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5-10  字数:32800字  手机阅读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6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寓言式的情节构思,理解人物形象的鲜明的对比特色。

2.学习文章含蓄凝练的语言,欣赏本文的结尾。

3.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学习含蓄凝练的语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小小说短小易懂,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作的妙处,从而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小说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嫉妒心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如果你把嫉妒心埋在心底,让理智支配自己为目标而努力,那么嫉妒就会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相反,一味让嫉妒滋生漫长,结果会如何呢?(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1。)

1.默读课文,圈点字词。

2.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与其它小说的人物写作有何不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你对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章精彩的语句,小组交流。

2.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2。)

1.给加点字注音。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小说一般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而本文运用的寓言式的构思,人物简单,两个病人既无肖像描写也无多少语言、动作,只用叙述来介绍他们,连个姓名,外号也没提。但作家选择两个病人作代表人物,有深刻的意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读者会想些什么呢?这个病人会想些什么?

明确:(读者会想,这个自私的夺窗者,会不会由此又感到惭愧,原来病友看到的是他编造的一套景色,目的是安慰自己这个躺在床上看不到景色的重病号……抑或非但不惭愧。反而责怪病友胡编乱造,让自己受骗而导致为了这扇窗而白天受困扰,晚上彻夜难眠,加重了病情……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怎么了,怎么会看不到那景色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心中有佛,就会满眼是佛;心中有墙,就会满眼是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哲理:襟怀坦白、目光高远、热爱生活的人,会看到生活中的美,体悟到生活中的美。)

4.你对文中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研读赏析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1.“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与“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中加点的词怎样理解?

明确:(“照例漫游着”:表示这是公园里湖中一般常见的景象,是靠窗病人根据生活实际的想像。)

(“照例睁着”表现不靠窗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不止一次。)

(同样的诃语却表现了两住病人不同的心态和其心理之高尚与卑劣可见一斑。)

2.本段文字中对不靠窗的病人的细节描写“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和“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活动?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一心夺窗。所以面对病友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态度冷漠,巴不得他死了,可以让出靠窗床位,于是对此置之不理。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让学生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思考本文以《窗》为命题的作用。

明确:(“窗”喻指心灵之窗;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泰格特

善良 自私

心零之窗

高尚 冷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活动设想】

1、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2)给学生和家长一个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成人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使家长把握孩子的心思。

(3)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训练,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2、活动重难点:

通过了解比较成人对自己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化解烦恼。

3、课堂活动时间:两课时

4、设计理念: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人生成长经历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认识烦恼、调整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感受学习和运用语文,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设计】

一、活动准备──扮演小记者调查采访

1、调查同学:

你的烦恼有哪些?什么事情让你最烦恼?写出三件让你最烦恼的事情,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依次排列出来。

2、采访长辈:

您在我们这个年龄时的烦恼有哪些?当时您是如何对待的?对当年的烦恼您现在又是如何看待的?……

设计说明:为了使活动任务更明确,学生采访更正式,操作更方便,我们共同设计了一份表格,包括采访记者、对象、时间、地点、目的、主题、内容、过程、采访后记、长辈寄语等(见附录) 。

3、统计信息。

设计说明:前面的准备工作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

4、鼓励学生从课外收集、补充相关材料。

5、主持人根据老师设计的活动过程撰写活动串词。

设计说明:活动的主题设计紧扣学习语文为本,同时尽量鼓励、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

二、活动过程(建议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课堂活动)

1、畅所欲言谈烦恼:

(1) 自己现在的烦恼:

主持人甲:日子在匆匆中溜走,年岁在匆匆中增长,青春正匆匆地向我们走来,于是我们心中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主持人乙:这些烦恼也许来自生活,也许来自学习,也许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也许来自与父母的相处……

主持人甲: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因此失去光彩。但是烦恼来了不要怕,多与父母聊聊,多与老师说说,多与同学谈谈,烦恼就可能会尽快化解。

主持人乙:那么从现在开始,把你遇到的烦恼坦诚地向同学讲一讲吧。

幻灯片提示: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 学业方面的烦恼

② 生活方面的烦恼

③ 交往方面的烦恼

……

设计说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热情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2)长辈少年时的烦恼:

① 家长谈少年时的烦恼:

主持人甲:我们有无穷的烦恼,它们似风伴雨,如影相随。其实我们的长辈也一样,他们在少年时也遇到成长的烦恼。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他们少年时都有哪些烦恼,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这些烦恼的。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XX同学的爸爸/妈妈给我们谈谈他们少年时的烦恼。

② 学生比较分析两代人的烦恼:

主持人乙: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长辈少年时遇到的烦恼,现在我们先分组交流自己的采访成果和心得体会。特别注意找出两代人在不同时代的烦恼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比较分析。分析结果:

相同:两代人的烦恼大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家庭、同学交往、经济、身体、社会等。学习方面的烦恼都排在第一位的。

不同:上一代人把来自于生活、经济条件方面的烦恼列在第二位,而被调查的学生比较多的把来自家庭的压力和与父母沟通方面的烦恼列在第二位。

设计说明:活动的`内容要体现探究性。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找出不同时代两代人的烦恼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成长中的烦恼能有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以便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2、交流明理悟烦恼:

(1)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

(2)学生谈体会、收获:

主持人甲:通过这几天的采访和今天的活动,我们对烦恼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主持人乙:下面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采访收获及刚才活动交流的心得体会。

学生1:通过采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父母,理解了父母。明白了父母能有今天的一切是努力奋斗得来的。

学生2:现在我知道了爸爸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孩子,我对他更加了解了,我更爱爸爸了。

学生3:与妈妈当时的生活比起来,我现在简直太幸福了。我要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学生4:爸爸妈妈在我这个年龄有很多烦恼,可现在都已经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如果为我现在的一些小事不断烦恼,那将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5:每个人都有烦恼,我要学我的长辈更冷静地处理这些烦恼。

……

(3)家长感言:

主持人甲:下面有请XX同学的爸爸/妈妈说说参加这次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主持人乙:我们渴望叔叔/阿姨把今天的体会和收获带到下次的家长会上,让我们的爸爸/妈妈多多理解我们。

家长发言:……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利用采访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在采访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介绍出来,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同时家长参与课堂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和沟通,使得课堂效果更好,生成更多。

3、科学乐观解烦恼:

教师分发有关如何化解烦恼的科学方法的资料,如:自我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倾诉法、音乐疗法、体育调整法、阅读法、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等方法,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化解烦恼 。

设计说明:认识烦恼不是目的,化解烦恼才是目的。

三、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首先肯定两位小主持人的出色表现,然后赞扬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信,接着小结活动的收获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2、主持人总结:

主持人甲:昨天的烦恼或许你已经通过倾诉摆脱了,或许还藏留你心中,但无论如何,今天的烦恼我们无法躲避,明天的烦恼仍在延续,烦恼会一直伴随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乙:其实烦恼和快乐一样,都是我们多姿多彩生活中的一种颜色,我们人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我们不能为烦恼而烦恼,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化解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主持人甲、乙: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因为“那过去的都将成为我们亲切的怀恋”!

设计说明:总结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形成良好的心境。

四、课外写作

结合这次活动,抓住其中你体会最深一点或几点,围绕“成长的烦恼”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设计说明: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作文既是检测前期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3。

【活动评价】

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同学之间互评,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等等。

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老师评价,老师从情感、内容、结构、语言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探究兴趣、参与程度、活动态度的评价,主要方式是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 能学着教材的方法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姓

2. 按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

3. 朗读背诵歌谣《九九歌》

4. 能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运用一段连贯的话复述图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习字词句

1.导入:

2.自读儿歌。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⑵指名试读,注意读准。

3.理解。

⑴(出示小黑板)这首儿歌里讲了哪些姓?

⑵有哪些姓的音相同?哪些姓的音相近?

4.指导朗读。

5.拓展练习。

⑴小朋友你的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回答吗?

⑵你还知道哪些姓不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6.实践。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读题,明确题意。

2.掌握笔顺规则。

⑴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水、日、国。

⑵按笔顺书空:小、水。

⑶这两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什么?

3.指导书写。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

3.指导读好停顿。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一、理解题意。

1.指名读题。

2.本题要求是什么?

二、看图、听故事

1.出示四幅彩图,要求学生仔细看,专心听,认真记。

2.教师指着图,有声有色地读述这个故事,共讲三遍。

三、练习讲故事

1.教师重点指导练说第一幅图。

2.学生自由练说第二、三、四幅图。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师、生给予评点。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邻居的孩子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前思考】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曾经用无数个句子想解读我们的语文,诠释我们的语文,但总不如一句话来得贴切,那就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曾扎扎实实地训练,我们正如火如荼地感悟,这好像两阵风,把我们吹得有点迷糊。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前是训练太多,现在则觉得感悟太多,如果这样一味地感悟下去,那么不知若干年之后,我们拿什么来感悟?

其实,课程标准一开始就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这样一个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和谐地统一?我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燕子专列》的课堂的。

【学习目标】

在品词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在相关句式的训练中提升情感,深刻体会瑞士人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关爱,从而激发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预设过程】

一、复习词语,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件事始终让我们揪心,那就是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在这件事情的叙述中,有这样一些词语,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

2、出示:

气温骤降

风雪不止

长途跋涉

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3、师:请你自由读读这些词?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深入研读,训练感悟

1、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燕子飞到瑞士时,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此时的燕子由于长途跋涉,饥寒交迫,已经濒临死亡。此刻,你觉得这些燕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同学们,轰轰烈烈的救护燕子的行动已经开始了。请你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瑞士人民的哪些举动令你感动,请你把相关的词语用笔圈出来。

2、交流。随机出示:

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指名读,评价:是呀,小小的燕子竟然惊动了政府,谁能再读这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瑞士政府在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吗?评价:瑞士的人民已经准备行动了,谁能让人们赶快行动起来?指名读!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冒着、顶着、踏着:(当学生说出冒着、顶着、踏着时出示上面句子,并把三个动词随机变色。)请你自由地读读这句话,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四处寻找:其他同学有没有从不同的词中受到了感动?你看到人们到哪里去寻找了?

居民们:师:同学们,在料峭的春寒中,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在冻得坚硬的山路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救护燕子的人,这其中也许会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师出示句子并读:听到消息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走出了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在这人群中,肯定还有其他人,请你想一想,你又看到谁走出了家门?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填进去读一读这个句子。指名交流,评价:谁来了,还有谁也来了?

3、(前面学生已提到贝蒂)导语:对呀,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小贝蒂也走出了家门,赶快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吧,想一想,贝蒂的哪些举动又让你感动了?

(前面学生没有提到贝蒂)导语:同学们,在这救护燕子的人群中,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也走出了家门,赶快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吧,想一想,贝蒂的哪些举动又让你感动了?

4、重点交流:(出示图片和句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

你能说说你的体会吗?老师想和同学合作来读这个句子。对读: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

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能说说贝蒂只在乎什么吗?出示:

句式:贝蒂不在乎 ,只在乎 !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三、换位体验,写中悟情

1、师:同学们,其实每个人都不在乎一切困难,只在乎冻僵的燕子。在贝蒂的帮助下,在人们的努力下,这些濒临死亡的燕子终于获救了,它们坐上了漂亮舒适的列车。(出示: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2、齐读。

3、师: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你听到了吗?它们仿佛在说些什么呢?请你拿出作业纸,把燕子们说的话写下来吧!

4、出示: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

5、学生自由写作,交流。

四、各抒己见,提升情感

1、师:同学们,此刻,你觉得燕子专列上装的是什么?

2、结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

3、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4、懂得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关心别人。

【课前准备】

1、课件。

(课文插图、重点词句、歌曲《生日歌》)

2、了解班里学生谁将在这几天过生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得知一个秘密──今天是某某同学的十周岁生日。让我们一起为他祝福,好吗?有请小寿星。

2、课件出示大蛋糕,在伴奏声中齐唱《生日歌》。

3、亲爱的小寿星,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

小朋友们,你们过过生日吗?请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

4、提起过生日,大家都很高兴,看看这些小朋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5、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们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揭题、读题《17可贵的沉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读一读课文,想想小朋友们为什么都沉默了?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正音。

3、再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第一幅画?哪几个是讲第二幅的?

父母知道孩子的生日 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

我们已经找出两幅图的有关内容,你喜欢这里边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把它找出来,读一读,看谁读得认真,读得好。读后还可以跟同学交流。

三、自主探究,品读体会

1、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幅图的相关内容)

⑴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理解异口同声,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⑵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读出孩子们“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的样子,体会他们欢乐、骄傲、得意的情绪以及教室里热闹的气氛。

⑶ 前排的孩子回过头往后看……父母祝福:

对“索性站了起来”“几乎所有的孩子”等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2、引读: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老师点起数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大声点数,“1、 2、3……15、16、17”,同学们看书,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怎么样?接读……

小结:

多么幸福啊,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

(板书:感受父母的爱。)

3、交流、指导朗读:

(第二幅图的相关内容)

孩子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那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⑴ 出示第二幅图,读有关句子,学生评读:

(你喜欢读哪句话就读哪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待会大家评一评。)

“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重点抓住:安静 依然安静、沉静 )

“教室里寂然无声……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请同学们把教室里静悄悄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⑵ 在读中感悟孩子们的内心: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

看图说话,展开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沉默了,在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可能想: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那么关心我们,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

⑶ 是啊,老师又问了爸爸妈妈的生日,还问了有没有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这时,孩子们沉默了。在沉默中,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出示句子:

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板书:回报。

(抓终于懂得、个别读、齐读)

4、现在你能不能说说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可贵的沉默?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亲人就在我们身边,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准备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感受

父母的爱

回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