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写过什么诗

时间:2024-04-20  字数:6100字  手机阅读

王之涣写过什么诗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过什么诗?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王之涣的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篇二:《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篇三:《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篇四:《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篇五:《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篇六:《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名作分析

由于王之涣的诗章在世仅六首,其余华章竟告亡佚。所以其文学成就无法做全面分析,在这里以其最出名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为代表对其作品风格做简要分析。

《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为唐诗中不朽之作。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该首诗歌201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诗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写过什么诗】相关文章:

1.王之涣写过什么古诗

2.王之涣写过的诗歌

3.王之涣诗集

4.诗人王之涣

5.送别诗 王之涣

6.王之涣的诗

7.王之涣的诗全集

8.王之涣是什么代诗人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