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

时间:2024-05-06  字数:7300字  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

(一)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关于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思考。寿夭、生死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对文中所蕴涵的哲理的理解,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思路方法

1.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要启发他们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议论时的思想脉络,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这是难点,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喻之于怀”的是什么?和下一句的关系是什么?“悲”的.原因是什么?

3.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4.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一要整理包括“研讨与练习二”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今天还常用的成语,如“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等。二要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与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这是重点。

安排两课时。制作部分图片。

三维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可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成语导入

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就出自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

故事导入

同学们知道“东床快婿”的故事吗?它讲的是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王羲之的叔父王导家选女婿。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打扮起来,只有王羲之好像没听到这件事一样,坐在东边的床(古人坐具)上敞开衣襟吃饭。郗鉴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的女婿啊!”于是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我们将要学习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就出自王羲之之手。

情景导入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气韵。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清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其书法美,还要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今山东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了楷书、行书成熟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散文也是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世人称之为“王右军”。

2.文化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3.写作背景

王羲之生性洒脱,出身名门望族,却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聚会起因源于“修禊”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到流水中洗濯以祓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时节在水边宴饮嬉游。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即兴赋诗,各抒怀抱。最后得诗37首,编为《兰亭集》。《兰亭集序》则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会诗集作的序,此序一反《兰亭集》“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摆脱了追求骈俪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清新的优美散文。

4.基础积累

(1)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流觞曲水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不知老之将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掌握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

(3)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

所杂文砍一常菏??放纵,使动用法。 ..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用作名词。 ..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为相同,形..

容词意动用法。

(4)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信息筛选

本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确: 全文四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能力提升

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明确: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分析鉴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合作探究

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你对此如何理解?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此文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相间,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词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世说新语·赏誉》)

拓展探究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致吗?

明确: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情怀。但是,他的人生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课堂小结

《兰亭集序》从东晋习俗写起,按照修禊事——游兰亭——观美景——抒幽情的顺序,由己及人,先叙后议。面对兰亭美景、雅集乐事,作者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人生之无情。《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写此序时作者年届五十,本文虽为序言,却表达了重死生、寄意后世的人文情怀。全文情景交融,文简意深,引人深思。

作业设计

《兰亭集序》书、文双绝,对照《兰亭集序》字帖(冯承素摹本)学习。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字、书法知识,初步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魅力,希望对你的书写也能有所帮助。重点是了解序文写作特点,弄懂文意,品味文中优美的景语、情语及叙事之语。你将获得眼睛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请就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

美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悲痛:兴感之由不能喻之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文言知识,分析了文章内容,把握了作者抒发的感情,下面接着学习其他内容。

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明确: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明确: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等内容。
 

【小编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微型教案

《兰亭集序》全程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课件

《兰亭集序》精美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共用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案】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2.《兰亭集序》教案

3.兰亭集序的教案

4.兰亭集序教案

5.兰亭集序教案优秀教案

6.高中语文《边城》教案

7.高中语文对联教案

8.高中语文课文兰亭集序原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