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传翻译及原文

时间:2024-05-09  字数:5300字  手机阅读

吴澄传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大家分享了吴澄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吴澄传原文】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当华盖、临川二山间,望气者徐觉言其地当出异人。澄生前一夕,乡父老见异气降其家,邻媪复梦有物蜿蜓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于人,而澄生。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中。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学自负,尝问澄《易》、《诗》、《书》、《春秋》奥义,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执子弟礼终其身。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有司敦劝,久之乃至,而代者已至官,澄即日南归。未几,除江西儒学副提举,居三月,以疾去官。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行。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遂以澄为陆氏之学,非许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陆之为何如也。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俄拜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俾乘驿至京师,次真州,疾作,不果行。

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诏澄为序,澄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甚盛举也。若用以追荐,臣所未知。盖福田利益,虽人所乐闻,而轮回之事,彼习其学者,犹或不言。不过谓为善之人,死则上通高明,其极品则与日月齐光;为恶之人,死则下沦污秽,其极下则与沙虫同类。其徒遂为荐拔之说,以惑世人。今列圣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荐拔!且国初以来,凡写经追荐,不知几举。若未效,是无佛法矣;若已效,是诬其祖矣。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

至治三年(1323)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国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罢,即出城登舟去。中书闻之,遣官驿追,不及而还,言于帝曰:“吴澄,国之名儒,朝之旧德,今请老而归,不忍重劳之,宜有所褒异。”诏加资善大夫,仍以金织文绮二及钞五千贯赐之。

澄身若不胜衣,正坐拱手,气融神迈,答问亹亹,使人涣若冰释。弱冠时,尝著说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羲、黄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贞乎!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哉!”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故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屩负笈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作《学基》、《学统》二篇,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尤有得于邵子之学。校定《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郭璞《葬书》。

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朝廷以澄耆老,特命次子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奉养。明年六月,得疾,有大星坠其舍东北,澄卒,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长子文,终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京,终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孙当,自有传。

【译文】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他的高祖吴晔,开始居住在咸口里,在华盖山、临川山两座山之间,(擅长)望气的方士徐觉说那个地方应当会出现不寻常的天才。吴澄出生前的一天傍晚,乡里的父老看见有一股奇怪的烟气降到他家,邻居家的老妇又梦到有一个动物蜿蜓盘旋着降到他家旁边的池塘中,第二天早晨把这件事告诉了别人,而这时吴澄出生了。三岁时,一天比一天聪明,教给他古诗,随口就能背诵。五岁时,每天学习一千多字,(总是)从夜里读书到第二天早上,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就节用读书照明用的灯火,不多给他。(但是)吴澄等到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以后,对于《经》、《传》都学习精通,特别知道在圣贤之学上用力。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未考中。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乐安人郑松邀吴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令到江南访求贤才,吴澄被荐选至京城。不久,因为母亲年老辞职南归。程钜夫奏请朝廷将吴澄所著各书置于国子监,以供诸生学习,朝廷派有关官员到他家抄录其著作上报。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属官元明善以擅长文学自负,曾经与吴澄讨论《易经》、《诗经》、《尚书》、《春秋》诸经典的深刻内涵,赞叹道:“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如同探索深渊大海一般,深不可测。”于是终身对吴澄行师长之礼。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为他)操持饮食,说:“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他入朝为官后,举荐吴澄有远见卓识,朝廷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地官府多次敦请,过了很久吴澄才去赴任,而代替他的官员已经到任,吴澄当天就南归。不就,又任命他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任职三个月后,又推托有病而离职。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文正公许衡做国子监祭酒,开始用《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监生,过了一段时间,逐渐变得有失陈旧了。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下午太阳偏西,吴澄就退居日常居所,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的人,接踵而至。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直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皇庆元年(1312),吴澄升任国子司业,用程纯公(程颢)《学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国)《六学教法》、朱文公(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教材。教学分为四科:一是经学,二是行实,三是文艺,四是治事。但这套教学计划没来得及推行。他曾经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其中的弊端是必然偏重于语言文字的训诂的末学,所以做学问必须以德性修养为根本,这差不多是对的。”(所以当时)有人就把吴澄归到陆象山学派,这不符合许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这些议论者)也并不知道陆、朱之学是怎样的。后来吴澄辞司业之职离开了,从学的国子学生中,有不少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的。不久,朝廷又授予吴澄集贤直学士之职,特别授予奉议大夫之职,让他乘驿车到京城,(但当他)走至真州时,疾病发作,没能到达京城。

英宗即位,破格提升吴澄为翰林学士,进升官阶为太中大夫。在此之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本书籍,并加封黄金封面,刻印佛教《藏经》。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速传诏令吴澄作序,吴澄说:“主上抄写佛经,(如果是)为百姓祈福,是非常盛大的义举。如果是用来祭奠,这就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了。福田护佑百姓利益,虽然是人所乐意听闻的,但轮回之事,那些研习这一学问的人,也许有不说的。不过认为为善的人,死后就会向上升天,其中最高的则会与日月齐光;作恶的人,死后就会向下沦为污秽,其中最低的就会与沙虫同类。那些不法之徒就假造荐拔之说,来迷惑世人。如今列为神圣的神灵,上同日月,哪里用得着荐拔!再说建国以来,凡是抄写佛经祭奠的事,不知道有几次了。如果未见效,这就是没有佛法了;如果已经见效,这就是诬蔑他的祖上了。撰写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后再上奏此事。”适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罢了。

至治三年(1323),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泰定元年(1324),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但是)没来得及迁祀,而国家出现大变(指皇帝驾崩),有关官员对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提议说:“世祖统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古代天子有七庙,每一座庙都各自为宫,太祖在中间,左边三座庙为昭,右边三座庙为穆,昭穆的神主,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庙的宫室,很像现在的中书省的六部。设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为宗庙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负责的官员急办成此事,最终还是按照原来的次序做了。当时吴澄已经有了去职的想法,适逢(朝廷组织)修纂《英宗实录》,命吴澄主持此事。几个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吴澄就称病请求不再任职。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在国史院赐宴,仍然向吴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宴会结束后(吴澄)就出城乘舟而去。中书闻讯,派官员骑驿马追赶他,未追上回来了,(许师敬回朝)奏告皇帝说:“吴澄是国家的名儒,朝廷德高望重的老臣。现在请求告老还乡,朝廷亦不忍使他过于操劳,应该(对他)有所特别褒奖。”于是诏令加赠吴澄为资善大夫,并赏赐两匹金织的华丽丝织品和五千贯钱。

吴澄身体好像弱不胜衣,端坐拱手,气度超迈,回答生员的提问勤勉不倦,(常常能够)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吴澄20岁时,曾经著书论说:“道的本源出自天,神人和圣人继承了下来,尧舜以上,是道的“元”;尧舜以下,属于道的‘亨’;孔孟及其儒家,是道的‘利’;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颐)、张载、朱熹的宋代理学,是道的‘贞’。分开来说,在上古时代,伏羲氏、黄帝是道的‘元’,尧、舜是道的‘亨’,大禹、商汤是道的'‘利’,文王、武王、周公是道的‘贞’吧!在中古时代,孔子是道的‘元’,颜渊、曾子是道的‘亨’,子思是道的‘利’,孟子是道的‘贞’;在近古时代,周敦颐是道的‘元’,二程、张载是道的‘亨’,朱熹是道的‘利’,谁是今日道的‘贞’呢?没有这样的人啊。那么,道统就此终于不能继承下去了吗!”他很早就这样以继承传统文化思想道统为己任。所以他无论出仕入朝为官,还是隐职在家,凡是他所经过的郡县,(那些)士大夫们都(争着)迎请他去教育自己的子弟。而四面八方之士人不远千里,不畏艰险来向他求学的,常常不下成千上百人。平时稍有闲暇就著书立说,直到生命将尽,仍不搁笔。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各有自己的解释和著作,(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穿凿附会的注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条分缕析,见解精到文笔简洁,见识卓越,成一家之言。著有《学基》、《学统》二篇,使学者明了做学问之根本和求学的顺次,循序渐进,(他的学术思想)尤其得益于邵雍的学说。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又校订了《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

起初,吴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数间草房,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所以求学的人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为吴澄是退休的著名卿大夫,特意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他)就近奉养父亲。第二年(天历四年1331)六月,吴澄得病,(当时)有一颗大星坠落在他家房舍的东北方向,吴澄就病逝了,享年85岁。朝廷加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赐谥号“文正”。

他的长子吴文,终官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吴京,终官翰林国史院典籍官。他的孙子吴当,在《元史》上有本传。

【吴澄传翻译及原文】相关文章:

1.吴澄传原文和翻译

2.王欢传原文及翻译

3.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4.班超传原文翻译

5.王绩传原文及翻译

6.嵇康传的原文及翻译

7.杨时传原文及翻译

8.蝜蝂传原文及翻译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