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介绍

时间:2024-05-05  字数:4800字  手机阅读

文言文的介绍

文言文的介绍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的介绍2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不过,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文言文的介绍3

文言文基础知识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

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文言文的介绍】相关文章:

1.文言文文学体裁-“书”的介绍

2.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的介绍

3.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介绍

4.水的介绍

5.自我的介绍

6.西安的介绍作文

7.甲烷的介绍课件

8.毕业留言的介绍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