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01  字数:47100字  手机阅读

【精选】说课稿合集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且是写小孩子的,对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一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们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篇文章也不例外。第—部分写张衡怎样数星星,通过对张衡数星星的样子及具体如何去数来反映张衡的认真态度。第二部分通过奶奶认为张衡“傻”从侧面来反映张衡的刻苦。第三部分通过张衡说:“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来反映张衡观察的仔细及决心。第四部分通过爷爷的话来告诉张衡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跟第五部分张衡几次起来看星星又有直接的关系,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实际上都是通过言行来表现张衡刻苦钻研、认真思考的好品质。而第一课时我就解决第六和第一两个部分。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完成有关练习。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能大致说出: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长大以后又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张衡小时候是怎样观察和研究星星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懂得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低年级要通过讲读课文反复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学课文时,我先提出一个总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在课文中寻求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来自己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通过幻灯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我精选媒体,系统设计,寓教于乐,乐中求学。这样,通过媒体化抽象为形象,既突破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又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我还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感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从一年级时学过的课文《小小的船》,引入歌曲《小小的船》。从歌中“月儿”引出“星星”,揭示课题。

(二)、自学新生字。分自由读,小老师领读,齐读,记字音和字形来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随机介绍长大以后的张衡,出示最后一段的教学。

(四)、那你想不想知道张衡小时候的故事,而引入第一段的教学。这也这节课学习的重心。抓住“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展开教学,这么美的星星,张衡看见了是怎么做的呢?进行第2句话怎么样数星星的的教学,加上动作演示,加深记忆,再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来体会张衡数星星的仔细与认真,以及有耐心。

(五)、教学两个新生字:“珍、珠”。

六、教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于本人自己水平有限,缺少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制,所以有待自己在以后的教学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就自己努力的方向做一下反思。

1、以后在教给学生说话时要有序。即按先后顺序来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最完美的语言展示给同学们。这节课中有的同学说的无序,缺少语言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练习。

2、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要让学生大胆的说,积极的想,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还要多进行想象反面的训练。 《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本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考试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复习要点,确定以下复习目标:

二、复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3)通过种群密度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学生是教师教学对象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对学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以下是我对我校学生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整体定位:我校学生学习状态不理想。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认识,但掌握不牢固不系统,部分知识点已经遗忘,不能举一反三。

3。能力定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思考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课题设定的复习目标,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以下是我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题组复习法: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程序。通过生生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启发引导式: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巧妙地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组织讨论: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学习中去,展开讨论、推理、猜想,激活学生的思维。

(4)小循环,多反馈:教师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合理的题目。加强练习的应用性,突出实效性。在课堂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鼓励创新,使学生体验成功(贯穿始末)

2.学法指导设计

(1)自主解决问题法:通过复习学案,学生主动复习,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2)讨论法:结合学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利用现代化媒体教学课,展示图、文,突出重点、难点,直观易懂,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内容,试着建立本章的知识网络图。(课前板演图)

(二)回顾必修一、二、三中有关种群的概念,并结合你的回顾,谈谈你对种群的认识。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②种群和物种是同一概念吗?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物种是否就是指的种群?③种群和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关系?④种群和生物的繁殖有什么关系?⑤种群和群落有什么关系?

(1)①必修一P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②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114: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③必修三第四章章首语P59: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两个条件: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两个要素:同种、全部

三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两个关系:①与个体的关系: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②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形成多个种群,

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复习中要开展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它们与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②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③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④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学生汇报导学提纲,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的完成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复习,并最终完成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种类、适用范围、过程、计算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与课本P61中的实验相结合)。

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适用种群活动能力弱和活动范围小的种群,如植物、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等动物。

基本程序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注意事项①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②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③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④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⑤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不会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③标志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④在调查期间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迁出、死亡。

生活中应用知识:重点考察学生们对各个考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课堂自我评价: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同学交流。学生从各个层面对知识进行总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经验,给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反思:复习过程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1)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根据复习提纲自己梳理基础知识的,并且就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样一方面变学生“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是肤浅还是深刻,是简单的识记还是灵活应用,而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反思自我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突出复习方法的渗透

复习课中要重视让学生说“学”,即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总结设计实验的方法、分析说明题和识图题的解题技巧。不光“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3)注重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

本课设计的许多环节,如讨论交流、提问质疑、联系实际等,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设想,学生愿意参与,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课堂的效率就高。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解答较难题目的信心。

不足之处

本课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时间紧,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今后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还要在有效控制和利用时间上多下功夫。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天上的星星》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批读课文。本组课文体现的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珍惜生活。

《天上的星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文章。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星星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迷人的印象、关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文章以不拘一格的笔墨,显示出作者精彩叙事和真切状物的技巧。课文先写了“我们”小时候好奇地数星星,看见繁星满天,快活地向星星招手;接着写了月明星稀让 “我们”大吃一惊,可怜这些没精打采的星星;最后写了“我们”无意中找到了躲藏在溪水中的星星,并且保守着这个孩子的秘密。课文描写了繁星满空和月明星稀时的景象,刻画了一群孩子天真童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中多处地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结合大量天真的想象,文字优美,极具欣赏性和可读性。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本课用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

2、 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和文本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贞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2、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有关童年生活的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文采优美,贴近孩子生活,那么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想象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文章的繁星满天、月明星稀两个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感。

2、批读法。批读文旨在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积极思考,随文旁批。批读作为语文阅读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在本课充分体现批读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3、读写结合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读写结合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的'心路历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充满诗意的想象导入新课:

1、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回到童年。你是否会在夏夜的星空下,坐在院子的小凳上,仰望深蓝的天空,数着那一颗颗眨着眼睛的星星。突然,有一颗星星提着灯笼在走……它到哪里去了呢?是睡觉了吗?还是偷懒去了?想去看看吗?齐读课题:《天上的星星》,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语言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奠定了本文那充满想象魅力的基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你在天空中看到了什么呢?带着问题,自己大声读课文,看看答案是否找到。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知情况,并相互评价。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这样他们可以在听别人读的时候纠正自己,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和成就感。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仿照旁批,联系生活实际,批注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方法,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同时针对批读课文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小组交流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 在孩子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问:课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画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繁星满天、月明星稀

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这两幅画面是课文重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想象描写,很能体现作者写作功力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揣摩作者的表达手法,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童贞童趣的段落,因此需要细细品读。我没有按课文描写的顺序来要求学生去感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这样问:

孩子们,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你就细细地读,细细地咀嚼:要求是:

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景象的感受。再一次有目的地作旁批。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自由和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领悟作者描写的画面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作者看星星的心情,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阅读教学目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到作者的心情是好奇、快活。(板书)

学生提到 “奇迹”“热闹”“快活”等词。我就倾听学生发言,抓住适当的机会理解。例如:学生读到:“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地出现了。啊,两课,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就是这般迅速出现,愈数愈多。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要开什么盛会呢?”

我问到:奇迹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奇迹指什么呢?为什么说是奇迹呢?从“奇迹”一词中,你读懂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当你也看到这样的奇迹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来读读。让我们也看到你所描述的奇迹吧!

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明白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换位思考和想象情景品读,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体会到了作者那欣喜的心情,以及字里行间透露的童真童趣。因为孩子的心总是相通的。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中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作者情感的教学理念。

3、 根据学生的思路,当孩子读到“月明星稀”的景象时,心情也随着作者一下子低落。孩子们会说:我们很吃惊,可怜。(板书)

于是我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你们眼前那宝石般的星星消失了,你们想想他们到那里去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请你想象星星们会怎么样?请你写一段话。

学生的情感蓄积到这里,已经 要爆发了。于是纷纷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星星,还会用上书上的语言。很快,一大段一大段的寻找星星的文字出来了。

这样的读写训练实则是和作者对话,和作者一起忧一起悲,随着作者的情感跳跃怎么不是种品读悟情的好方法呢?

4、 当孩子门把自己的想象畅谈完后,我们打开书,看看我们的星星到那里去了呢?原来星星藏在溪水里呢。于是一起齐读最后一部分。到了这里,我们和作者一样,为星星感到高兴。自此,文章的情感历程一下子明晰了。

(四)体验情感,升华情感。

1、夏夜的天空充满神秘,孩子们回忆:作者看到星星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孩子们浏览了课文后,根据板书很快找到情感变化。这也是对全文情感的梳理。也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童贞童趣。

(五)总结全文,积累语言。

课文如此优美,令人向往。你发现了作者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再一次找到有关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他们的作用。

环节的设置是根据学情而定的。五年级的学生需要明确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清晰感受写作的特点,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价值。

(六)结束语: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老师也好象回到了童年,也想和你们一起再去看看童年的星星。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读全文结束,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四、说板书:

繁星满天 好奇 快活

童真童趣

月明星稀 吃惊 可怜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我的板书概括了课文两个主要片段,也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到了文章主题——童真童趣。板书简单,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比赛。这篇文章如此优美,无论从写作的技巧和文章的感情表达都值得细细品读。

2、 积累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 写写自己童年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当然也可以写星星,老师也写,和你们比赛。这样的师生比赛作业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作业,因为这样的作业可以享受战胜老师的成就感。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体现的语文的工具性。

六、说教学反思:

这篇非常优美又具有童贞童趣的文章,采用各种方法品读体验,是最能实现和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因此我的教学环节基本能体现这一点。特别是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写的《童年的星星》,发在博客上。我在写的时候是童年那种美好的情感不能自已,于是下笔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写完后感觉是一种畅快淋漓。这也是作家给我的灵感吧。学生写的很多有关童年的文章,都用上了文章中的联想法和修辞,有的还借用了一些好句子,读来有种美的享受,我想这也算学生的书没有白读,这是最大的收获。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山雨》一课。

说教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受到:如果我们热爱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山雨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最后,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精选】说课稿合集4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合集7篇

2.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3.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4.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5.精选说课稿合集九篇

6.【精选】说课稿合集8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6篇

8.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9.【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