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课文分析

时间:2024-05-10  字数:8200字  手机阅读

《醉翁亭记》的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以往教《醉翁亭记》,往往着重看文章的写景抒情之妙,遣词造句之工,分析作者的写作顺序,“也”“而”的作用。这次教《醉翁亭记》,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来切入文章,也就是文中作者的号“醉翁”。

对于“醉翁”的解释,欧阳修自己如此解释:“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但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人注意到此称呼有着更深的含义。南宋马永卿《懒真子》中说:“公生于景德之四年,至庆历五年坐言者论张氏事,责知滁州,时方年三十九矣。未及强仕之年,已有醉翁之号,其意深矣。”三十九岁自称老翁,的确另有深意。对此,有人解释为当时人习气,苏东坡知密州时也不过三十多岁,也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不过,我联系文章内容与欧阳修的经历,觉得恐怕“深意”还不是如此浮浅之意。细读全文,“醉”与“翁”均是有所寄托的。

一、“醉”。一个“醉”字贯穿全文。

文章开篇按游览顺序描写琅琊山醉翁亭的风景,琅琊山海拔不过300多米,不算高峻。山路平缓,更不能称为陡峭。小小一山,实际上第一节已把风景写尽,但此时作者又翻出一层含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将山水之乐与人物心情融为一体。此时的山水,就变成了欧阳修心境的一个写照,也就是“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于是下文写朝暮四季的山水美景,变化无穷,自然“乐亦无穷也”。所以前文所说的“饮少辄醉”,实在不说自己的酒量,而是说山水之美无穷无尽,自然令人陶醉。

下文,“醉”字再度出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的形象出现在醉翁亭中,而此时百姓其乐融融,扶老携幼在山中游玩,还颇有闲情适致地垂钓、酿泉、博弈,满眼皆是和谐安乐的场景。此时太守醉了,不仅因为“泉香而酒冽”,更是因为百姓和乐,令他心满意足。此时的醉,比上文又翻出一层含义,不仅陶醉于山水之乐,也沉醉于百姓之乐。正如下文所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此时让他醉的是与民同乐。

如果我们用《小石潭记》与本文比较,会发现两文有许多相同之处。小石潭与醉翁亭均处于山中,层峦叠翠的深处。去前者需“伐竹取道”,到后者也要“山行六七里”,但作者不仅不感到颠簸之苦,反而兴趣盎然。于是“乐”字均在文中出现了。两文均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心情的变化。但两文本质的不同就在于心情的变化上。柳宗元的“乐”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久就觉得“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只得“记之而去”。但欧阳修的乐无穷无尽,从山水之乐到百姓之乐、与民同乐,心情越来越愉悦。《小石潭记》以一个“清”字贯穿全文,也正因为作者过于清醒,所以心中忧愁永远无法忘记。而《醉翁亭记》以一个“醉”字贯穿文章,并且寄“乐”于“醉”,忘怀得失,因此“乐亦无穷”。对照《小石潭记》可以清楚,此处的“醉”有着“忘却”的含义,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发现“醉翁”背后的含义。

二、“翁”,一个“翁”字点明了作者的`心态。

初入政坛核心的欧阳修是一派“金刚怒目”――他面对中伤范仲淹的谏官高若讷,直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即使因此被贬也不改初衷;他人诬陷他与范仲淹结为朋党,他说作《朋党论》,直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丝毫不为妥协。他的政敌祭出最无耻的利器――攻击生活问题。以“张氏事”(欧阳修妹妹的继女,欧阳修名义上的外甥女),诬蔑他“盗甥”(与之有不正当关系),还引用他的词为证。此时的欧阳修百口莫辩,只能“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此事对欧阳修打击极大,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此后的欧阳修以“宽”待政待人。本文完成后不久,欧阳修即复回京师任开封府尹,而他的前任就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他“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此后他“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宽简”就是他此后的政治原则,并进一步表现为宽容待人的处世态度。例如他对苏东坡就格外欣赏,尽管认为“此子必掩吾名”,但仍要放其一头。唐宋八大家中数人均出于他的门下,可见他兼容并蓄的胸怀。他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自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碑帖,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之间”,显得与世无争,名利皆忘。可以说,孔子称“北方之强”为“s金革,死而不厌”,是欧阳修前半生的写照,称“南方之强”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正是欧阳修后半生的写照。此时的欧阳修经历如此大的转变,的确其心已老。

但欧阳修的宽柔并非没有原则性,怯懦无能。他治郡宽简,绝非无所作为,虚度光阴。他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也就是抓大放小,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力钻营,不取虚名,“不求声誉”。而在大事上,他丝毫也不糊涂。史载他谏修河,调解宋英宗与太后的关系,均是大事不废的例证。其实,所谓的“老”指的是忘却得失,宽柔待人。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刻的欧阳修,尽管似乎天天流连于山水之间,但滁人富足和谐的生活就足以说明他并没有荒废政事。虽然他此时年三十九,但实际上已经有了孔子所说的六十、七十岁时的心态。因此,自称为“翁”并不为过。何绍基书法臻于致境,被誉为“人书皆老”,而欧阳修此时也可谓“人文皆老”了。

可以说,“醉”字是文中写景抒情的线索,而“翁”字写出了作者忘怀得失,自得其乐的心态,是文章的核心。品读“醉翁”,才能品出那份“深意”,品出那一般滋味。

这是我两年前所写的教材分析,今天读来,感觉还是没有太大的突破。不过,再次品读文章之后,感觉可以围绕“醉”字组织文字,由此设计了本课。

【《醉翁亭记》的课文分析】相关文章:

1.《醉翁亭记》课文翻译

2.课文《醉翁亭记》翻译

3.醉翁亭记的课文翻译

4.课文《师说》分析

5.《蜂》课文分析

6.春课文分析

7.《家》课文解读与分析

8.白杨课文疑点分析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