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26  字数:63600字  手机阅读

【精华】说课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这个活动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幼儿多通道的参与。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幼儿喜欢朗诵儿歌。

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次

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学会朗诵。难点是用画笔表现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进行自己画的内容仿编诗歌。

说课稿 篇2

【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考虑到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设计理念:解决“抽象”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遗忘的。结合我区数学教研组提出的“做数学”的先进理念,我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是“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两段式三维教学理念,意图放缓坡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五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对本知识点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七册数学P64、65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直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平行线” “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用具:

娃娃脸图片、图片卡、尺子、三角板、铅笔一支、小棒、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

1、在一张可爱的娃娃脸上添上两根小棒,发挥想象,会变成什么样?自己试一试。

2、学生动手摆一摆。

3、把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4、为了便于观察展示在屏幕上

二、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把目光盯格在两根小棒上,怎样摆放的用手比一比。

2、如果按相交不相交怎样分?

3、把所有小棒都看成直线怎样分类?

4、把直线的两端无限延长分类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5、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三、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

1、认识平行线。

(1)、观察①和⑤号图引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对平行线定义中的“同一平面”、“不相交”进行质疑。

2、认识垂线。

(1)、四人小组动手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组成的角的度数。

(2)、根据所量的角的度数,对相交的两条直线再进行分类。小组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说一说依据。

(3)、反馈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引导学生在讨论怎样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础上归纳的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要看相交是否成直角。

四、巩固练习,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判断几组直线哪组是互相平行?哪些是相互垂直?

2、找出主题图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垂直与平行。

3、摆一摆。(教材P65页“做一做”第二题)

4、说说生活中利用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5、 欣赏图片( 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

五、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和发现这有趣的数学。

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练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课以排球正面双手传球为主教材,结合学生对运动比赛所表现的浓厚兴趣,将折返跑练习以比赛形式运用到教学中,营造活跃、有序的教学氛围,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崇高精神,从而建立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学生为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排球正面双手传球 2.折返跑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中的传球技术,此技术在比赛中主要用于组织进攻,即用作二传。二传是从防守转入进攻的桥梁和纽带,二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攻的质量和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学好传球技术是我们高中排球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课是正面双手传球的第二节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传球时会出现手型不正确、击球点过前或过后、推压或拍打球等错误,因此本次课着重从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中的手型、击球点和手指弹拨为关键,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个辅助教材折返跑,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授班级为高二学生,有40人,体育基础水平很不平衡,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但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已有30%的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所以,本课练习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为主要目的,创设乐学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并运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球技术中的手型、击球点

难点:手指的弹拨

七。教学方法

运动水平、运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手段以分层教学为宗旨,示范、讲解、练习、提示、个别指导等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所特有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条件,因材施教。

1、 讲解示范法:通过讲解示范使同学们发现自己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2、 合作学习:在练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探讨、评价,让学生掌握动作;在游戏中,使学生增进理解和团结,共同完成任务。

3、 游戏比赛法:充分利用游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身心准备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教师宣布课的目标和课的内容及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集队静、齐、快,精神饱满。

2、队形练习:整队,原地各种转法,反口令练习。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到位、整齐划一,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3、热身跑

运球绕排球场地线跑

使学生达到热身和活动指关节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排球场地,增加排球知识。

4、自由正面双手传球练习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一)、排球正面双手传球

问题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给大家说了正面双手传球手型、击球点和击球的6字诀,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 (对、球、抬、额、弹、控)

老师:那你们觉得对照这6字,你们哪些做的比较好,哪些还不够?

学生讨论,意见不同

老师:那好,我们今天的练习就围绕6字进行,从而进一步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

1、发展和提高(原地散点站开)

①。每人一球上抛接球练习(一抛一接)

②。自抛自传(一抛一传、一抛二传……)

③。连续自传,传球高度不低于一球即可。

④。两人一组,相距3—4米自抛传球。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示范讲解,巡回检查,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方法,并归纳总结。教师及时表扬闪光点,并对技能差的同学注意多加辅导、鼓励。

2、分层练习(学生自主)

通过以上练习,将全班学生分成二组,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练习方法。

第一组:继续发展和提高中的练习方法。

第二组:两人一组,相距3—4米,抛(垫)—传—接练习;或2—4人围成圈进行相互传球练习。

这一练习目的是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地养成自我锻炼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二)、折返跑游戏

场地设计:以排球场端线为准每隔1米放一个排球比赛方法:将学生平均分成4组,从对面端线出发,每人取一排球跑回,出场顺序由各小组自己确定。

在游戏中,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充满激情的参与其中,同时又考虑个体差异,让学生各尽所能、协作竞争,并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第三部分:恢复身心

用太极拳起势动作,配合呼吸,放松身体和思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作出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安排课后练习,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九。场地器材

1、场地:排球场二个

2、器材:排球41只

十。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15—130次/分,最高心率约为170次/分,运动密度约40%—50%,运动负荷中。

说课稿 篇4

说 课 材 料

本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改变了过去只重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只关心学生的生理负荷,到现在的更注重沿着学生心理变化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淡化技术,强调健身。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变学科结构为学习结构,加强了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变过去学生的被动执行任务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

一、说教材

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安排了以脚内侧传接球为主的游戏(主教材)和尝试性的小足球比赛。通过游戏和比赛,使学生初步掌握脚内侧传接小足球的动作技术,提高学生踢小足球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初三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骨骼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在安排搭配教材时应有计划地让上、下肢交替练习,所以这一单元我还安排了相对上肢运动比较多的内容为副教材。如:上肢的投准和投远练习、跳绳和软式排球等。

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其活动特点是集体性和竞争性强,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是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应变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以及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初中的足球教学属于第一层次,其教学要求是:采用游戏的形势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小足球的集体性,趣味性强的特点。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和技能,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游戏在初中体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内容丰富,形势活泼,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他对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充分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及树立群体意识,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同伴间良好的关系以及团结合作、遵守纪律、活泼乐观、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优良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脚内侧传球动作重点:踢球脚的脚型和踢球部位

脚内侧接球动作重点:判断来球方向,并对准方向接球

二、说学生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这个年龄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较差,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发育较晚,他们的动作不够准确,下肢动作灵活性、协调性较差思维能力逐渐加强。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由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由于学生知识程度的深入和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大量的时间被主科所占用,用来运动和娱乐的时间太少,因此他们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加之这些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意志较为脆弱,有时怕苦、怕脏、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需培养和磨炼。

九年级 足球说课,标签:体育说课教案,初中体育说课教案,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自豪和兴趣,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自信心强,有时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但他们还存在着任性,娇气、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和指责。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带来: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正确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兴奋占优势,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恐惧时的情绪较能控制,情绪的表现多以言语或表情表示,极少的行为来发泄,思维开始有抽象性现象,也具简单的推理能力。他们团体意识逐渐加深,除对个人的竞争有兴趣外,对团体竞争也发生浓厚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对善恶观念也有显著的进步。

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向高年级过度的特点,力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用新异的刺激和有趣的活动来和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控制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的节奏。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气氛,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益于个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让学生更好的得到发展。

说课稿 篇5

尊敬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詹天佑》,敬请光临指导!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十七课。首先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理解,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习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可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提早”“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已】并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到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

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2. 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感知角、认识角、理解角,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利用白板中的时钟、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辅助教学,方便省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说课稿 篇7

教材地位:

《植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从中感知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放多媒体课件“植树”。顺势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你能提出问题吗?估计学生能提出问题“平均每班能分多少棵?”,这时抓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接着说:要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我们接着往下看。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植树

通过课件,设置情景来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二、教授新课

考虑到(口算)知识的枯燥乏味,和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在课题导入之后,我会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总结计算方法,从而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

三、拓展应用

结束了第二环节,开始我的第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难点。由于先前已经有了知识点的接触,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设计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爱因

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与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了重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接着再借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主观察,动脑思考,在自主探究中反复学习,对知识点由陌生到熟悉,从而主动的发挥变为自己的东西。

四、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我将提出三个问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成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也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学习的过程,便于学生记忆。

说课稿 篇8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水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对生物的重要性并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在《生命之源——水》单元《生命离不开水 》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亲身经历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景,当学生发出一声声惊叹时,我又给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到山水之美。接着我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这时孩子们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我知道!我知道!”“水!水!”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接着我就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水会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一起找到了原因: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二、课前调查,课堂交流

实践证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虽然这种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也可进行,但绝没有科学教育的层次高。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每人说出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例子,课前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请教大人等形式作了一些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调查,当课堂上学生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对水与生命关系的认识时,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便被激活,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也融入到了完整的体系中。这时,我再一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在获得视觉体验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知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活动需要水。最后,通过全班共同交流得出: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和消化、蒸腾与光合作用等都离不开水。

三、积极参与,动手实践

在科学课上如何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我的体会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通过操作、观察、质疑、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课堂上,我搬出课前与几个学生一起准备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枝叶的盆栽菊花后,问学生:“××、××等几位同学都知道,塑料袋原来是干的,那现在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菊花“身”上“跑”出来的,说明菊花体内有水。

接着,我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带来的植物是否也有水?能用什么方法将它们体内的水分“挤”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植物体内有水来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其中,学生设计将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的方法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实际的动手实践,既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又能激发学生尝试实践的欲望。后来,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切碎后放在装喜糖的纱袋内用手挤、刀拍、放在小石臼里捣碎、榨汁机榨或用盐腌等将水从植物体内“挤”出,发现不同的植物都有水,但含水量有多有少。于是我趁热打铁:“植物体内含水量不同,那我们人体内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鱼、白菜、鸡蛋等食物中有含有多少水呢?牛奶全是水做的吗?”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知道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动、植物的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喝水”。并提前做了一套“植物喝水”装置,方法如下:准备两支富贵竹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长身细颈的透明花瓶里,观察哪支富贵竹长得好。同时在装水的花瓶里滴一层油,在水面位置做好记号,观察这支富贵竹每两天喝多少水,并作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用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观察,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同时这样做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素材,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四、反面例证,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对水与生命的关系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是,我又提出了“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怎么样?”的话题。学生们各抒己见,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我还通过课前收集的图片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带来的灾难,然后再通过课件观察小动物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并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已有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进一步巩固、拓展对水与生命重要关系的认识。

五、激情导行,续写小诗

最后环节,再次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山水景色及动听的科学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并提出要求:“你们能续写科学小诗吗?”此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因为有你,玉米才长得很棒;因为有你,稻子才笑弯了腰;因为有你,鸟儿才能高飞……如果没你,鱼儿就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会枯萎;如果没你,大自然将一片荒凉……”他们的小诗表达了生命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为有水才有的美丽。同时编小诗的形式也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理解,当然,小诗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也使孩子们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在浓浓的诗情中,在心灵深处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感情,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每一滴水。

本课的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像齐下,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其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的“挤”水活动,使他们能够在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既获取了科学知识,有使科学素养得到了全面培养。

说课稿 篇9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 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来,请全班同学起立,和你的同桌握个手,一边握后,一边说:“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附:板书

19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说课稿 篇10

一、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的指出: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就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儿童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儿童主动参加。中班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对比小班儿童稳定,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同时对于游戏的动作性、完整性较感兴趣,可以进行教复杂的动作练习。

体育活动“小兔种萝卜”就是根据我班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小兔种萝卜一收萝卜、拔萝卜一庆祝收获”有趣的游戏情节串连整个活动,合理安排练习密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且充分利用我园优越的材料和环境,以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发展体能,可以培养儿童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1、本活动重点就是让儿童感受游戏的快乐,发展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活性。

2、难点就是培养儿童坚强、不怕困难的品质和主动合作、乐观的态度。

三、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

尝试法、游戏法、提问法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儿童为主体,使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种萝卜一收萝卜、拔萝卜一庆祝收获的过程来进行。

五、教学程序

第1个环节:让儿童当小兔去种萝卜来吸引儿童,引起儿童对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游戏的欲望,为活动的重难点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引导儿童收萝卜、拔萝卜,让他们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主动、乐观不怕困难、合作的态度。

第3个环节:让儿童体验收获的快乐。

【【精华】说课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总十篇

2.【精华】师说说课稿汇总十篇

3.【精华】说课稿十篇

4.【精华】说课稿十篇

5.说课稿汇总十篇

6.【精华】说课稿汇总8篇

7.【精华】说课稿汇总7篇

8.【精华】说课稿汇总九篇

9.【精华】说课稿汇总4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