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黑板报内容

时间:2024-05-01  字数:5000字  手机阅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黑板报内容

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并不排斥时代性。相反,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或者说是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脱离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它古老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的人们所认同。传统不等于文化典籍,继承优秀传统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籍的注释。写在书上的并不就是实有的;文化典籍中的精华并不就等于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命题本身就表明,我们不是“返本”,不是简单地“恢复”传统,更不是奉行文化保守主义。

我们的确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一定能强国富民。负载着同样的.传统文化,我们造就过雄汉盛唐,创造过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伟大发明,可是我们也有过国弱民穷,出现过“历史的倒转”的现象。我们应当明白,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而不是传统文化把一个曾经是贫穷落后的中国推向世界。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利用这些传统。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中保守的方面是社会进步的重负,所以社会进步必然表现为对传统中保守方面的突破与革新;而传统中优秀的东西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或复兴,必然包含着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是全盘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尊孔读经”,而是立足当代实践,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只有立足于时代和民族的需要,

并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继承,才是对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

传统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进的。早期的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减弱,而新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又不断地变成“旧的”,凝聚为“传统”。历史不断地把每一代人的创造变为传统,整个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传统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秀传统。这个继承当然包括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和发扬光大,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引导民族与时代同行。这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它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文化、精神的“继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所谓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今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推陈出新。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历史已经证明,背对时代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无一不走向衰落,最多成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把握到了一种面向21世纪的民族精神,领悟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将复兴于21世纪的秘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黑板报内容】相关文章: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2.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说课稿

3.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旗下讲话稿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说课稿范文

6.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秀教学反思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方案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