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音籁 徐志摩

时间:2024-05-11  字数:4300字  手机阅读

乡村里的音籁 徐志摩

乡村里的音籁 徐志摩

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

一阵阵初秋的凉风,

吹生了水面的漪绒,

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

静看着一河的波泛,

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

田野上工作纷纭,

竹篱边犬吠鸡鸣:

但这无端的悲鸣与凄婉!

白云在蓝天里飞行:

我欲把恼人的年岁,

我欲把恼人的情爱,

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

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

象山谷里的冷泉一勺,

象晓风里的白头乳鹊,

象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

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

一阵阵出秋的凉风,

吹生了水面的涟漪,

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这是诗人徐志摩一首诗中的一段。从小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并不明白乡村里何来音籁。但是一件事情让我对此改观了。

上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我和父母回到了父亲小时侯生活过的地方――一个小小的村落。刚到那里时,那里的一切都让我反感,甚至父亲说呼吸时清新的空气,我一闻都感觉充斥着一股难闻的异味。太阳落山了,好歹捱过了一天,想看看电视轻松一下,竟然被告知没有有线电视。夜深了,躺在“硬板床”上我辗转难眠,耳边蚊子在“嗡嗡”的计划它们的赤膊大战;窗外田里青蛙在“呱呱”的商量他们的蛙生去向。刚刚感觉有了困意,却传来了“半夜鸡叫”......天啊!那刻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回家,躺在软绵绵的床上,静静的、美美的,睡上一觉。

第二天,我和爸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爸爸给我讲他孩童时的故事,一起帮他寻找儿时的影子。看爸爸讲的绘声绘色,兴致勃勃,我突然对周围的一切有的新个看法和感觉。就在这时候,前面传来了几个孩子爽朗的笑声,这个笑声是我听过的最美的声音,仿佛失聪的人突然恢复了听力,心中受到强大的震撼。孩子们走近了,我看到他们纯真的笑脸,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

这天晚上,我睡的特别香,耳边蚊子在"嗡嗡"的哼着催眠的小曲;窗外田里青蛙在排练他们新的合唱曲目。天要亮了,大公鸡吹响了清脆的起床号角......天啊!我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

回家的路上,我贪婪的呼吸着,这充满芳香的清新空气,耳边鸟儿的歌声伴我一路前行。

音乐与人生关系密切,音乐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爱乐,是人的天性,对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其实音乐无处不在,人人都有音乐的耳朵,只是也许你还没有发现它。培养音乐的耳朵,先要学会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这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位老师说过:要爱护学生的音乐好奇心;要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让学生体验“乐(yue)”即是“乐(le)”。他所说的这三点,正是道出了,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关键所在。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发现音乐的美好,要从乡村里的音籁听起。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完美“交响曲”。

我每次上课前,总是让学生先静静地闭上眼睛倾听窗外的.声音。虽然城市里没有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可是我们也不能把他们一概而论的归为噪音,汽车的鸣笛声有什么听起来也很俏皮的。心中有美好的事物,有曼妙的音乐,那你就能拥有音乐的耳朵。用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静看着一河的波幻,静听着远近的音籁,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田场上工作纷纭,竹篱边犬吠鸡鸣......

这正是乡村里的音籁”。(周榕)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徐志摩(1897-1931),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是独生子,从小天性聪慧,学业优异。1915年lO月,18岁的徐志摩遵从父命与16岁的张幼仪于家乡结婚。婚后不久,徐志摩北上天津、北京求学,先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后随北洋大学法科并人北京大学法科,拜梁启超为师。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剑桥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悠闲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政治思想,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徐志摩的文学才能表现在多方面。他写过散文小说,与陆小曼合写过剧本,还写过时政评论、文艺专论等。当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新诗。文学作品中,诗最难读,主要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思想内容,特别是把握意境等方面难度更大。要知人论世,更要知人论文,知人论诗。要读懂徐志摩的诗,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徐志摩生平遭际、学识渊源、家庭婚恋、个性特点及时代潮流等。概括起来,徐志摩流星闪电般短促的一生,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徐志摩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又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特别是剑桥大学及英国文学对徐志摩影响很大。徐志摩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今译为剑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他结交中外名流学者之众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可以说无出其右。国内如梁启超是其恩师,其他如陈独秀、胡适、瞿秋白、郭沫若、陶行知等。国外如英国学者狄更生、罗素,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曼殊斐儿,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为了二人,徐志摩奔波于北京、南京和上海之间,最终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当然,就像巴尔扎克在穷困煎熬中写出了不朽的《人间喜剧》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位非凡的女性,徐志摩才成就了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生命如电光石火,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促的35年,却为我们留下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多部诗集。而世人对他的关注,不仅在那些新锐的诗作上,还有他的人生传奇。

心灵的音籁

“西天的云彩”源自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著名诗句

诗人徐志摩毕生追求“爱、美、自由”。胡适说: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爱、美、自由”是人类仰望中的理想境界,她浸染着欧洲文明绚烂的色彩,漂浮在宇宙的清空,荡漾在人们心头,可望不可即,就像“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是幸运的。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优秀女性,“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塑造了徐志摩,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又熏染和提升了三位女性的人格和品味,他们相依相随,相离相合,度过了追求真情真爱,充满诗意的一生。

徐志摩又是不幸的。他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古怪的世界”,是“希望在埋葬”的年代,他等待着“天国的消息”、“乡村里的音籁”,但始终是“静默”,听到的只是“呻吟语”,看到的是“一块晦色的路碑”和“一个厌世人的墓志铭”。他渴求真实的爱,但到处在表演各式各样的虚假,每天都要在“丑陋的真实和华美的虚假”之间作痛苦的抉择。徐志摩决然无悔地选择了前者,他在三位女性身上寻觅真实的爱与美,哪怕只是“一星弱火”,“一道金色的光痕”都会激起他“爱的灵感”,都会说“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徐志摩善良的一生只有朋友没有敌人,只有爱没有恨。他渴求美好,但容忍残缺,等待着“那一点神明的火焰”,寒夜里期待“春的投生”,苦涩中祈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色的梦。”这是他的灵魂的顿悟和升华。

时代已经变了,但“爱、美、自由”依旧是人们追寻的境界。在这个硝烟弥漫、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但愿人们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率真少一点虚华,多一点奉献少一点掠夺。愿“西天的云彩”化作美妙的乐章,永远荡漾在人们心头,滋润我们枯竭的灵魂。

【乡村里的音籁 徐志摩】相关文章:

1.徐志摩诗歌《乡村里的音籁》

2.徐志摩的诗《乡村里的音籁》

3.徐志摩《乡村里的音籁》赏读

4.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5.余光中《乡愁》的音乐美

6.《乡村里的月光》 阅读答案

7.乡村里的月光阅读答案

8.村里有我的乡愁情感散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