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时间:2024-04-30  字数:9100字  手机阅读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优化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积极引入了小群体教学模式,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小群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小群体教学模式;优化

如今国家不断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视,并大力推行了素质化教育。随着素质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开展体育教学既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现代化环境下,社会上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调合作能力,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目前,该教学模式已经获得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普遍认可,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小群体教学模式的概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小群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小组内的学生与教师、同组学生或其他组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群体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施该模式的第一步,教师在分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将他们划分为小组,切不可盲目或随意,一定要结合实际。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之后,学生不仅要应对组内的竞争,还需要应对各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1、人数的不确定性

体育活动的种类很多,教学目的和内容也会根据实际的活动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群体人数是不固定的,一般而言,小群体人数大概在2-20之间。一般以健身和学习技能为目的来划分的小组人数相对较少,以比赛为目的来划分的小组人数相对较多。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足球、排球和篮球等球类项目所划分的小组人数最多。

2、活动形式多样性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体育运动。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多对体育活动有利的方法或技巧,并且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小群体内,学生可以选择自由支配活动时间,也可以选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得体育学习更具挑战性以及趣味性。

3、活动内容创造性

在对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改进比赛的规则,例如,教师可以将篮球比赛中的罚球或者3分球取消,还可以将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或者是掷界外球取消。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人数教少的球类比赛,如3人制的篮球比赛、2人制排球比赛。通过小群体教学模式来对体育活动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化对策

1、合理划分小组和分工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组成小群体,并根据具体的体育项目来确定小群体的人数,一般小组可以由6-9个学生组成,一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群体。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课外的体育训练当中,划分小群体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教师需要在保证小群体稳定的基础上来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对学生的分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学生的能力、身体情况以及知识水平等等,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明确小群体的学习目标

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先明确小群体学习的目标,并将该目标传达给小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有所了解。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管理者,应该积极参与和指导每一个小群体的活动,如处理场地和准备器材等等。另外,教师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考核计划。每个小群体应积极完成教学目标,并适当提高训练难度,与其他成员相互配合,努力超过教学目标。当小群体中的成员完成了更高难度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选拔适合的小群体队长

将学生分为小群体之后,教师可以从各个小群体选出一个合适的成员来作为该群体的小队长,从而确保小群体能够有序的、稳定的进行训练和学习。挑选出来的小队长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安排好课堂学习活动以及课余活动,并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指导能力来对其他成员的体育技术进行科学指导。另外,教师需要让小群体内所有成员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所需要完成的义务,让成员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出成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4、科学实施和操作小群体教学模式

将小群体教学模式运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目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是按照一定的流程模式来开展的,以准备活动开始,以整理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小群体教学模式可以继续沿用该模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体内容分为模块,并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来进行教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小群体的实际状态和教学需求来进行一些调整。

5、及时处理小群体中的矛盾冲突

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需要将学生分为小群体,但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成员之间很容易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各个小群体的情况,及时发现成员之间的矛盾,并对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影响因素,从而给予有效的解决,并且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看待得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多采用鼓励性的教学方法,用自身的良好素养和专业能力来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胡科伟.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1)

[2]李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应用[J].运动.2015(09).

第二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摘要】体育舞蹈,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体育活动,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体。既具有健身意义又具有审美效应,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新兴的一项课程。然而,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挑战。因此,体育舞蹈的创新教育必须根据舞蹈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课堂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方式等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并针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教学机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其中,体育舞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教学实践性,学生缺少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体育舞蹈教学当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意见。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舞蹈这种新型舞蹈是在19世纪,英国通过将传统的舞种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了体育舞蹈这种新舞种。体育舞蹈与传统的舞蹈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身体关节的改变上,展现了各种难度不一的动作,表现了舞蹈者的体态和舞技。通过这种体育舞蹈,不仅能展现舞蹈者的身体素质,也能展现其精神、情操的深刻表达。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就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性课程,体育教学在高校的教学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新兴的体育舞蹈也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欢。首先,体育舞蹈能够提高高校学生之间的交往,其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通过体育舞蹈,使高校学生能够加强交流的机会,从而扩大社交范围。其次,由于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些缓解压力、使人放松的舞曲,在这样的体育舞蹈教学下,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桑巴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兴奋性。最后,体育舞蹈动作也可以为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学生在这其中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体验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并且在编排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将这种美感继续传播下去。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就采取不同的教学版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有些高校选用旧版本,教师也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去练习[1]。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使学生缺少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学生不能领会舞蹈动作,导致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不佳。

(二)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力检测,而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上一贯采用以往的卷面评价方式,常常是将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在期末的时候学生进行一段体育舞蹈表演作为最后的成绩,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对学生平时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价,显然这种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评价。而且体育舞蹈教学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也不会关注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力等,缺乏总体评价性。

(三)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设备不足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说,其对教学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舞蹈教学上的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是没有体育舞蹈的练习场地,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体育舞蹈教学,达不到课堂教学标准。另一方面是体育舞蹈缺少相关的音乐、服饰等配件,使体育舞蹈的教学枯燥,很难表现出体育舞蹈的精神,而学校更没有举办相关的体育舞蹈活动,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到体育舞蹈活动中,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2]。

三、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新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进行舞蹈的示范,然后对舞蹈进行分布教学,让学生能够进行初步认知并记忆动作,这种讲解示范法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舞蹈的节奏、技巧衔接等环节,学生更能够去实践掌握。教师也可以采取领带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体育舞蹈,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做,通过边讲解边进行舞蹈动作的演练,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下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技巧。

(二)改革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应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体育舞蹈的教学评价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每月作为学生的考评期,将几个月考评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而针对考试内容主要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上、表现力上的评价,也可以包含平时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成绩等,实现学生体育舞蹈的高效教学评价。

四、结语

体育舞蹈教学有助于当今的高校大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其身体素质,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应该分析当前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舞台,2015,04(02):221-222.

[2]闫亭亭.创新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5(05):104+106.

第三篇: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智体美劳的统筹发展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体育课程也逐渐在高校课程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项目,摆脱了传统固定班级的授课约束,开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简单说,健美操具备了健身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综合特点,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项目之一。当下,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健美操课程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的塑造学生个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关创新应用实践,以期对后期高等学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模式;创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时代,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中,而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学生健康体魄的基本课程,在当今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体现了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独特功能。健美操是一项融合多种因素的有氧体育运动项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期独特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不仅可以彰显人体的形态美,同时还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审美意识。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健美操教育教学模式却相对其他课程缺乏创新力度,对学生创新理念的养成、现代体育知识的培养都产生不良影响,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健美操教学创新的重视程度,进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高尚品德的社会人才。

1.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健美操起源历史悠久,但是应用于我国的体育课程时间较短,在教育教学模式中往往单一乏味,缺少包容性,而作为体育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一项体育项目,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体育健美操的授课教师大多是传统的体育教师,一方面专业性不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照本宣科,内容单一,不能与现下的实时变化相结合,造成教学课堂沉闷,缺乏活力。另一方面综合素养水平偏低,教学过程多采用传统教学动作,制约了健美操的突破性变化,桎梏了学生的发展。

1.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在健美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即单方面的灌输形体动作,学生们与其说是在被动地接受,不如说是在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重视学生们对动作的记忆和技能的模仿,忽视了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自主创新意识的养成,影响了学生们的自主创造性、学习积极性。

1.3教学内容枯燥古板

健美操是一项包含多种元素的有氧运动,换言之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而在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通常对健美操的教学采用固定的教材、教案、课堂时间,约束其行为动作、肢体、示范,将运动量和运动动作固定,造成了教学内容枯燥无趣,缺乏时尚性,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1.4考试趋于形式化

虽然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德、体、美、劳”也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但是还是未能做到平等发展,专业课程仍旧是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健美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边缘课程,使得其课程考试内容简单,评分标准较低,审核逐渐趋于形式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

1.5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当前,健美操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教材与技术指导,使其是缺了知识载体的支撑,降低了其专业性的课程地位,限制了健美操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在健美操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视频进行动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之只其动作,而不懂其精髓。

1.6师生互动匮乏

健美操是一项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师生通过交流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促进彼此共同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氛围,单一性的灌输模式造成师生间互动匮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激发,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养成与教师教学思维的扩散。

1.7教学目标不完善

健美操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使其掌握动作规范,明确动作精髓,从而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接受程度以及身体素质的差异,倘若统一学生的课程目标,则会因小失大,忽视他们的个性发展,难以挖掘其潜力,不利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1.8学习评价方法局限

当前,高校健美操的学习评价方式多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健美操的完成情况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核,极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

2.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与学习习惯,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当下时代对健美操教学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性优质人才,各高校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了对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

2.1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健美操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点。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教—学—创—实践—再学”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除此之外,在健美操的教学中,教师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2教学方式的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不能培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因此教师们应该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即:第一,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广泛得应用于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步骤、方法都辅以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其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第二,建立自学体系,使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自编、自评”的能力;第三,注重健美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实践创编相结合、课堂重点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2.3教学内容的创新

当前,高校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教育的核心,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课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健美操作为结合多项元素的有氧运动项目,其内容千变万化,因此在进行教材内容的创新时,高校应该注重结合时代特色,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时尚、普及与针对相统一的原则,对健美操课程的教育进行及时的补充与更新。同时,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音乐教学模式,适当添加不同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运动的意识;其二,师资队伍。健美操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由于师资队伍与教学理论系统不完善的弊端,造成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改善,影响了健美操的教课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要想加强其创新性,就必须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以其专业的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思想潮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其三,理论教学。健美操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以及多项基础知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高校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制约了健美操课程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健美操课程的良性创新,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们应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普及,从而培养学生们树立健康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生活理念。

2.4教学目标的创新

在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需求,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热爱健美操运动、对健美操有较高的兴趣以及对健美操有一定的兴趣这三个层面,其中,前者注重自身的创造性,即独立完成创编任务,而后者能保障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完成床边任务即可。

2.5评价体系的创新

为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需求,健美操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即除了考核所学知识动作规范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以此为衡量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健美操教学的注意事项

除了加强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创新力度外,教师们还应该注重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健美操教学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动作的规范性、动作的弹性、动作的节奏感;准备活动,百拇医药、合理安排锻炼计划、及时补充水分;进食后两小时进行锻炼、空腹锻炼不可取;锻炼时服装的选择、时间的控制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健美操依旧存在些许不足,对学生的学生质量与学习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为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健美操应适时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内容、目标以及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推动健美操课程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论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价值工程,2010,11:200-203.

[2]张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2009,11:107-111.

[3]刘振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40-141.

第四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比较的视角,先从横向对基础体育课模式、专项体育课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等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剖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优势;再从纵向对当前课内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内外结合俱乐部模式等进行比较,以期推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熟发展。

关键词:比较;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当前高校常见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阐述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高校体育常见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基础体育课模式、专项体育课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基础体育课模式是指对学生进行自然分班,根据课表实施体育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传统性,教学目标落实在体育技术与技能教学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选择权,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专项体育课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学生选好学习项目后,按照选定的项目进行分班,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并制订学习课表。专项体育课模式下,会出现选项不均衡现象,容易导致学生体育素质片面发展。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择合适的俱乐部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师,上课时间灵活。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教学成本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明显增加。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俱乐部教学模式受欢迎的程度较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优势:

1.生本优势。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生为本”,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其自主选择体育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等。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

2.管理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俱乐部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管理中采用俱乐部管理模式,因此,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将有助于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3.资源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资源优势,俱乐部将配备优质的教师,大大加强了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二是俱乐部往往采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方式,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分为几种类型,下面从纵向比较分析俱乐部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1.课内俱乐部模式。课内俱乐部模式立足于课堂,对传统体育课堂进行改革与优化,以俱乐部的模式实施体育教学。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课内俱乐部模式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限制,课堂更加开放,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课外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目前主要作为体育课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体育教师为了拓展体育课堂,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而选择的。课外俱乐部模式主要按照体育学习项目运行,例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习内容多元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迎合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课外俱乐部受到不少学生的欢迎。

3.内外结合俱乐部模式。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模式立足于大教育观,从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高度出发,不仅着力于课堂,也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管理,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也重点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代表性,受到大多数高校的欢迎。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熟化发展进程,需要我们基于比较的视角,不断放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构建成熟的、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劲松.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1(30):89-90.

[2]聂秀娟,项立敏.高校体育3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482-484.

第五篇: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俱乐部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理论归纳法,分析了浙江科技学院篮球教学的现状,根据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积累,提出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以便为全国普通高校推行篮球俱乐部教学改革及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体育教育改革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确立了新的目标,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着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化、个性化,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迈进[1]。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得以蓬勃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平台,有机地将课内教师指导教学和课外学生自主活动结合。由于各个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构建符合自己校情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实践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探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各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阅了“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章和专著,为本文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2.2实践法。构建“1+1”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即每周“课内”教师指导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外”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课内”以教师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专项技战术、整体配合、专项理论为主,“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主要通过篮球俱乐部的助理教练以点名签到的形式对课外参加自主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并组织举办篮球俱乐部的各种方式的比赛。

1.2.3理论归纳法。通过对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实践运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咨询、征求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到新型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一种方向,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2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查阅有关构建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来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理论研究为侧重点的教学模式,从性质、宗旨、依据、意义、制度、体制、具体实施措施上来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第二种以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侧重点的教学模式,即从指导纲要、师资力量的现状、篮球场馆的利用、课程体系的组成等来论述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第三种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对每个俱乐部的总体要求和框架是:每个俱乐部每周主教练指导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间不少于9小时,活动天数安排大于或等于两天。篮球教学师资配备情况:专职篮球教练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从学历分布来看,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3名。篮球场地实际状况:小和山校区共计9个篮球教学场地,其中包括一个室内场地,有3名篮球教练进行教学,服务对象为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和留学生,2015学年3983名大二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618人,占15.516%,2016学年4036名大二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646人,占16.001%。安吉校区共有19个室外的篮球教学场地,有4名篮球主教练进行教学,服务对象为大一的新生,2015学年4052名大一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830人,占20.484%,2016学年4083名大一学生中选篮球俱乐部的学生共计905人,占22.165%。截止到2016年年底,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共计有35名体育专职教师,承担着15个不同项目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经过走访和调查发现,篮球作为一门广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自有它的魅力之所在,篮球运动不仅包含着投篮、运球、传球、配合和掩护等许多技巧,而且能把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竞争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一种拼搏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近两年从学生选篮球俱乐部的现状来看,学生喜爱篮球人群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基于浙江科技学院篮球俱乐部的基本情况,构建出侧重于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据校训“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与原先篮球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出具有浙江科技学院特色的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

3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制度、职责的构建

制定切实可行的篮球俱乐部相关制度是保证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前提。在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中,立足本校,构建出可操作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相应的制度和职责,是实行俱乐部教学改革顺利与否的重要保障。篮球俱乐部性质:在校体委和体育部的领导下,在体育俱乐部要求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教学改革要求,以选修篮球的同学为主体的同时兼具体育教学和学生社团性质的校内篮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努力使学生掌握一些篮球的技术和技能,尽力使学生篮球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校园篮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篮球俱乐部会员的资格要求:凡是喜爱篮球俱乐部活动,承认本章程并遵守体育俱乐部规定的本院学生和教师均可申请加入篮球俱乐部,每学年开学初以选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内自由选择申请加入篮球俱乐部新会员的活动,原则上其它时间不进行招取。结合选课的情况,根据篮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可以把选修篮球俱乐部的会员分为3个层次:高级会员:篮球运动的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团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默契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较强,能代表学院参加各种重要比赛或表演的同学;中级会员:有一定篮球运动的基础,能参与一般比赛或表演能力,能参加本个篮球俱乐部内部比赛的同学;普通会员:对篮球运动有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篮球项目,提高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同学。每次篮球俱乐部活动的人数控制在60人之内。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定篮球俱乐部的会员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3.2组织机构的构建

3.2.1主教练和助理教练的职责。每一个俱乐部设主教练1名,助理教练若干名,助理教练配备的人数以每30∶1的比例进行设置,助理教练报学校同意纳入勤工助学的范畴。主教练负责篮球俱乐部的技术指导,教学安排,确定俱乐部教学时间,制定参加人数等任务。助理教练服从主教练的工作安排,在自主活动时间,内容以及规定人数内开展工作,为篮球俱乐部的其他同学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3.2.2助理教练的产生。每个篮球俱乐部的主教练由体育部委派的教师担任。助理教练由主教练所在的篮球俱乐部内的学生担任,可以由主教练通过一定的考核途径产生,也可以通过竞聘、选举产生。

3.2.3助理教练的要求。必须严于律已,严格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篮球俱乐部一切规定,积极配合好主教练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坚决服从篮球俱乐部管理中心的安排,宣传和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校园“阳光体育工程”,提高俱乐部同学的身体素质和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普及体育知识、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4主教练负责制。主教练负责全权管理和处理篮球俱乐部内外各种事务,对篮球俱乐部的每位同学负责,同时又受同学的监督。在条件和活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相应的策划部、秘书部、财务部、教练部等机构。策划部:负责日常宣传和活动策划,包括本俱乐部的形象策划、竞赛海报、宣传横幅、啦啦队组织以及新闻报道;秘书部:负责比赛的联系,处理对外的交流,比赛的组织,招收新会员以及争取活动赞助经费;财务部:在学校允许的经费内,负责财务的管理;教练部:负责篮球俱乐部课外自主活动的组织、开展、辅导、成绩记录、后勤服务以及开展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相关事宜,同时也负责篮球等活动器材的管理、场地安全检查、比赛的器材租借等相关工作。策划部、秘书部、财务部、教练部的相关人员由助理教练担任。

3.2.5制定授课计划,做好总结和评估。通过制定篮球俱乐部的训练、竞赛、辅导等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俱乐部的各种篮球活动,引导学生科学地健身,增强俱乐部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制定俱乐部学年授课计划,每学期结束时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问题与不足,及时向体育部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主教练的指导活动进行评估。

3.3课程体系的构建

3.4“1+1”模式的构建

根据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1+1”模式的教学方式,即每周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篮球教学时间不少于1h,每周学生在课外时间段,在助理教练的组织下,自觉参与篮球活动时间不少于1h;“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专项技战术、整体配合、专项理论,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示范和互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主要通过助理教练以点名签到的形式对课外参加自主活动的学生进行管理,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篮球学习、训练的过程,为学生“终生体育”的养成奠定一定的基础,并组织举办篮球俱乐部的各种方式的比赛。

3.5积分指标的构建

俱乐部积分指标或篮球成绩指标,包括考勤指标、校内或者俱乐部比赛成绩指标、体质测试成绩指标、诚信慢跑数、篮球专项成绩指标、对外比赛成绩指标。会员积分制实际上是一学期以来,对篮球俱乐部每个学员的一次考核,依据积分的多少来考核和评定每个学员一学期篮球总评成绩。出勤次数:一般来说每次缺席篮球俱乐部活动的扣0.5分,占据篮球俱乐部总评成绩的10%,每学期缺席超过1/3课程的同学,这学期不给于篮球俱乐部的评价成绩;体质测试成绩:每学期把体质测试成绩计入本学期篮球俱乐部成绩,通常来说,有参加学校规定的体质测试全部项目的这学期,占据篮球俱乐部总评成绩的30%,不参加体质测试全部项目的这学期,则选取体测的三个项目,分别是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也占据总评成绩的30%;诚信慢跑数:按照每5km积1分的比例来计算,每学期慢跑的里程数达到125km(即获得25分),占据总评成绩的25%,里程数超过125km的,特设5分附加分,按照每10km积1分来计算,最大值是175km(即30分),每位俱乐部成员通常选取下载一个手机跑步动力软件来进行评价;篮球专项成绩:是学生经过一学期篮球的学习、练习和训练,掌握篮球技术、战术、和整体水平体现的一个评价,列入俱乐部积分,占据总评成绩的35%;对外比赛成绩指标一般为在校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或浙江省大学生锦标赛获得比赛名次的,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分。

4结果和建议

4.1结果

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构建了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通过篮球教学的改革,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接受型教学向主动参与型学习的转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训练、交流、互动的平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和理念打下了基础。

4.2建议

在篮球俱乐部教学改革中,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4.2.1迫切需要提升篮球教练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原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安排时间,指定篮球老师上课的惯例,改由学生选老师、选项目、选时间,这种“三选”的规定,迫使主教练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业务水平,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升学生选课的吸引力。在实践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学生选体育俱乐部,各个俱乐部教练之间、相同的俱乐部不同教练之间,存在着选课人数的差异性,甚至会出现比较大的结果,这种现象从客观上讲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体育教师“下岗”的可能性。

4.2.2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平衡参与人数。安排篮球俱乐部教学时间、选课人数存在困惑。当选体育俱乐部项目结束后,需要商议对选篮球俱乐部同学的活动时间,活动人数统一编排,明确上课时间和人数。在“民主和商量”的前提下,在商定“活动时间和人数”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教练决定上课时间与活动参与人数严重不足的矛盾、学生提出的活动时间和主教练无法满足的矛盾、各个活动时间段之间参与人数差异性大的矛盾。安吉校区相对表现的尤为突出,两个校区相距1.5h的车程,学生较为理想的活动时间段是每周一到周五随意选择,而主教练则喜欢在两天时间内确定6个时间段让学生选择,由此会出现一个活动时间段内只有几个学生,而另一个时间段内的学生往往会超过60人,这一现象违背体育俱乐部的原则,而参与人数多会给主教练教学活动带来一定难度。

4.2.3加强监管,落实实施过程。“课外”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训练即“三自主”为主的自主活动,缺乏监督和管理,从时间和内容上看,流于形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课外的学生自主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部分学生“点名签到就走人”的现象比较常见;“代签现象”时有发生。

4.2.4强化学科地位,杜绝“退选”现象。对于已经确定活动时间段的学生,因公“请假,换课”比较频繁,在学校教务处的课表上,查不到篮球俱乐部的上课时间表,而选课来自全校的各个学院的学生,有教师在活动时间段内出现补课,或加课的现象,这个“补课”班级的学生会出现集体“请假,换课”,上“补课”的课程去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形成了篮球俱乐部同样是必选课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对于国际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说,选修“篮球俱乐部”的同学出现随意退选的现象,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模式以及国籍的差异,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联合培养的国际班学生而言,成了一门“选修课”,出现可选可不选的随意现象,第一学期选了体育俱乐部,第二学期可随意退选,甚至干脆可以不选体育俱乐部。

4.2.5完善考核方式,优化评价体系。“诚信”跑步在制度、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好的,大力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内进行身体锻炼。但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特别是每学期期末来临之际,在统计“诚信”跑步的实际公里数时,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实施细化的可操作依据,凭借每位教练各自的责任心和“诚信”跑步执行总体思路来进行操作,有的教练通过“助教”进行统计、有的教练自己直接进行统计,“诚信”跑步的统计软件各式各样,对那些不太“诚信”的同学来说,因缺乏管理和监督,产生“弄虚作假”的方式,故规范和细化“诚信”跑步的制度和手段迫在眉睫,通过诚信跑步正真到达强身健体的目的,为主教练在统计学生诚信跑步的实际公里数时,提供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跑步平台,杜绝或减少“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通过专家和同行的咨询和交流,调查发现,占据考核成绩30%的“诚信”跑步,比例过高,需合理调整。

5结语

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的主要模式,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在篮球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构建往往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它的构建是多种多样的,因人、因校而异,只有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篮球场地、篮球教师的师资配备情况,以及学生选择篮球俱乐部的人数等实际因素,积极有准对性地选择和构建篮球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才是上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指导思想出发,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浙江科技学院为例的普通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从制度、职责,组织机构,课程体系,“1+1”模式,积分指标五个方面来改革、创新现有模式,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力使学生篮球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为目标,最终构建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六篇:改革创新高校游泳课教学方法和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全民健身的观念。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游泳,不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而且还具有减肥瘦身的功效,游泳的健身作用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体制深入改革的进程中,现代化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与传统游泳教学模式之间存在冲突,严重阻碍了游泳教学的发展。在传统游泳教学当中,教学内容的主体是老师,教育对象是学生,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改革创新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策略;创新;高等院校;游泳教学

游泳运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具有较为雄厚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全面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等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游泳健身计划当中来,为了《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弘扬游泳文化,推动游泳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全国高校逐渐开展大学生游泳健身活动,并不断地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游泳这项运动逐渐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充分重视,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程当中,同时由于游泳运动的优势及其自身的特点,使得游泳在大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设置,学生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游泳技能而已,整体游泳水平较低。因此,探究我国高等院校游泳水平落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游泳运动的运动价值、项目特点以及大学生参加游泳运动的重要性

(一)游泳运动的项目特点及其运动价值

游泳运动是有氧运动的一种,在水下运动时需要利用水的浮力来克服水的阻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动人体的各个器官,甚至有人这样形容,当你游泳的时候,你的全身上下每一个“零件”都在运动。游泳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减肥瘦身、增强体质、历史悠久、形体健美、群众广泛等,并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这也是为什么游泳运动会在大学校园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游泳运动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而言,具有更强的社交性、健美性和健身性。游泳项目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增强其灵敏性,使肺活量增大,使血液循环增强,提高人体免疫力,因此不可否认游泳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作用。

(二)大学生参加游泳运动的重要性

现代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健身项目之一就是游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游泳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既可以愉悦身心,塑造优美流畅的形体,而且还能够达到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技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增强体质等目的。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对机体的损伤程度而言,游泳项目所带来的损伤是最小的,因此,游泳是一项可以终身坚持的运动项目。高等院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后关口,学生能否培养良好的健身观念,能否掌握熟练的健身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而就游泳运动本身来讲,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游泳项目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院游泳运动的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游泳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就是游泳理论课,这是大学生实战演练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较为鲜明的理论层次分析,因此,游泳教练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理论教学为指导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是否掌握最基本的游泳技能过分的重视,却忽略了游泳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单一的游泳理论课程会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的认识游泳运动,课堂内容涉及到较多的基本理论,却甚少涉及游泳的健身知识、训练方法及科学原理等内容,尤其是可以吸引大学生的内容更是屈指可数。例如:游泳运动是如何实现塑身功效的、游泳运动的健身理念是什么、如何通过游泳项目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等等,诸如此类内容的缺失,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注重教学方法,根据相关数据及调查显示,游泳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绝大多数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分级教学法、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方式、讲解示范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动的学习让学生很难真正的体会到游泳的乐趣。

三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创新高校游泳课教学的对策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等院校在游泳课程教学方面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当下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时的创新游泳课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游泳课的教学模式,既要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同时也要具备创新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游泳理论的时候可以兼顾游泳技能的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游泳教学中,充分应用分组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但是这种课堂模式的优势如何发挥出来并保持持久将成为重中之重。游泳教练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从松散分组转变成具有凝聚力较强的队伍,引导学生单一的个人学习模式转变成团队学习模式。例如:在游泳教学中,游泳教练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为一组,其分组的标准要参考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循序渐进的开展有层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其次,在游泳教学中,充分应用自学新知学习法。自学新知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将学习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游泳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的游泳水平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在设计自学新知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行为、爱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在满足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自学新知环节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尽可能的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实现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在自学新知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游泳教练员要对游泳新知识、自学的难易程度以及新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程度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五步双重教学法中,自学新知是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学习方式及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进展,游泳教练员只有精心设计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实现层层突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对自学新知学习法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总之,游泳运动具备的健身特性及训练效果符合我国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将创新和改革游泳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列为重点内容。随着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推广全民健身的观念,在社会体育发展方面应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支柱作用。搞好高校游泳教学可以培养更多的游泳运动人才,并将其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在社会体育发展中增强游泳项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积极地参与到游泳运动当中来,提高游泳运动的群众基础,增强其应用性和普及性。可以这样说,在新时期背景下改革创新高校游泳课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我国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体育教育加快发展和改革的步伐,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机制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改革创新高校游泳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利用游泳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七篇: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不仅仅采用了中西方结合教育的方式,也将原先的以国文教育为主演变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在众多的高校中,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条件比较好的高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包含了最基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项目,还开设了游泳、舞蹈、武术、拳击以及瑜伽等课程,借助这些课程,教师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在高校游泳课程中,“情绪调节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起到很有效的教学运用,更好地帮助到学生掌握游泳的相关知识。所以,本文就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情绪调节;高校游泳;教学运用

我们都知道,游泳是一门很考验人的肺活量的运动,在游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气吐气,并且蹬动双腿,这些运动的完成都建立在学生对于游泳理论知识的掌握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如何游泳的前期,首当其冲应该教给学生游泳方法基础知识以及在游泳方法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时处理的方法,在教完理论知识后,教师就进入到实际教学中,最后再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整体上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就具体来说说情绪调节模式在教学游泳中的运用。

1.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理论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不管是学习什么,都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就像学开车一样,在之前都要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理论学完之后再进入到实践的教学当中,科学也证明,在学习实际操作之前,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关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学好这门技术。

1.1做到耐心、细心地学习游泳课程理论知识

游泳课程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子来说是无聊且枯燥的,书中谈到的水温,水深,水质以及空气质量等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无一不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讲解的,而专业性的知识对于不懂游泳的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游泳的畏惧之感。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症下药,利用情绪调节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改正这种消极的心态。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给学生放有关游泳理论知识的视频,或者是将游泳有关的知识点打印成讲义样式,然后人手一份,教师首先要分配好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及时地布置好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浏览一下相应的讲义,并且要求学生将认为是重点的知识用红笔划上一道直线,然后在下节课的开始前五分钟,教师喊同学上台提问底下的学生有关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问题,在这里,要提的事,该上讲台提问的学生所提问的内容的答案应该可以在讲义中直接地找到,通过学生提问学生的方式,一方面来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渐渐地形成乐于学习游泳的心态,这时教师再通过其他方法来维持学生这种乐学的心态,就可以更有效率的教会学生游泳。

1.2情绪调节模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具体影响

上文简单的讲述了“乐”这个积极的情绪对于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意义,下面说说其他可以调节的情绪在学习游泳理论知识中的意义所在。首先,学生产生对学习游泳方法兴趣,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游泳理论知识的兴趣,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游泳理论知识比较无聊,甚至有些厌烦这样的学习,然后学生就会有这么一种心态:“学什么理论知识呀,在实际教学中谁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注意点,还不如直接去学习怎么游泳呢!”学生出现这种心态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教师应当理解学生会有这种心态。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去帮助学生调节这些消极的情绪呢?首先,教师应当使用一定有效的方法去保持学生学习游泳有关的知识的热情和兴趣,这些方法可以是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还可以是和学生分享一些有关游泳课程教学中曾经出现的幽默的故事,诸如此类。其次,教师应该时常对学生进行提问,对重点和注意点的知识进行循环式提问,比如说,对于“在游泳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抽经这个突发状况怎么办?”类似这种和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知识,教师尤其要强制要求学生掌握。当学生出现厌学的消极心态时,教师应当主动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师生交流的话题不一定要是和游泳课程有关的,可以是平时的生活中的小趣事或者是在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通过富有生活化的交流,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去对待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至于那些认为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给学生讲述有关名人传记或者是作文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到游泳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改正掉不以为然的学习态度,用心去学习游泳的理论知识。

2.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实践操作教学中的运用

说完了情绪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运用,下面就进入到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实践操作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2.1实践中做到耐心和专心地进行游泳课程训练

对于刚接触游泳不久的学生来说,游泳的实践教学并不像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只需要照着书上的理论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学生们尝试首次游泳的结果往往是呛到大量的水。其实,最初进行游泳实践还需要给每位学生佩备一个泳圈,并且要求学生穿上统一鲜艳的泳衣,对于一开始进行游泳实验而惨遭呛水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鼓励,以平和奋进的话语去激励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不要轻易地放弃,也不要因此而感到害怕。教师应当了解到学生的迷糊状态,用鼓励的话语去改善学生内心地焦躁和烦闷,教师可以这么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是第一次学习游泳,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很担心,老师说下水的时候,全班一排嗯女生就我一个不敢跳下水,直到老师一个脚把我弄到了水里,我扑腾了一下,呛了一口水,然后脑子里飞快的闪过书上学过的理论知识,然后像神仙附体一样,就学会了游泳。直到现在回忆起来,我都觉得其实游泳真的不难,只是我们对他太过畏惧了,在心里就认定了自己不行,这样就打击了我们的信心,不管学什么东西,人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讲完这句话,教师要留意学生的面部表情,然后和学生进行交流,去安抚并鼓励要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2.2不放弃、不抛弃、坚定地学习高校游泳课程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些学生没能及时的学习到游泳的相关理论,所以造成了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地较为糟糕,教师应当将安抚学生,让她们将重心放在实践上,在空闲时间补理论知识,要赶上集体的步伐,尝试着去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让消极情绪影响到自己的上课效率和质量。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坚定地学习高校游泳课程。

3.结语

总之,高校游泳课程虽然对于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中运用“情绪调节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当从游泳课程的理论知识入手,再进入到游泳实践的教学中,以这样的教学次序再结合情绪调节模式,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室应当积极使用“情绪调节模式”到教学中,发挥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超.浅议游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J].华章,2013,12(10):17-18.

[2]张庆华.游泳教学中提高学员游泳技能的对策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1):31-32.

[3]申威.游泳教学中合作教学法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1):92-93.

[4]冯丽颖.探究普通高校游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游泳技能[J].考试周刊,2013,13(z4):35-36.

第八篇: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被更多人重视,同时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也成为了改善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向。新时期下只有选择适合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才能使体育教学更有效率也更有质量,大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运动的乐趣,提高自身体质、素质与完善自身的不足等。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有效构建

1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一个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在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教育工作者已经可以意识到兴趣培养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但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更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大学生现阶段的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和完整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有效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首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从而在根本上完善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构建的途径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践程度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所以在进行构建的时候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动作和行为,从细节了解大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1要明确大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况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开展。所以在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以学生的行为和内心变化为研究的主体。因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与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日常沟通中强化学生锻炼的意识。另外,高校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学会涉及到很多户外的动作等,而大学生之间的肢体交流也会很多。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意识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为构建有效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2.2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的行为意识影响到了整个高校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流畅性,只有大学生有着充分的学习意识和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才会充分发挥其主观的能动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也要考虑到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设定,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实践的过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体育实践,从而使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过程更加有效和有质量,同时也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趣味性的讲解和示范,对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反复的强调,给大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大脑记忆深化至肌肉记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参与体育的效率。

2.3加入竞争比赛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所讲内容进行示范,大学生再进行实践练习,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相应的体育反应。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并没有相应的竞争意识,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好胜心较强,自尊心也很强,所以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开展一定的比赛,让大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和任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仅可以让大学生加强自身的练习,也会让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推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进展,加快体育教学节奏,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4结合大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高校体育教学

现阶段我们更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更应该重视教学主体和目标的实际情况。所以想要开展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高校体育教学。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的反思过程。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来摸索其中的技巧和特点,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要让大学生意识到练习反思的重要性。在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当下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发扬大学生风格个性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充分正确的引导,这才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3结论

新时期下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体育教学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情况,推出并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丹.转型时期高校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特征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2]胡俊琪.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构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53-254.

[3]李吉松.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8):155-157.

第九篇: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与对策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绚丽瑰宝,是宝贵的精神家园,是需世代传承的灿烂文明,也是社会进步的保障。然而,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实践性和技术性。本文从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文化传承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通过研究体育教学模式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在传统文化上的体育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与对策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具有健康体魄、良好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义务和责任。体育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健康水平,还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并未发挥我国体育事业应有的文化优势,长久片面地追求体育技能和成绩,使得大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通常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优势和作用并未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导致体育教育失去应有的光彩,也使其发展遇到瓶颈。将文化传承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是体育改革的突破点,不仅能够完善体育结构,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向前发展。

一、体育文化传承

1.文化及体育文化

文化是社会演变和发展中的精神、物质、财富和制度的总和,而文化传承即是精神与物质财富经历世代相互承接和传递的过程,它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与广大文化一样,体育文化是经济和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体育的精髓和本质。[1]体育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的。精神文化包括体育知识、规则、意志和智慧等精神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体质和器材等物质文化,精神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体育文化。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指在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学体系、教学结构和教学思想。教学结构起着骨架的作用,教学体系起着“肌肉”的作用,而教学思想则是“神经”,连接结构和体系并贯穿其中,使两者得到平衡,协调发展。[2]

二、文化传承与体育教育模式的关系

体育教育和文化传承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显隐性关系

体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教育,从显性角度来看,体育技术和技能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显性部分,思想、审美以及精神则是隐性部分。[3]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方法和内容。调查表明,我国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仍然采用注重技术和技能的传统的显性教学为主,很少涉及体育思想、精神等隐性内容的教育。

2.两者本质上的分析

体育教育本质上是指以提升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影响其思想的活动,在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可以使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并对文化起着传递和创造的作用。[4]体育教育与文化传承两者相辅相成,辨证存在。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体育文化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教学过程片面性地追求利益价值

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我国的传统体育应在教学中突出文化的重要性。由《大学生体育条例》和《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指导纲要》为体育工作的教育指导可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应与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并作为体育课程理念,切实落实和开展。[5]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国通常是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开展体育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身、娱乐、和谐的体育精神慢慢被遗忘。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开设的体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除了足球、篮球、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毽球、武术、柔道和击剑等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体育项目并未得到大力宏扬和开展。此外,我国体育教育的专业能力不强,以具有深厚传统的武术为例,一名专业化的武术教师必须要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专业化的职业素养。然而,据调查,我国的武术教师出自专业武术学校的很少,仅占全部武术教师的12.3%。[6]

3.忽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上,我国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体育事业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国的体育事业不能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必然对体育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最终必然导致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片面化,这无疑将是我国体育教学的失败。[7]

4.忽略文化教学的作用,过于关注技术教学

忽略文化教学是我国体育教学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教学,必然忽略了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换个说法,如果不了解体操运动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那么体操运动就变成了单纯的动作,即使做出再复杂的体操动作,也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

四、反思与发展对策

1.树立文化传承的教育理念,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共同发展

我国应树立文化传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项目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此外,还要传授有关民俗、养生的知识,究其根源,让大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改变教学模式,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在体育事业的开展上,要改变传统模式,开展与体育课程相对应的文化教学。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可结合起居、饮食等养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养生意识。同时,在教学中可由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具有民俗形态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让大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

3.改变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创新课程

我国应定期开展创新的体育课程,只有不断改良和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此外,体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年龄、性别、爱好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视频教学等形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建立科学性的评价体系

我国应针对体育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延伸体育教学与教学评价,将有利于正确评估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及时调整和规划教学目标。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学生自评或互评。

5.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体育教学的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例如,可以将草坪花卉修剪和摆放成精美的体育图案,在运动场上摆放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标语牌,体育场馆设置体育宣传视频等,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五、总结

总之,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体育文化的作用,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实践、技巧和成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体育事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在今后体育事业发展中,教师在向大学生教授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还应着重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高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只有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只有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体育教学,才能在发展中走得更远。

第十篇: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好,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学,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这时候需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时常的体育锻炼。很多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出了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笔者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多年,对分类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分类教学模式;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每个学生都是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的,特别是在体育学习上面,学生们喜欢的体育活动不一样,每个学生的体质也不一样,能够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不一样,而且男女生之间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学生们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要求,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学生们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根本不会想要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那么,分类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怎样应用呢?笔者想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很多高中老师会发现学生们进入到高中阶段之后对待体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之前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学生对体育课是非常期待的,充满热情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也逐渐消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很少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如果老师管理比较松,学生们甚至不愿意下楼,只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趴在桌子上面休息,如果老师管理比较严,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下楼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躲在老师看不见的角落低声交谈。现在,高中生对体育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厌烦心理,尤其是女生,有些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些女生觉得做完体育活动会出一身大汗,她们就不太乐意进行体育活动,而男生则是觉得老师们讲解体育知识的过程非常枯燥,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不愿意从事体育活动。基于学生们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老师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改革课程内容

高中的体育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教材也是由一些老师们进行编排的,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老师们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状况为主。老师们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体育活动,老师们也可以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引进到课堂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老师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要多给学生一些选择,让学生能够选到符合自己心意的体育课,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说,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们想要学习小苹果,这时候学生们就可以跟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们在考虑学生想法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来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2.丰富体育项目选择

丰富体育项目选择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丰富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学生们才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资料和学生的想法,能够增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老师们可以将体育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选修课,另一部分是必修课,必修课的内容包括体育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等的教学,选修课的内容包括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比如说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散打、跆拳道等。这样的分类教学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把兴趣变成习惯,让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从而强身健体。

3.改革教学形式

老师们在进行体育分类教学的时候需要把学生原本的班级打乱,比如说,一个年级有十个班,然后老师们需要把这个班的学生重新分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班级,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班级,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就可以选择篮球班,有的学生喜欢健美操,就可以选择健美操班。这样的分班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学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师们在分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娱乐性、竞技性的活动,增强班级同学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结束语

分类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老师们可以改革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老师们也应该丰富体育项目选择,让学生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老师们还应该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郝志洁.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3).

[2]刘晋、邓日桑、王素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体育旬刊,2001.

【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2.在高校体育中构建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构建思路论文

4.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的论文

5.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反思与建构论文

6.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7.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8.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探讨论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