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时间:2024-05-09  字数:37300字  手机阅读

登鹳雀楼教案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案 篇1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登鹳雀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四,写字教学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6

教学设计示例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汇编9篇】相关文章:

1.登鹳雀楼的教案

2.《登鹳雀楼》教案

3.登鹳雀楼教案

4.大班登鹳雀楼教案

5.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6.小学《登鹳雀楼》教案

7.《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8.小班《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9.登鹳雀楼古诗教案反思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