬——啄

| 蚌——夹

-宁信尺码 ,不信脚 被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郑人买履 》的故事,理解内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寓言二则》

2、我们学过那些寓言?简单说说内容。“寓言”?“则”?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一读(小黑板)集市 郑人买履 匆匆忙忙 尺码 宁

问:“郑人”指哪的人?“履”?“尺码”指什么?

3、同桌互读,检查读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朗读,其他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思考: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3、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读寓言故事。

5、郑人能不能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

四、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

2、表演故事,以小组为单位。

五、 课堂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寓言《鹬蚌相争》懂得两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鹬 蚌、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读课文,其他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讲故事。

3、有感情朗读。

4、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5、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渔夫会怎么想?被捉后得鹬和蚌又会怎样想?

四、练习。

1、 朗读课文。

2、小组表演课本剧《鹬蚌相争》

五、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重点难点

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动物面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a)虎威(We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8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8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准备:

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

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③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呢?

(4)请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3.学习第9自然段。

(1)引读: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

(2)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三、说一说。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

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只河蚌)。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演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指名学生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完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2、3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第2、3两段中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执)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哪个人配合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贝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渔翁得利

《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当中,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

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2、思考: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3、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结合生活实际,你能举例说说吗?

五、老师总结谈话:要我说呀,寓言还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从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是做什么的呢?

(简单介绍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扁鹊与蔡桓公之间怎样一个小故事?

三、 默读课文内容,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样?把相关内容画在书上。

四、交流体会:

(一)指导朗读,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有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之前会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的蔡又会怎么想呢?

(二)蔡桓公怎样就不会死了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皮肤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肠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三)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讨论: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四)交流得到的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否则酿成大祸就无药可救了。

(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乐读爱读,并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课下多来读读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寓言》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⑴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⑵ 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⑶ 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⑷ 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

⑴ 嘴和眼的对话

⑵ 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⑴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⑵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寓言》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难点】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白兔和月亮》一文中,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

2.走近作者

周国平,著名哲学家,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相关资料

(1)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3)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特征: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险象die()生

各具风yun()

得失之huan()

心旷神yi()

bing( ) 告

e() 运

lu( ) 去

che xiao()(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3)优美的姿态神情。( )

3.“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5、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6.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7.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8.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

9.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10.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精读精练】

读《白兔和月亮》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这段文字采用哪些方法来写白兔?表现了白兔的什么特点?

12.选段第一句中的“仍然”一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13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吗?为什么?

14.选段最后一句中的“和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5.文段中说“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请你根据具体的情境,展开想象,将白兔所看到的“险象”具体的描述出来。

16.为这段文字添上一句结尾点明寓言的寓意。

【主题阅读】

小溪

⑴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⑵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幻,山间晚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⑶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

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⑷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7、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 ”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答:

18、“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答:

19、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答:

20、“忙不迭地要将这好信息带给大家”中的“好信息”是指什么信息?答:

21、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答:

【拓展提升】

22.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节较,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和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23.由今天所学内容我们知道应如何面对厄运?我们遭遇厄运的人应怎样培养坚韧意志?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

《寓言》教学设计8

一、授课时间:5月12日——13日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2、难点:“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感悟寓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 寓意 焦急 焦虑 喘气 计算 算盘

一截 拦截 丢失 费力 浪费 盼望 张望 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八、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寓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习《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1、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2、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3、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习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四、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上,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学习,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寓言》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第一则:《掩盖过失的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掩盖过失”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3.练读课文,互评互议。(注意听辩“捕瘦蚤呛”的发音),达到读熟。

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引导学生体会这只猫的弱点,“爱吹嘘”正是“掩盖过失”的原因。

自由读文,想一想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是怎样“百般掩盖”的?

1.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讨论:猫为什么要“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呢?(爱虚荣,要面子)

3.有感情朗读,抓住“吹嘘、百般掩盖”等关键词表现猫的虚荣、自欺欺人。

4.引读: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他却说.......”“他却笑着说......”“他却对伙伴们说.......”

四、理解寓意:这只猫,为了吹嘘自己,掩盖过失险些丧命,不知道这只被救上来的猫是否会从中得到教训。同学们想想该对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以后正视自己的过失。

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说,全班展示。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认识掩盖过失的危害和后果。

第二则:躲雨

一、读一读寓言

1.练读《躲雨》。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评互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注意听辩“嚷跨刮否咂”的发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小组讲故事,指名上台将给同学们听,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具体。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头丧气嚷”等关键词,进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将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评议,重点落实到是否能通过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将故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三、说一说寓言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要是.......)是的,如果他们去试一试,那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看来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这样才会不会留下遗憾了。

《寓言》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记得的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你们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持度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3、练习背诵课文。

《寓言》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

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B 案

第 一 课 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检查读课文,汇报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主要内容时,做以下板书:

蔡桓公神医扁鹊

全身疼痛──死了无能为力──跑了

2.细读课文,请写出这个有违常理的结果的原因,能写几条写几条。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在小组内交流原因,形成小组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结:小病是觉察不出来的,觉察出来已经晚了;小病不治终将酿成大病,即使是神医也救不了命;听到医生说自己有病,就不高兴;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是扁鹊和蔡桓公四次相见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 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 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 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 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 ),就( )。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荐】《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寓言》教学设计【推荐】

2.《寓言》教学设计

3.【荐】关于寓言的寓言

4.【精】《寓言》教学设计

5.《寓言》教学设计【热】

6.《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7.寓言教学设计

8.《古代寓言》教学设计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