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时间:2024-05-11  字数:18200字  手机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篇一: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

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篇二: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将新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整个课的教学洋溢着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新气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导入新课,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进入新课,教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课本上的主题图、演示例题,通过设置问题和生动的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协作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容易兴奋、有积极性,学生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重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刘老师打利用本次校班容布置为主线,通过买纸、剪纸、贴纸的.生活为题材贯穿整堂课,把数学课堂与生活实践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游戏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接着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游戏的过程,并且列出算式,这时学生就会觉得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刘老师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定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如,在找第一类除法题的特点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探讨的问题(个人意见)

一、如何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的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刘老师设计动手操作这一环节目的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可从课堂上反馈处,老师在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从竖式中还说不处意义来,原因是老师缺少反馈。

二、试商法的教学这一环节上老师也有待改进的地方。应先复习( )x 4《27 之类的问题,强调最大能填几,然后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不会出现学生都不知道商几的问题啦。

三、刘老师在节课中错过啦一个(错中出精彩)的环节。老师在出示题目时漏啦一个条件,学生提出来啦,刘老师这时候非常慌张,赶忙补上,还说自己台紧张啦,漏啦这个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出错是难免的,包括学生和老师,问题是我们改如何应对,教师要善于巴乌机会,并创造性的对待错误,抓住这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让错误叶能成为精彩。

篇三: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特色之二:关注学生成长。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特色之三:教师基本功扎实,随机变应能力强。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另外,本着教学研讨的目的,我也想提点自己个人的想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分类时,教师问:10根小棒来摆正方形能摆几个,还多几根?算式怎么样?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2根。教师问:那么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回答出:2个多3根。教师话峰一转:摆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12根。再问13根?14根?其实,我想这样设计不知会不会好些。教师问: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3根?如果教师顺势问:12根呢? 我想肯定会有许多学生会答:2个多4根。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发问:“为什么有的说3个正方形?有的说是2个多4根呢?到底是谁的正确?”在这点上就可以为学生对知识创设矛盾,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突破本课的难点,虽然学生还不会用数学语言归纳: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在经过学生们热烈的争论,我想大多数学生肯定已经明白为什么得数是3,而不是2余4。

篇四: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优点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篇五: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月*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 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 猜想验证中生成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平坦的。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1.《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2.《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3.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4.有余数除法的评课稿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评课稿

6.有理数的除法评课稿

7.《有余数的除法》二年下册数学评课稿

8.《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