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导樟柯的杂文随笔

时间:2024-04-30  字数:3100字  手机阅读

贾导樟柯的杂文随笔

大多数人应该都痴迷好莱坞大片的速度与激情吧,我却偏爱国产电影,尤其对于贾樟柯导演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贾导的电影,是在老师的影评课上,带我们分析《三峡好人》——纪实的风格,沉浸式的镜头,朴素的色彩,非职业的演员,嘈杂的同期声,用平淡的笔触讲述了三峡移民前后的四段故事。“烟酒茶糖”人生百味,浸润期间,莫不感动。

第一次写《三峡好人》影评,分析色彩,我非美术出身,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影片真实的色彩像天赐的礼物,在影片气氛的营造和情绪的累积上起到功效,后来才知道贾导学过油画,《天注定》的片头就是他亲自动笔所作。这就能够理解他在布景和经营画面上讲究的根源,虽不及王家卫电影的华丽精美,但透过工整的画面,传达出恰当的情绪与氛围——所谓的“电影感”大抵如此。

贾导23岁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组建“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开始拍电影,不过刚开始他是国际获奖,国内被禁,他活跃在世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却沉睡在国内冰冷的桎梏里。他对乡愁和孤独的理解颇深,从《小武》到《山河故人》,兜兜转转,一直把视线聚焦在家乡山西汾阳;他始终坚持将目光停留在社会变迁下的小人物身上,在冰冷的社会现实中保持温暖的基调。

《小武》的横空出世使他受到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激赏,同时日本的电影大师北野武也力挺这位电影奇才,从此,不到30岁的贾导踏上了异于常人的电影之路。贾导是典型的“产量少,质量好”的导演,《小武》中迷离的残酷青春,《天注定》中暴力的社会现实,《三峡好人》中的`传统与变迁,《山河故人》中,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段叙事,皆是体现了贾导对“情义”的理解、世事的洞察。

他导演的功力,一方面来自于对画面的敏感,另一方面来自于他对文字的敏锐。最近就在读贾导的电影手记《贾想》(分为两部,第一部是1996—2008的文集,第二部是2008—2016年间的文章、访谈与对话合集),受益匪浅。真正明白一位电影大师最重要的不是电影技法,而是思想境界。其中贾导写过一篇文章《侯导,孝贤》致敬自己的精神导师侯孝贤。作为一位18岁的少年,我也想借用自己笨拙的笔触表达一下对于贾樟柯导演的敬意。

毕竟,他将自己献给了电影。

【贾导樟柯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贾樟柯北大的演讲稿

2.遇到心灵劝导杂文随笔

3.贾家的丫头杂文随笔

4.香樟赋随笔

5.杂文随笔

6.让的杂文随笔

7.生活随笔:小贾的故事

8.贾平凹《丑石》导学案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