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05  字数:35000字  手机阅读

【精华】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做个小开关》这一课位于《科学》四年级下册“电”这一个单元的第六课。这一课的内容与本单元的前后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并在期间起了一个承接的作用。学生先了解了用电安全常识,能点亮自己的小灯泡,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接着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能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问题,还分清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在电路中起的作用。在学习上述内容之后学生开始学习“我来做个小开关”,使学生在前面已形成的电路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受到控制的电路。

在学了本课之后,学生将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推测4接头的电路连接方法,学会和比较串联与并联的连接方式,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手电筒,体验开关的功能和作用;二、给我们的灯泡做个小开关;三、组装一个红绿灯装置。

以上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第六课——《做个小开关》,这课的探究目标也由此分成了三项:一、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二、引导学生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能力;三、和学生共同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同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人对教材的了解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给自己的灯泡作个小开关,学生探究的难点为设计装置红绿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将是本课师生探究的关键。

说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探索发现法,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让学生通过合作建构、体验交流,在做中学到更多的电路知识,感受开关的作用和功能。

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这节课将呈现以下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入,产生问题

出示连好的电路,问:“如果这个电路中每个部分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这个灯泡将会是亮还是灭?”(对旧知的复习,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为下面绘制带有开关的电路图埋下伏笔。)

出示手电筒,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灯泡,我可以让它随我心意,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不用像这盏灯泡那样一直亮着。”然后打开闭合开关,演示给学生看。再问“我的这个电路里有什么奥秘吗?”当学生得出开关这一结论后出示开关。继续探究:“为什么开关合上时灯泡亮,而开关断开时灯泡灭?控制电路的这个开关应该用什么材料来做?”学生讨论研究后,开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开关,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的好奇心是极强的,这个平时他们几乎天天接触的开关到底是怎样让灯泡亮灭的,又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成了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制作,使得下面的开关制作有了更深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同时教师出示的这个开关结构清晰,使学生对开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

二、探究问题,制作开关

1、制作开关

首先让学生每两人一起合作选用合适的材料和自己认为比较方便的控制方式制作一个开关。

(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合作,避免有学生搭顺风车,又要适时地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帮助,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更有信心。)

2、交流成果

让具有代表性的开关上台展示,请制作者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让其中的一个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开关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怎样控制灯泡的亮灭,另一个同学向大家演示。同时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或别人的开关还有什么不足,还可以做怎样的改进。

(该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自己制作心得和体验。因为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可能他想得到却很难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在期间的点拨是十分必要的。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言语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合作构建的过程。这种交流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种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重要,同时它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将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明知故犯,安全教育

在“电”这一整个单元中安全用电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如科学家一样对万事充满新奇。”虽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多次提醒,但在这一课不说的话,极有可能有学生会想让自己的开关在家用电路上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同学们,你们做的开关真是各有特色,我想把这些开关带回家用在我家的家用电路上,行吗?” 教师的这一番话将再次激起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他们在说服教师不要做蠢事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用电安全教育,这比简单的说教更深入人心。

那家用电路上的开关应该是怎样的才够安全呢?让学生讨论得出:家用开关的外面必须包有绝缘体,能承受220伏的电压,这样才能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四、范围扩展,了解开关

开关是生活中到处都有的事物,让学生明白开关的使用范围之广,有助于学生对开关的作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问题:“除了电灯需要开关来控制,还有哪些电器也离不开开关?”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让学生感悟到开关无处不在。

五、运用开关,作红绿灯

“既然开关无处不在,那么街头的红绿灯又是怎样被开关控制的呢?”这句导语将把学生带入红绿灯的探究制作之中。

为了突破制作红绿灯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参考复习时出现的电路图,让学生设计和绘制红灯受到开关控制的线路图,并告诉学生开关的画法。再指名上来根据自己的线路图将红灯接入电路。

(在这一环节中绘制带开关的电路图,是因为前面的开关制作是在已有的电路断路部分制作一个开关,不必考虑灯泡和电源的接入问题,也就没有画电路图的必要,而装置红绿灯是将现成的开关连入电路,与前面所学的电路图有所不同,怎样连入开关将成为电路图设计时必需考虑的问题。

而且这张电路图的绘制将引导学生自我突破制作红绿灯的难点,他们可以在自己设计的线路指点,四人小组合作将黄绿两盏灯依次接入。紧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红绿灯贴在黑板上向大家展示,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开关多样,开阔眼界

由红绿灯向外延伸:“我们可以通过按动开关控制我们的红绿灯,那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难道也要派个警察在那里像我们一样地控制吗?那可能是怎样控制的呢?生活中还有那些开关的控制方式是独特而又先进的。你能说出几个吗?”

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之中,科学的目的就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就连小小的开关也不例外。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2

活动背景:

当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灵活自如地生活、学习时,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可快乐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一些人他们是痛苦无助的,他们的生活学习并不方便,他们有的先天残缺,有的遭遇不幸而留下病患,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在生活中他们存在着,但是也被忽视着,当我们拥有当在大街上看到残疾人无助地为生活奔波乞讨时,我们会产生同情之心,我们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会看到残疾人表演、残疾人祈祷的场景,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看到他们与自己不同而感到恐慌害怕,有些人可能会在家长的引导下为他们捐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当我们备受关爱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内心深处留一块空间去关心那些身心受伤的群体呢。关爱他人,从娃娃做起,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关心关爱是永恒不变的爱的话题。借助这样一个载体引导学会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整个活动围绕“体验”式展开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说目标:

本次活动制定了三条目标:

1、乐于参与体验游戏,,能表达出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

2、初步认识到残疾人的生活生活困难,萌发同情心,愿意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3、学习残疾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在这三条目标中,重点是第一条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景化、体验式的教育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促使孩子们去关注了解他们。

通过表达游戏中的感受切身体会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萌发同情心,愿意关心帮助残疾人。

说准备:

准备中的眼罩是用于体验盲人的不便,了解他们生活存在的困难。

彩色卡纸用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心愿

图片的出示应用是通过正面的呈现,了解这些残疾人为什么需要帮助,是因为他们身体有缺陷需要帮助。

说环节:

第一个环节:体验游戏,感受残疾人的困难和切身需要

体验式,是整个活动的主线,也是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深切感受的切入口和关键策略。通过两个体验式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身体残疾的人是多么的不方便和痛苦,从而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和关爱之情。

这个活动连点呈线围绕“对比体验式”展开把整个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贯穿起来,如第一个游戏“瞎子”找椅子,当孩子们戴上眼罩毫无方向感的时候,并努力需要想办法的时候找到椅子坐下来,可能孩子会选择放弃或寻求帮助,这时如果老师伸出援助帮助他找到椅子,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安全感,也能感受到被帮助的迫切感,他们可能会体会到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这种情感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说教他们就能从游戏中体会到。

第二个游戏环节“穿袜子”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式的对比体验“单手穿袜子””不用手穿袜子”当老师把这些任务布置下去的时候刚开始孩子觉得这个游戏很好,但是在进行后他们能够感受其他这些看起来来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从内心引起共鸣。

第二个大环节“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残疾人,激发幼儿的同情心。

通过各种图片的呈现,了解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生活中各种不方便需要得到帮助。同龄残疾儿童的视频呈现,进一步加深孩子的感受。

第三大环节:分组讨论,如何应不同残疾人的需要而提供帮助。

分成三组,自主选择讨论的话题针对眼睛、腿脚、手残疾的人采取不用的方法帮助他们,这个可以用画画的方式呈现和分享各自的办法。(主要是创造给孩子说的机会)

第四环节:通过图片介绍,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国家、社会和他人帮助残疾人的一些做法,如设置盲道、残疾人专用厕所、发明盲文以及幼儿园小朋友怎么关心身边残疾人的照片,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确:每个都应该去关心需要被帮助的人。

最后呈现一段感人的视频短片,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残疾人也会强大起来,努力使自己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做一个独立、会关心别人。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通过玩体验,感受残疾人困难和切身需要,关心残疾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回归学情,“教育情感化”;回归实践,“教育活动化”的教学理念,这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要求。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我在设计《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3.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是第九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因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近年来,青少年被伤害事件频繁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方面的保护是重要的,但这些还不能完全防止对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发生,而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真正的成为健康成长、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一代。

四、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防范侵害的必要性,提高防范侵害的警惕性;

(2)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运用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

(3)增强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的表面,课本的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国旗表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国旗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知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国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法来比较。

(2)完成P62页做一做,启发学生比较方法。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区别面积和周长。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20xx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通过对降水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地理要素的步骤。

本内容安排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之后,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既巩固上节学习的数据的定性分析,又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形式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建立全面认识地理问题的地理思维模式。

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探究降水的分布规律,此外,简单分析一下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降水的分布——降水的空间变化只有一点点感性认识,几乎完全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分布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探究降水的分布规律,必须学会判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这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但降水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降水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和探究能力,这些对他们深入学习本内容很有利。

三、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归纳降水分布规律,培养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更好地利用降水分布规律为生产、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判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学习难点:判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四、学法指导

针对本课地理学习的特点,确定如下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看图、识图、读图,从图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定性判断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定量分析评价的思维模式,进而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合作探究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究,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中交流、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学案式学习法:设计学案,学生人手一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过程也明确,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五、学习程序

学习导入——新知探究——基础训练——学习小结——拓展训练。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扳手腕》是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有“扳、腕、赢、呐、喊、威、斜、券、势”9个生字。课文截取了课间活动的一个片段,通过对紧张激烈的扳手腕比赛的描写,体现了少年儿童快乐有趣的学校生活。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烘托出比赛紧张激烈的气氛。描写的语句富有童趣,颇能抓住孩子们的心。“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表现出两位比赛的孩子互不相让、不甘示弱,“呐喊助威”“欢声雷动”有体现出一旁观战的孩子们高昂的情绪。描写两位孩子比赛扳手腕时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文章把他们的神情、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的教学,整体把握句子,感受比赛的激烈。

  学情简介

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字词的学习能力,但教学中不可忽略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学生拼读的能力,识记字词的能力。学生的朗读能力相对比较稚嫩,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再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帮助学生情感体验。本阶段学生自主积累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可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如想象、游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言、应用语言。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扳、腕、赢、呐、喊、威、斜、券、势”9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赢、券、势”等字的读音,用顺口溜的方式记住“赢”的字形。

字词教学仍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本篇课文中有9个生字,其中“赢”是后鼻音,“券”是三拼音,“势”是翘舌音,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让学声拼一拼、读一读。“赢”字虽不要求书写,但它笔画很多,容易和“羸”“嬴”等字混淆,所以可以用一些方法,教学生识记,与形近字区别。

目标二:本课的词语“欢声雷动”“胜券在握”“呐喊助威”“胸有成竹”,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课的成语较多,且在文中都比较关键,理解了这些词语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词语的理解不能只停留于词语的解释,只有在语境中掌握词语,才能更好地应用词语。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说话等练习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应用词语。

目标三:通过朗读,感受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并读出句子的语气。

课文从两位选手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观众的表现入手,把比赛描写的紧张而又激烈。两位选手在比赛前的语言描写、在比赛时的动作及神态描写,都值得学生反复朗读。

目标四:体会丰富多彩的课间休息,感受愉快而有趣的学校生活。

这是课文学习的的情谊目标,是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所能感受到的。无须老师或学生多说什么,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课文把这样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小练笔作个铺垫,让他们在课文的启发下,找一找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而精彩的片段。

说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注意方法的渗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展开。

1、通过质疑,了解课文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题产生的疑问,往往可以帮助你很好的理解课文。因为有疑问,你就会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会很快地关注到相关的内容,反复阅读,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比较简单,这是符合二年级的特点的。通过提问,孩子们其实关注到的是文章的人物是谁?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也是我们一般读文都会关注的问题。

在质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读文知道,小敏和小容扳手腕,他们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最后小容赢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很快如丝一般被抽了出来。

2、指导朗读,在读中把握情感。

朗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之一,本篇课文的教学也体现了二期课改以读为本的精神。文章中,作者在语言、神情、动作方面的描写生动而富有童趣,比赛前,两个孩子都信心十足、互不相让;比赛时,两个孩子都用尽力气、紧张激烈。这些语句既要学生通过朗读积累,又要学生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中教师适当的朗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所以课堂中,对关键的语句我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要表现出“胜券在握”“胸有成竹”时,教师示范朗读,语调上扬,语气高昂,学生通过模仿体会出两个孩子都不甘示弱;要表现比赛紧张激烈时,教师指导学生控制好语音、语速,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便从朗读中得到升华。

二、注意语言的积累,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实践

词语、句段的积累都要经过“找——读——背(记)——用”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积累才是有效的。

1、词语的积累。

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的展开,“欢声雷动”“胜券在握”“呐喊助威”“胸有成竹”这些词语始终是学生重点积累的对象。积累首先就要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解释,理解应是明白作者用词的意图,用词的方法,以及我还可以怎么用。所以积累词语的方法是多种的。教学中,我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胜券在握”和“胸有成竹”的含义;通过说话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呐喊助威”;拆词解义的方法掌握“欢声雷动”的含义。

2、句子的积累。

文章是有许多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通篇积累,也不能随便选一句就积累。要求学生积累的句子必定是在文章中比较关键的,或颇具特色的,或很有韵味的,或富于哲理的。教师不是把要求学生积累的语句直接从文中呈现出来,而是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圈划出关键的句子。经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背”是积累句子的最直接的方法,这篇课文中“只见小敏瞪着眼,涨红了脸,脖子似乎比平时粗了一圈,他正拼命地把小容的手往桌子上按。”“小容额上青筋暴起,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看他就要支撑不住了……”“忽然,小容大吼一声,猛地发力,把小敏的手扳倒在桌子上。”等一系列神情动作的描写是我要求学生能够积累的语句。作者的描写自然连贯、一气呵成,如果教学中我只关注其中的单个的字、词,只会使句子支离破碎,所以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受。学生在朗读中联系到以往的经验,语言就转变成了画面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3、说话的训练。

当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画面转换成语言时,就学会了“用”,在课堂中应多给学生创设情景,给予他们语言训练的空间和时间。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观摩一场扳手腕比赛,通过说话练习应用文章中的语言,完成语言积累中高层次的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我成功”的愉悦感受。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在展示成果时教育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前滚翻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垫上运动。它是技巧的基础动作,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是小学三至四年级体育教学的主要教材内容之一,比一二年级滚动与滚翻教材提高了动作的难度。前滚翻做起来灵活、轻巧、连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教学,锻炼身体的价值比较高,学生也乐于学。学好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拼搏的优良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计划内容共安排5课时计划完成, 5-1前滚翻;5-2跪跳起、仰卧推起成桥;5-3前滚翻;5-4滚翻组合练习、跪跳起、组合练习;5—5考核前滚翻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个性活泼、思维反应敏捷,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并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乐于向同伴展示技术动作。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但由于心理因素的原因,该阶段的学生也有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

四、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要求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我确定为以下四个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前滚翻时必须团身紧的技术要点,并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前滚翻技术保护自己。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85%-90%的学生掌握前滚翻的正确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认识自己身体素质上的不足,培养同学互相帮助情感,感受课堂中的挑战与喜悦,喜欢体育爱上体育课。

4、社会适应: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学会尊重并听取别人意见,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低头蹬腿团身紧抱膝

难点: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滑。动作连贯、协调。

六、教学方法

1、 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通过分解练习,完整练习,使学生逐步学习动作。

3、 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

4、 教师巡回指导,个别纠正,发挥体育尖子生的带头作用配合老师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活跃氛围

2、基础学习,人人参与

3、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4、展示空间,亮我风采

5、快乐体育,放松身心

说课稿 篇8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为“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竭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早发白帝城》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文化、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评:站在“课标”高度分析教材,言简意赅,表现出教者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二年级儿童在学前班就已接触古诗和儿歌,加上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7个生字,渗透性识字9个,辨认多音字“朝、重、还”,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在过程与方法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义,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在情感价值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来理解诗意;难点是通过诗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评:着眼于人的发展,目标定位正确,重难点揭示清楚,且行文上下过渡自然。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一是情境再现策略。主要通过CAI课件,图文对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是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轻舟疾飞”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从而体会作者欢快愉悦的情感。

三是拓展延伸策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经验自学相关古诗,把教与学,学与行紧密联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将用一课时完成(不含课外延伸)。

评:教法、学法、课程资源融为一体,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策略。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知诗人

课始,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唐诗?这些诗你们是从哪儿学的呢[让学生背背说说,意在了解学生课内外古诗学习情况]?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大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大家愿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并让学生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帝”字。齐读课题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白帝城在哪儿吗?李白为什么要到白帝城呢?当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答案时,教师顺势介绍白帝城的传说及地理位置,并讲讲李白获罪遇赦的故事。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相机交代背景,引导学生解诗题、知诗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全诗作了铺垫。

(二)、自主合作读诗句明诗意

当学生对诗题,诗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读诗,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出示目标,让学生自学。

第二步检查识字情况。通过摘星星、开火车等活动检查识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还、朝、重”这几个多音字的读法,并让学生记住“啼、猿、辞”的结构。

第三步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第四步,交流评价。对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互动学习,自行解决。重点理解:“辞、还、啼不住”等词语。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三)、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我力求通过“三读”,把文本中“轻舟疾飞”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1、图文对照导读

首先,出示[CAI课件1] 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图(从白城巍峨、朝霞灿烂中体会景美人欢;导读第1句)。

接着,出示[CAI课件2] 白帝城到江陵的线路图(从“千里”与“一日”的鲜明对比中体会行船之疾、诗人的心情之欢,体验读第2句。)

再出示[CAI课件3] 三峡壮丽的风光图(青山峭拔、轻舟漂飞,体会诗人逍遥自在、快乐如风之情。美读第3、4句)

最后出示[CAI课件4] 飞舟放歌图(根据动态的画面有创意地齐读全诗,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个性体验品读

在导读的基础上,学生闭上眼,边品读边驰骋想象。老师相机诱导: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喜欢哪一句,就让他读哪一句,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诗人无比欢悦的情感天地。

3、整体感悟赛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开展“小李白”赛诗活动,把全诗连起来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小李白的口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四)、实践拓展求内化促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这一环节,我分二步走。第一步,指导写字,并让学生说一说“猿”和“啼”的字意关系;第二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诗文,促使能力迁移。

本课的板书设计由青山、江水、轻舟等背景和整首诗构成,通过CAI课件将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突出教学的重点。

评:以上环节,把读与悟、想与说、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通过想象美读、比较品读、个体赛读、集体赏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并感受语言的优美。CAI课件的相机出示,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促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了探究精神。

总评:本设计体现了下列特色:一是以读为主、培养语感的本体特色,二是尊重差异、自主探究的创新特色。过去教古诗,都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读悟少、体验少。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二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以读促悟,批文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明意、入境的境界。在学习中,儿童对诗的理解可能是朦胧的,浅层的,但在学习中扩大了识字量,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语感,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体验到了作者的情,这都是了不起的收获。另外,鼓励儿童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去自学其它诗文,去自主探究,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华】说课稿集合8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集合7篇

2.【精华】说课稿5篇

3.【精华】说课稿汇总5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7篇

5.【精华】说课稿四篇

6.【精华】说课稿4篇

7.【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8.【精华】说课稿九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