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八阵图》

时间:2024-05-09  字数:16400字  手机阅读

杜甫 《八阵图》

杜甫 《八阵图》1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杜甫 《八阵图》2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赏析的注释

《八阵图》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它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杜甫《八阵图》赏析出题

1、说说杜甫《八阵图》语言生动的表现。

答:“功”、“成”,精炼自然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功劳。“不转”,形象再现八阵图的牢固;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贞不二。“遗恨”,突出诸葛亮因刘备攻打东吴失败而破坏自己的联吴抗曹计划的伤心遗憾。

2、杜甫《八阵图》怀古绝句有什么特点?诗人把怀古与什么融为一体?

答: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

杜甫《八阵图》的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第四句,诸葛亮的遗恨是刘备破坏了他的联吴抗曹的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

杜甫《八阵图》与其说是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杜甫 《八阵图》3

原文

功盖三分国⑵,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⑶,遗恨失吞吴⑷。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 《八阵图》4

杜甫唐五言绝句:《八阵图》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参考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杜甫唐五言绝句:《八阵图》赏析:

《八阵图》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极端崇敬心情。后两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全诗跌宕有致,感情深沉。

“功盖三分国”,是对孔明功绩的大力肯定,而孔明之心力也尽显于这五字。

杜甫 《八阵图》5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文解释】

三分天下功业盖世,创制八卦图名声更加卓越。江水冲击阵石不动,吞并吴国失策铸成遗恨。

【词语解释】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 《八阵图》6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重点字词解析】

①八阵: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

【鉴赏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话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集中、凝练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圈”,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句。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韭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责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

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毋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人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 《八阵图》】相关文章:

1.八阵图(杜甫)

2.《八阵图》杜甫

3.杜甫《八阵图》

4.八阵图 杜甫

5.杜甫的八阵图诗意

6.杜甫-八阵图赏析

7.杜甫《八阵图》译文及注释

8.杜甫唐诗八阵图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