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文集读后感

时间:2024-04-28  字数:8700字  手机阅读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光中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1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时,我暗自疑问:这本散文集对于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有用吗?此书虽为大师作品,似乎对我没什么用处。

按耐住心中的躁动,闲暇时光勉强翻阅此书,不知不觉从第一页翻阅至下一页再至下一页,一会儿已至几十页,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爱看书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阔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亲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为四个女儿的父亲是如何疑惧于女儿的未来归宿,以至于产生了《我的四个假想敌》,他在文中说:“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取。”但作为父亲来说,恐怕这也实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绝不是一位不开明的父亲,对于未来女婿“省籍无所谓”“学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儿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对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四个女儿的牵挂与关心,回味着子女的种种,并且借由电视上的气象报告,把他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觉中仿佛我又跟着先生一家子来到《萤火山庄》,看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享受着三代在同一屋顶下团圆的温馨,以及在近乎隐士的林居中的惬意与悠闲,仲夏夜的萤火虫、有时亦可见鹿的“仙踪”,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却总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灯下往往坐到深夜,楼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万籁,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只剩下手中这支笔陪他醒着,从十九岁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现在,便感觉惟寂寞始能长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阅读至此,抬头,转了转有点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笔,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奥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时佐之以文言、俚语和适度的西化,加以熔铸,成为合金,但又格外的亲切、自然。同时,我也不得不为自己浅薄的知识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闻所未闻,更为之前的疑问感到愚蠢之至。至时此刻,我确定此书乃如我良师益友啊,磅礴的知识,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开阔我的眼界,丰富我的阅历,无不鞭策着我要以终生学习为目标。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2

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

喜欢余光中歌颂祖国文明,歌颂国家精神的诗歌,例如《淡水河边吊屈原》中这样写道:“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余光中对屈原的傲骨和不屈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屈原的傲骨吞不下,岁月磨灭不了。《民歌》中在一开始时写道“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唱歌,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民歌》的结尾,诗人写道“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B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诗中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使我仿佛听到了这首民歌,听到了亿万炎黄子孙在合唱。“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牵痛,会做噩梦,会消化不良。”《中国结》中不光写的是中国结,更写出了心结。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诗人在写海的魅力时这样写,在诗人笔下没还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这想说,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诗,怕诗中的眼神,把我的灵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3

十年前旧作,祭余光中老师

余光中写过一首《寻李白》: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不难看出,余光中自己就有些现代版李白的气质。诗不用说。他的散文写到兴处,也时不时会跳出一句“哈哈”之类的语气词,就好像这个人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你交心畅谈一样。

余光中的诗使我想起年少时尝试写诗的经历。和所有以梦为马的同龄人一样,那些诗尚未懂得节制,往往只是一时兴起或无病呻吟,沦为情感发泄的工具。诗没有字数规定,不失为搪塞每周随笔作业的最佳选项。生硬的修辞、杂糅的句式、混乱的语序,时而插一句“你难道没见过江流水涌吗”式的反问,仿佛故意要人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到如今,自认为拿得出手的也仅剩下一句:

诗是我灵魂深处的利剑剑既出非见血不止步

虽免不了自恋的嫌疑,气势总归还有的罢。可惜年代久远,明了世事通了人情,别人怎么假我就怎么学,曾经的少年意气早不见踪影。常常听到抱怨,说现在的人际交往真是越来越功利虚伪了。不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谓一团和气不过是共同利益暂时营造出来的表面现象。有时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不得不割舍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谓收敛本性乃是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嘛。

而如今,我依然在写诗,但我的诗已经失去了锋芒,出鞘的剑见不了血,只溢出多余的组织液。与其拔剑四顾心茫然,不如把破剑小心收好,别拿出来丢人现眼。我是这么想的。

“诗人”赵丽华的所谓的“诗”《廊坊下雪了》,只有两句话:

“已经是很厚的一层并且仍然在下”

如果说郭沫若写的“我的我要爆了”等等见证的是中国现代诗初期的青涩,赵丽华的“梨花体”是否已经预言了现代诗的末日?像《廊坊下雪了》这种自我炒作而成名的“名句”,简直就是在嘲笑中国三千年的诗歌历史。

舒婷在《神女峰》里写道:

“与其在悬崖峭壁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现在看来,这倒更像在给时下流行的感情快餐做广告。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还有几个人依然在追求永恒呢?有一句话,叫做“时间是检验爱情的唯一标准”。时间的检验作用,狭义适用于爱情,广义则适用于一切事物,诗也不例外。赵丽华所谓的“诗”让时间检验的结果到底如何;仅仅凭借点击率,赵丽华所谓的“诗”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也很想看看。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