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课文

时间:2024-05-05  字数:5200字  手机阅读

老人与海鸥课文

老人与海鸥》写的是一个老人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人与海鸥课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老人与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nì)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diān)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老人与海鸥》解读

《老人与海鸥》节选自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原文篇幅较长,选入课文后,作了较大的删减和改动。

课文讲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十多个冬天,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往翠湖,只为了去给海鸥喂食。天长日久,老人与海鸥之间结下了难解难分的人鸥情缘。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翻飞盘旋、连声哀鸣,不忍离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在这个文本中几乎不需要过多的写作技巧,“海鸥老人”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足以令读者动容。

作者邓启耀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两个场景,先写老人喂海鸥,再写海鸥送别老人。这样的两个画面,一悲一喜,互为衬托,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在这两个场景的衔接中,用了一句“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自然过渡。这里的“和”字用得特别好,不仅写出了老人对海鸥像亲人,同时也写出了海鸥对老人也像亲人。这个过渡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老人对海鸥像亲人,后半部分主要写海鸥对老人像亲人。

我们先来看看文本的第一部分“老人喂海鸥”这个场景,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把老人对海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写得感人肺腑。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依恋和信任。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文本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动作描写: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喂海鸥的动作跟其他人喂食的动作大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老人是“很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呼唤”、“边走边放”。那么老人为什么要很小心地放?其他人又是怎么喂食的呢?原文中有两处描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

“他和那些穿得花花绿绿、挤在一堆向空中扔面包团、观赏海鸥飞旋啄食的人不一样……”

“他不往空中更不往水里投食,而是把一些仔细掰过、大小刚够海鸥吞下的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公园围栏上,然后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还原这两处描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人为什么要“很小心地放”,而不像有些人那样把食物抛到空中,也不像有些人那样把食物撒到湖面上,从而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周到。

课文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重点在“与”字上。既要看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同时也要看到海鸥对老人的爱。

你看,只要老人撮起嘴一呼,“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在这里,海鸥吃食是多么地特别,多么地可爱。“应声而来”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声音是如此熟悉,一个“扫”字便扫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信任。只有老人的呼唤,才会这样一呼百应,也只有在老人面前,海鸥们才会一扫而光、无所顾忌。

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一句的描写: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海鸥吃食居然还会有节奏,多有意思呀!这又是怎样的节奏呢?老人走,海鸥起;老人放,海鸥落;老人快,海鸥快;老人慢,海鸥慢。表面上看起来海鸥是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实际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读到这里,读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配合默契、人鸥共舞的曼妙画面。

原文中关于这一处的描写还有这样的句子

“老人把嘴唇撮起,嘟嘟哝哝对它们说许多话。看它们吃得高兴时,自己也忍不住往缺牙的嘴里扔一块,津津有味嚼半天,不知是舍不得咽,还是提示海鸥们别那么急。

海鸥见他嚼得有味,而且慢了节奏,便张开红嘴对他嚷了起来,像些馋嘴的孩子。这时他便十分得意地又从袋里摸出一把,按豆一样,姿式夸张地边按边点头迈步,如同一个检阅三军的元帅。”

虽然原文的语言没有改动后的文本那么凝练,干净,但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几句的描写,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老爷爷逗孙儿的天伦之乐的画面,那么和谐,那么感人。

除了动作描写,文本着墨最多的是语言描写,并且在每一处的提示语中都有神态描写。这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写活了。比如: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一边是海鸥的鸣叫,一边是老人抑扬顿挫地唱,这一唱一和,多么和谐的一曲欢歌!“亲昵”得变了调,那是父母垂爱儿女的呼唤。“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多么朴素的名字,想必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吧。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老人对“我”,只是回头看了一眼,便“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在老人的心里眼里,只有他的海鸥,其他的一切几乎不复存在。“哪个都有个名儿。”老人把每一只海鸥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天给他们喂食,陪他们玩耍,还给他们起名字,这是怎样的爱啊!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每一位父母谈起自己的孩子都会“得意”。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

【老人与海鸥课文】相关文章:

1.老人与海鸥的课文

2.《老人与海鸥》课文

3.课文《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反思

4.课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5.老人与海鸥课文教学反思

6.课文《老人与海鸥》的教案设计

7.读《老人与海鸥》课文有感

8.老人与海鸥课文内容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