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

时间:2024-04-27  字数:58600字  手机阅读

王维诗

王维诗1

临湖亭

唐代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对樽酒)

译文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注释

轻舸(gě):轻便的小船。吴楚江湘一带方言,称船为舸。上客。尊贵的客人。

芙蓉:此指荷花,即水芙蓉。

当轩。临窗。轷。有窗的长廊。樽(zūn):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夏日某一天,作者乘舟至湖心亭饮酒赏荷。景物清新可爱,赏心悦目,作者心生欢愉,于是写下这首诗作。

赏析

以摩诘之敏感与淡怀难得有此情趣盎然之作。此诗颇同《山居秋瞑》“竹喧”“莲动”之意。然“竹喧”“莲动”是从他人着笔,而此诗则是自我抒怀。与“上客”挚友相约湖上一游,良辰、美景、高朋,人生之快哉莫过如此。诗中最为精彩处乃最后一句,此本为唐诗小绝句之惯例,喜以收束处点缀二三意象,以达言尽无穷之效。技法众人皆,唯如何遣词造句则有凡圣之异。“四面”显景色之开阔以见心境之敞亮。芙蓉之嫣然,映衬游客之欢颜。诗人轻松欢快之情韵传播于辞章,使小诗亦随之简明单纯,无甚深意揣摩,只以清新自然得一时之欢然欣悦。此类风调甚似孟襄阳之作,世以“王孟”并称,即多着意于此。襄阳思虑单纯,酣然以乐,无幽思而多甜美。心田得此滋润,无须深意仍能回味萦怀。稍有不同处,襄阳乐之欢畅,故而兴高而采烈。摩诘思虑深沉,难得有此闲淡。因此心性,而淡然以欢并无神采飞扬之色。襄阳亦是“开轩面场圃”,但末尾仍不忘叮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其兴致之高昂。而摩诘只一“四面芙蓉开”,点到为止,幽喜意俱在无言之中。

王维诗2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下面是王维诗七首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田园乐七首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白话译文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王维诗3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翻译

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

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

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

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

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

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

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

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

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

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

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

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

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

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

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

诗的发端四句,以错落的句法,点切诗题,交待王、吴二人画迹的所在,使人了然于普门、开元二寺俱有吴画,而王维的画则在开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观”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评断,肯定他们在画苑中并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别描写二人的画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艺术境界。

“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这种对吴道子创作过程的体会,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艺术思想。后来诗人在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么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若能意在笔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获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内具于自身,才能领会到他人获得这种成就的匠心所在。“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纪昀说“交柯”句“七字妙契微茫”,王文诰说这四句即“公之画法”,这里面即寓有诗人画竹的艺法。这六句的画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艺术风味。

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支配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这首杂言诗以七言为主。七言古诗是盛唐诗人的一个胜场,李白、杜甫在这一诗体上是并峙的两座高峰。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惟有韩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这首诗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诗的内容都在发挥诗题,而起结分合,条理清晰完密。诗的开始四句总提王维、吴道子,为全诗的纲领。“吾观”二句,又在分写王、吴画前先作总评。“道子实雄放”及“摩诘本诗老”两层,依次分写王、吴画面,为全诗的腹身。最后六句以评论收束,前四句分评吴、王,末二句于一致赞赏之余又稍有高低轻重,重申总评的精神。起和结的两节诗句于整齐中有参差,虽始终将王、吴二人并提,并极灵活而极错落之致。全诗章法如诗中所说:“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原。”

全诗的韵调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开端四句闲闲而起,似话家常,语极从容。结尾六句,因评论而有所抑扬,语气于转折间呈矫健之势,而掉尾又觉余音袅袅,悠扬无尽。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而全篇四节,波浪起伏,如曼音促节,递相转换,在大体上为七言句中适当间以五言,整体形成谐美的旋律,而气势仍自雄健。这是七言长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王维诗4

1.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笃于奉佛,亦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常常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史称为__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_____代表作家。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平时积累中可以将作者分朝代、分派别记忆。

答案:王右丞 诗佛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2.请结合《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解析:注意抓住诗句运用色调鲜明的色彩描写景物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歌的画面。

答案: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诗句用“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使得此联成为名句。这两个叠词,鲜明生动地描绘了久雨后水田的景色。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由于用词贴切鲜明,使得诗中景色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3.试分析《辛夷坞》这首诗的动、静关系。

解析:为突出“寂静”的环境特点,诗人着重描写了花开花落这一动态过程。以动衬静是本诗运用的主要手法。

答案: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具体到每一联:两联都是出句“静”,对句“动中寓静,以动衬静”。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辛夷坞》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解析:辛夷坞是辋川庄的一处景点,诗人借写绚丽的辛夷花寂静地开放又落寞地凋落,抒发自己落寞的情怀。因此,“寂”字既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又是本诗的诗眼。

答案:寂。此诗前两句写芙蓉花在寂静中开放,素来给人以“闹”的感觉红色,在这里正好陪衬出此情此景的幽静;后两联写芙蓉花在寂静无人的山涧悄然散落,道出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孤独清幽的环境,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表达了一种宁静与落寞的'情怀。

5.《观猎》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狩猎的将军形象?

解析:王维诗歌炼字的功底深厚,诗中“疾”“轻”二字极为微妙传神。“疾”写天上展翅疾飞的猎鹰,“轻”写地面纵马驰骋的将军,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将军形象。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唐诗,完成6—8题。

6.《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抓住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分析诗句。注意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与渡头杨柳依依、行客稀少之景的紧密结合。

答案:七言绝句或“七绝”。孟浩然。前两句诗包含了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歧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北到江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7.诗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析:诗人把对友人的相思之情比作具体可感的春色,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实在而深厚。

答案: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观的春色,形象感人,深厚蕴藉。

8.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谁评论《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诗的三、四句“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解析:结合诗句分析比喻手法对言情的作用,答案就容易做出来了。

答案:苏轼。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1题。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题材看,属_______诗,从抒情手法看,运用了________。

10.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说说这首诗的感情色彩。

11.试分析《渭城曲》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9.解析:抒情手法分为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抒情直露的诗句可知,本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答案:送别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0.解析:注意结合诗人思想、个性来分析诗歌感情色彩。

答案:离愁中带洒脱。

11.解析:抓住景物描写中的典型意象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注意“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案: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要写了“朝雨”和“柳”两种景物。“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路上行人和车辆扬起的微尘被“朝雨”沾湿,“客舍”和柳枝在“朝雨”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清新,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与友人劝酒惜别。这是以景衬情,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语言运用

1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昔时,潮州的这座湘子桥,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廿四墩上,有廿四座楼阁、亭台 ②桥下,是盛极一时的花艇“六篷船” ③五百米的大桥面上,商贾在营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解析:所给三句中,有两句写桥上,一句写桥下,根据一般描写顺序,先写桥上。①句写楼阁、亭台,是写桥面的大的景象;桥面上干什么?原语段中有“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那自然就要写及桥面上的“市”,即第③句所写。注意把握语段的行文顺序。

答案:D

读书做人

从王维晚年亦官亦隐的生活中,我们能了解到古代士人们往往借园林的清幽、恬适、温馨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和冷酷,从而表明他们的归隐之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失意、理想价值不能实现之后,便开始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所以,他们宁愿归隐园林,享受明月清风的温馨和慰藉,也不愿周旋官场,为了短暂的荣华富贵而参与人世的险恶和虚伪。他们只有在自然园林这个优美纯真的境界里,人性才不会被扭曲,灵魂才能得到净化,躁动不安的逐世之心才能渐渐得以平息,才能不再为斤斤利害得失或喜或忧,而以洒脱旷达之胸怀对待人世纷争,以因缘自适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获得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和完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那种超逸隐世的情怀,并不是隐居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像苦修的僧道那样心如枯井寒灰,他们笔下的园林既是自然的,又是人间的,充满了人间的温馨。在他们笔下的自然画面里充满人情味。

王维诗5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王维诗6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王维诗7

所谓盛唐气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是雄浑壮丽一类。应该说,它只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在不同的诗人那里,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李白那里可以是热烈奔放,在王维那里可以是恬淡平和,在杜甫那里可以是沉郁顿挫。

说盛唐诗,会遇到一个问题:什么叫盛唐气象?这个问题很难用言语来描绘,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里想借用王湾的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一首写行旅思乡的诗,洋溢其中的却仍然是勃勃的生气。特别是中间两联,阔大开朗而又色彩绚丽,表现出了典型的盛唐气象。宰相张说特意手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挂在他的政事堂,要求后学者以此为标准。

王湾的籍贯不详。从这首诗看,好像家住洛阳一带,但《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第二房有王湾的名字,可能也是一位祖籍山西的人士。

我要赶紧补充一句,所谓盛唐气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是雄浑壮丽一类。应该说,它只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在不同的诗人那里,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李白那里可以是热烈奔放,在王维那里可以是恬淡平和,在杜甫那里可以是沉郁顿挫。

说到盛唐诗,人们习惯于说李白、杜甫“双峰并峙”。其实还应该加上王维,是李白、王维、杜甫“三山连绵”。准确地说,李白、王维的作品主要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是盛唐的产物;而杜甫的重要作品都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沉郁顿挫的特色也正形成于此期间,已经由盛唐延伸向中唐去了。《唐诗三百首》选诗十分精到审慎,选得最多的就是李、王、杜三人的诗,李白、王维各二十九首,杜甫三十九首。显然,在选者看来,李白、王维和杜甫都处在第一挡,是一等一的大家。

王维诗8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又题《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里。说明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可见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声喧乱石中,当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色静深松里,当青溪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一片葱绿,水过之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描摹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传达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机。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青溪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无特异之处,却被诗人描绘得引人入胜。诚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传达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的意愿。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信手拈来,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王维诗9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676·《唐诗鉴赏大典》

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

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王维诗10

王维是唐代上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的诗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麼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安静,明净,清澈……似乎一切用来形容安静的词语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王维诗11

《木兰柴》原文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注释

①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

②敛余照:收敛了落日的余晖。

③彩翠:鲜艳翠绿的山色。

④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

⑤无处所:飘忽不定。

《木兰柴》译文

秋日的山顶衔着半轮残阳,很快只留下一抹余辉,晚霞把金光涂抹在每一片树叶上,闪烁鲜亮,展露着秋天山林中斑斓的艳丽。在夕照中,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没入薄薄的山岚之中。

《木兰柴》赏析

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

《木兰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12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响而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早年也与大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才士一样,积极入仕。因此,在出使边塞时创作了《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大气磅礴、豪气冲天的诗作。但真正奠定了他文学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除了作诗,他还精通音乐和绘画,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诗境。王维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深受北禅宗的影响,向往无生说,这也是其山水诗充满禅趣的原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从目的、方式、态度三个方面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亦是具有这种属性。

一、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它主要体现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在此只述作家的创作活动方面,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提出,作诗者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虚静之故。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王维因心向佛法,精研佛理,在其《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说便是出自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便是坐禅,静坐澄心,平静思想和情绪,利于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这种心灵状态对于他的创作影响深远,带有这样宁静自然的心态观察万物,不带有功利性地进行创作,正说明了审美的无功利性。而其功利性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下产生的作品中来体现。在《终南别业》中,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自得,这种诗境就是创作时的功利性所在。

二、形象性与理性

审美形象是文学文本中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表现为直觉方式,是通过审美直觉获得的瞬间领悟。中国古典美学常称之为感兴或妙悟。《红楼梦》中,香菱对王维《送邢桂州》一诗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一句的点评是: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看似无理而其实有理,正是审美直觉的特点。除却审美直觉,文学也依赖于理性。王维在山水诗中描写景物时,十分注意画面的结构层次,如先概写大环境,再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绘等,这样的构思使得全诗井然有序、层次跌宕。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连山到海壮大雄浑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白云青霭,烟云幻灭,突出山之高。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南北之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这样的构思就是被作家的理性所驱使。

三、情感性与认识性

审美情感即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是直接的。而审美认识总是被归纳出来,是间接的。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创造出纯美的诗境。诗中的审美情感便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这首诗是诗人的晚年之作,在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冥一之境。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到的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这隐居的世界便可抽象化地概括为如下认识,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

四、结语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认识,这也是在说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诗歌中对世间纷争的超脱,对人生失意的潇洒,对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社会中松、竹、泉、云、山、林、石、雨等现实世界的意象来支撑文本的构造。王维的山水诗是理想与现实高度统一的产物,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

王维诗13

竹里馆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赋得秋日悬清光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像,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王维诗14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解析: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王维诗15

1、山中 ——王维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2、山居秋螟——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5、送祢郎中——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6、送钱少府还蓝田 ——王维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桃源行——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