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04  字数:27100字  手机阅读

【精华】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捐书活动》说课稿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

,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转自数学网 )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习。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 )+567813 ( )+450+340 1000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教学评价要点”和“主题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

2、积极主动做家,在体会做家务劳动辛苦的同时,能珍惜并学会感激家人的劳动。

3、认识劳动工具并了解劳动工具的用处,学会使用劳动工具。

(二)行为与习惯

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些简单的做家务劳动的方法、知识与技能,并能在家人的帮助下,总结、提炼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主题设计思路”和“图意说明)

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这是本课的重点。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感受,一个是关心。“感受”是“关心”的基石。即只有对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有了真切的体验,才有可能水到渠成也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本课由“感受父母一天的家务劳动”、“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做家务的方法”、“对家人的关爱” 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相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

说教学难点:

养成积极主动做家务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讲,养成一项习惯和品质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我来学做家务活》一课体现的是“家庭”这一环节的劳动主题。主题教学目标是:感受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这一主题由“感受父母一天的家务劳动”、“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做家务的方法”、“对家人的关爱”四个环节图景组合而成。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等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结合教师用书“活动设计参考”以及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

现在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促成了部分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家庭责任感,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爸爸妈妈真辛苦、我们来学做家务、家务活大比拼、妈妈,让我来做吧!”等环节,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

针对这三个教学目的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1、搜集家长做家务活的照片和图片。

2、准备劳动工具的图片及其说明。

3、准备抹布、少许洗衣粉和两个水桶。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爸爸妈妈真辛苦”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

1、角色互换,体验家务。

我在上这节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当一天的家长,做一天的家务活。”让学生体验做家务活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说一说。

与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上班与回家的时间,在家的时候父母经常做什么。

【学生的回忆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因为有过角色互换的过程,学生在回忆父母在家做家务的过程中,对父母的辛苦更有体会。】

3、补一补

课件出示一些家长在家做家务活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想一想,爸爸妈妈在家还做了哪些家务活,补充成一本完整的相册。

【父母做家务的场面一一浮现,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4、说一说,想一想,填一填。

描绘辛苦一天的父母。(要求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然后,想一想,爸爸妈妈辛苦一天,最希望什么?你又会帮他们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妈妈买菜回来,我 。

爸爸拖地,我 。

妈妈叠衣服,我 。

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 。

总结板书:积极主动做家务

【这一环节是对细节的强化,让学生在体验和描述父母的辛苦之后思考怎么做,从对劳动的体验自然过渡到主动为家长做家务活。】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我们来学做家务”来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

1、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出示家务活的名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的家务活,要用什么工具,怎样做?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感知家务活都有哪些?该怎么做?通过全班交流让不会做家务的学生也对家务活的做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考一考

四人小组合作,让会做家务活的学生出题,让其他学生说说怎么做,会做的孩子做补充指导,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3:跟我学做家务活

会做家务活的孩子做示范抹桌子和扫地。

【通过活动,达到学生指导学生做家务的目的。】

(三)我们拟通过家务活大赛,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力图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比一比

比赛的内容是扫地比赛和抹桌子比赛,全班分八个组,四个组做扫地比赛,四个组做抹桌子比赛。

2、评一评

最后,邀请其他任课老师作裁判。评一评,哪些小组做的最好?

【孩子在比赛的气氛中感受到做家务活的快乐,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帮父母做家务。老师们的参与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老师的肯定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四)我们拟通过“活动四“妈妈,我来做” 把做家务活的快乐延续到课后,同时通过活动促进亲子关系。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谈谈我对《高山流水》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传说:俞伯牙琴艺高超却难觅知音,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知音钟子期,两人相约来年再聚,不料俞伯牙等来的是钟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俞伯牙痛失知音,碎琴祭友,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知音”友谊,将伯牙碎琴所在的小山命名为“碎琴山”,并将“高山流水”这个乐曲的名称固化为成语,象征友谊。这段流传几千年的佳话让我们认识了一对忠贞不二、相互敬重的知己,也明白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道理,教育我们要珍惜友谊,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是训练学生快速读文、概括文章大意的好素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入微,是抓住这些内容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培养写作方法的好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除了常规的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教学目标之外,我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点是体会伯牙的惜友之情;教学难点是理解伯牙碎琴的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多以人物神态、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学生做到读句子,想画面,用心感受,用情朗读,边读边思,划词句批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本文的教学准备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通过自学完成生字词掌握、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分段、文章大意的概括以及初步实现感情朗读等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有:自学检测、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感悟真情,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第一步自学检测、导入新课

此环节准备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以及熟读课文的情况。

1、听写“磅礴”、“渺”、“捺”四个字,检查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老师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设计检测“一见如故”、“心急如焚”、“如泣如诉”等;

3、按小节轮流读文,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回顾文章大意,并板书文章的四个小标题——难觅知音、偶遇知音、凭吊知音、纪念“知音”。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步骤既检测了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读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又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同时基础知识的落实也为精读课文、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设计初衷:“偶遇知音”和“凭吊知音”是文章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一个表现出兴奋,另一个表现出悲痛,在情感上又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考虑到学生学习思路的自然衔接和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我准备在板书小标题后,直奔文章重点。

(一)偶遇知音激动万分

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导学课文第二部分:一曲《高山流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那么“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1、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

2、师生交流。(择机板书“激动万分”)

①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②抓住“啧啧赞叹”、“意味深长”以及钟子期的两句话,体会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③抓住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评价后的言行举动,来体会俞伯牙偶遇知音的兴奋;

④为什么伯牙遇到能听得懂自己音乐之人竟如此兴奋?引导学生回头体会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指导学生读出“琴艺高超”的自豪和“始终”的遗憾。

⑤抓住“一见如故”进行拓展。什么叫“一见如故”?结识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伯牙和子期共处了日子里,他们会做些什么?

⑥总结学法: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对一见如故的拓展是想加深对“知音”内涵的理解,“知音”不仅是听懂音乐,更是“知心朋友”;对学法的总结,为下一环节自学提供方法。

(二)人散曲终重情重义

俞伯牙琴艺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满怀的志向得不到赏识,伯牙的心无人能懂,与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见如故。但“月无常圆”,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到汉阳江边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听到的是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接下来导学课文第三部分——“凭吊知音”。

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自学提示:

1、自读文章8—12小节,用“——”画出伯牙的语言,在描写伯牙神态的词语下面加上“△”符合,在描写伯牙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

2、想想伯牙得知子期病逝后是什么样的变现?为什么会这样?

1、学生自学汇报……

2、教师点拨、补充:

我准备这样设计,处理伯牙摔琴这个句子:

①学生试读,通过读好“忽然”、“站”、“摔”、“粉碎”,体会伯牙此刻的心情;

②把“摔”字换做“扔”或“丢”行吗,换一下读读看;

③加上导语,导读此句。a、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b、是呀,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伯牙——(示意学生齐读)……c、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要琴何用呢?——(示意学生齐读)……

④为什么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呢?连个反问句道出了其中缘由。请大家齐读——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通过改写成陈述句,对比体验,并理解伯牙碎琴的原因。

3、教师小结:从此,伯牙的琴无人能懂,伯牙的心无人能解,伯牙碎琴既是对知音失去的惋惜,又是对知音的敬重。岂止伯牙如此,子期对这段友情也是敬重的。(板书“重情重义”)(指引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伯牙对子期的敬重和对子期病逝的惋惜之情,在上述的朗读和交流中学生一定会充分感悟,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伯牙敬重子期,子期敬重伯牙,二人重情重义,结局虽悲,但友情至真至纯,永存人间。

第三步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1、“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真心待人”是学习本文的首要收获,为了准确把握这一主旨,我让学生学文后立即整理、交流自己的收获;

2、但是,千百年来,对伯牙摔琴之举的意义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学生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我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针对伯牙摔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或批评、或劝慰,既能体现自己对伯牙的理解,又学生情感的完善和情商的培养。

如上是本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流程设计,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设计思路: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精华】说课稿五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总五篇

2.说课稿合集五篇

3.【实用】说课稿五篇

4.【热门】说课稿五篇

5.【精品】说课稿五篇

6.【必备】说课稿五篇

7.说课稿集合五篇

8.aieiui说课稿五篇

9.关于说课稿五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