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时间:2024-05-10  字数:3200字  手机阅读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导语:张爱玲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她仿佛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谜一样的作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她奇迹般的以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而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她的小说集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于一体,构成了一幅雅俗共赏的艺术画卷。

一、满目疮痍的人性世界

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她的彻底的悲观主义,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她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刻画了有着丑陋内心的世间伪君子和被畸形的社会所毁灭的女性,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和生命的虚无幻灭。

在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着缺失的人性,心灵仿佛久久照耀不到明媚的阳光,从而散发出一股湿腻腻的、令人作呕的臭味。这些人的心是那么的阴暗,心房上长满了厚厚的深绿的苔藓,早已寻不见那鲜红的,热血的,澎湃的心脏。

(一)建立在亲情上的人性废墟

亲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温馨而温暖的、能触及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被颠覆了,被分解成人类自私、残酷和虚伪的个体。在她的笔下,很少见到人伦亲情的温馨,温暖的颜色已经被人类最阴暗残忍的黑暗面所掩埋。满目的凄凉和凋落,惊心的算计与阴谋,构筑了废墟一样的亲情世界。《十八春》里的亲情沦丧可谓表现到了极至,曼璐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狠心设计让自己的妹妹曼帧落入祝鸿才的虎口,促成祝鸿才强暴了曼帧后,又将妹妹曼帧锁在屋中,临死前还以自己的病为由求曼帧嫁给鸿才照顾孩子荣宝。曼帧由于曼璐的残忍绝情和陷害,陷于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曼璐把曼桢的牺牲当作对她以前为供养家庭、被逼做舞女的一种回报。

(二)男权世界的伪善和崩塌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封建没落家族中精神残缺委靡的男性形象,还是灵魂扭曲、病态的男性形象,大都崇尚金钱、玩弄女性,庸俗卑琐、昏聩无能,他们都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作者对他们又恨又同情,又嘲讽又怜悯。男权社会中的男人有着对一切主导的力量,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静的理智的思考,而这样的理智,却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这种理智都用在对女性的所谓的传统妇德上。张爱玲作品里处处都充满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小艾》里蓄娼养小、骗太太钱财、做无耻汉奸的席五老爷;《倾城之恋》里“狂嫖滥赌,玩出一身病来”,又骗光妹妹钱财的白三爷、白四爷以及已逝的、把白家带入破落境地的白老太爷;《琉璃瓦》中自私自利,为金钱、权势以女儿的幸福作筹码的姚先生等等。张爱玲写透了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精神的萎缩和精神生命的死亡。她笔下的男性世界是一片倒坍了的废墟,飘荡的是荒凉的人性。

二、对人生虚无、渺茫状态的感悟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生命的体验和观照上,她的小说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的人生感悟,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从五四自我解放的母亲到自甘堕落的传统父亲,张爱玲面对着历史的断裂而无能为力。在面临香港陷落前途被断送之时,她尝到了生命里从未有过的荒诞,那种感受正是来自城堡刹那间变成废墟的虚无感。张爱玲在疲于奔命的追逐,却换来了一场虚无之后,她看清了历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挤压和冲突。

《等》中的奚太太、童太太她们一生都在等,在“等”中,消耗了她们的青春,消耗了她们自己,《创世纪》中年老的紫薇靠典当嫁妆来维持全家的生计,贫困、孤独、子孙的不孝,使她只能无奈的感叹世界的寂寞。张爱玲作品里的人物生亦何欢,他们生命中流淌着痛苦的漩涡,生命指向了虚无,渺茫和琐屑。

三、小说中色彩语言的应用及其悲凉意蕴

张爱玲被称为“四十年代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新颖独创的色彩描写和丰富雅致的语词运用,表现了大都市的光怪陆离和风情万种。色彩之于她,是绚烂至极,是灰暗极甚,再艳丽的红花绿柳搭配其身,是掩盖不住的凄冷与哀婉,再黯然无味的低调隐匿,是倾泻而出的高贵与典雅。在她的小说里,自然景物,如月亮、花草、树木、风、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光影变化中,随人物内心的波动而设计。小说的“颜色”是视觉化语言,曲折有致的叙述流程中,漂浮着妩媚的花朵,那就是意象。

《沉香屑——第一炉香》,薇龙受乔琪引诱的那夜,月亮是一团蓝阴阴的火,在湿热的午夜荧荧的跳动。我们感觉到薇龙仿佛置身于深夜的坟场,危险、恐怖,令人毛骨悚然。蓝月亮不仅渲染了环境气氛,而且暗示出薇龙在情场上的危机。 张爱玲用她独特的色彩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浓重的画卷,带给我们的是那个世界所独有的犹如油画般厚重的心情。

四、悲剧之源

在20世纪中国的女作家中,张爱玲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她生于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庭,却在晚清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张爱玲亲身目睹了父母两个大家族的衰败与瓦解,并且切实的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这一切在她的早期生活中留下了创伤性的体验,这些深刻的经历在她心里烙上了乱世的悲鸣,使得她的思想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伤感。

张爱玲父母感情不和终致离异。她便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受尽了他们的欺凌和侮辱。张爱玲的童年是在父爱母爱稀薄的时空里度过的,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爱,而是旧家规的威严和新时尚的束缚,敏感内省的张爱玲心灵自小就落下了落寞的阴影。这些经历使本来性格就内向的张爱玲更趋于孤独哀伤,加上她的聪慧多思,更使张爱玲对人生持一种深不可测的态度,且永远抹不掉心底深处的悲哀。张爱玲在一个隆冬的夜晚,从那充满腐朽气味的旧家庭逃走,并再也没回去过。这一切深深的影响了她。张爱玲变得敏感,沉静,庄重而忧郁,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认识人生,这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浓郁的悲观气质,她的第一部习作——七岁时所写的小说——便是一个悲剧故事,这也使得她从此珍惜人世间一切可品尝到的舒适,并在品尝的同时仍抹不掉心底深处的悲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是当时中国最为殖民化的地区,最腐朽的封建礼仪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同时存在,就在这个特定时期和特殊的环境里,张爱玲找到了表现人生琐碎、平庸、苍凉、绝望的机会,通过极致扩大人性的黑暗面描写诠释了乱世给予这个女子的影响。透过表面看似华丽、热闹非凡的生活,张爱玲看到了现实世界的冷酷无情,情感世界的千疮百孔,恶劣贪婪的人性,朝不保夕的凄苦人生,人类文明渐渐的衰落和灭绝。无法消除的虚无与绝望笼罩了张爱玲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使得张爱玲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了无法超脱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相关文章:

1.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2.张爱玲中年悲剧

3.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

4.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底色

5.张爱玲对女人说的话

6.张爱玲小说的经典句子精选

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8.张爱玲小说的两个视点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