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4-05-04  字数:70000字  手机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 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 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 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

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

1、对于“三美”主张的理解。

2、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

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以《新月》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的“新月派”。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

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领略这个传奇人物笔下的现代诗歌之艺术魅力。

二、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三、了解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生于浙江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影响极大。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事实上,对康桥(剑桥)志摩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这首诗中提到的离别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

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这著名诗篇《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作品是其“爱、自由、美”的人生观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读这首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共同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四、诵读诗歌

1、检查预习情况(要求个别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能用较恰当的情感朗诵诗歌)

2、播放录音朗读

五、分析鉴赏

《再别康桥》是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同学找出韵脚。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学生可自由朗读两分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诗中给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这些意象完成对自己情感的表达的?

西天的云彩。云彩是非常美丽的,它可能代表了过去那些美好的记忆,也也许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金柳。柳树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柳树披金。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

青荇。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潭水。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用水“揉”过一样。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六、课堂小结

老师自己的感受,加提问学生。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1、再回广州;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 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 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 《再别康桥》 , 走进诗人追求爱、 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 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 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 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 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 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 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验? 明确: 《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 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 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 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 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 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 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 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 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 “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 赏新诗的方法。

八、 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 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 逐节讲析评价:

1、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4、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 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 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 布置作业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一、 只身来到康桥、 轻轻 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 作别云彩 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 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 (移就) 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 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⑴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⑵ 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⑶ 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⑷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有关资料】

一、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1、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2、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3、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4、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

鸽子

胡 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鲜丽!

──(原载《新青年》1918年)

从艺术上来看,这首中国早期新诗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开风气的新诗理论。如胡适曾指出:关于新诗的音节,靠的是“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平民并不重要;而用韵方面,可以有多种自由,或“用现代的韵”,或“平厌互押”,“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至于艺术表现方法,则需要用“具体的做法”,换言之,“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多种──明显的逼人的影像”(《谈新诗》)。对照《鸽子》一诗,正是如此。首先,该诗的音节确实大体上做到了自然和谐,全诗基本上用自然的语气一气贯注下来,相当流畅;其次,该诗注意押的,且全诗又押同一韵(i),然而诗中用的又是现代韵,也不受平区限制,这样,全诗既自由地表达了思想,但又具有诗歌的音乐感;还有,该诗的主旨(表达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自豪感)虽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确采用了“具体的写法“,即把笔墨集中在描绘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中“回环往来,夷犹如意”和“研身映四’这幅鲜丽的画面上,这就避免了“抽象的题目用抽象的写法”的弊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1917年10月,北京

新诗运动虽从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能容纳新的内容。如果说胡适对于新诗运动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倡白话人诗与诗体解放,那么刘半农对新诗运动的贡献则在于他能更鲜明地或者说更直接地强调诗的精神的革新。旧持发展到清末,由于对传统的因循沿袭,诗体的束缚与文言的陈腐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诗体、复苏语言的功能便成为迫切的任务。然而,旧诗之所以旧,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闭性,还在于内容的陈腐老朽,这就是说,新诗运动必须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同步变革。刘半农是最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新诗内容革新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就在于它运用正在尝试着的新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新的、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刘半农认为,诗贵在一个“真”;“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新诗要汲取自《国风》以来的优秀传统,“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善于在“社会现象中见到真处”。显然,这首诗明显地借鉴了传统诗歌,尤其是在意念与表现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的暗示与启迪,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鲜明、具体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这首诗还显示了刘半农运用语言的工力。叙事与描写简洁概括,人物的语言鲜明有个性,诸如老爷的语言漫不经心,显示其富贵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语言强烈,节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愤怒之情。

二、术语:意象

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间联系方式而言,大体就有:意象叠加、意象脱节、意象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现、意象隐现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与此不无关系。

三、《再别康桥》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2)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体验情感美

(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感悟意象美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再别康桥教案合集九篇

2.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5篇

3.再别康桥教案合集七篇

4.有关再别康桥教案合集5篇

5.《再别康桥》教案合集六篇

6.有关《再别康桥》教案合集九篇

7.再别康桥教案

8.《再别康桥》 教案

9.《再别康桥》优质教案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