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时间:2024-05-08  字数:14300字  手机阅读

琵琶行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1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

琵琶行教案2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

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习惯。

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

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

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短文谈谈。

琵琶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琵琶行》教案范文

2.《琵琶行》--教案

3.琵琶行教案

4.《琵琶行》教案

5.琵琶行教案

6.琵琶行 教案

7.白居易《琵琶行》的教案范文

8.《琵琶行》的优秀教案范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