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白》 读后感作文1700字

时间:2024-04-28  字数:1700字  手机阅读

《无声告白》(原版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本长篇小说,伍绮诗的处女作,耗时六年,2014年最佳图书。这些信息是看完全书后就不自禁的搜索书名看到的,热议加好评,搜到的内容几乎都是这类的。

这本书是在农历06.18收到的,也就是暑假期间,我生日那天,一个很好的朋友精心准备的礼物。

读完后,打心底里想一定要好好珍藏这本书,说朋友之间的意义是有点俗的,为的也是这本书,内容的朴素和深意,很现实,反映社会常态,身边或是自己也都是有着相似的点,让人不会因为主人公的死而特别的痛心,也不会为其父母的伤心而难过或同情,有的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观。小说的每一部分作者的用心都是可见的。

读完《无声告白》的有感而发就是想说:我们看起来都很好,心里却藏了很多。然后现在想起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知道它们有没有关系,就是现在的感觉。

《无声告白》,刚看书名,我第一印象是这是男女爱情的吧!(我跟舍友说书名,他们第一反应也说是男女之间的故事)当然一看到这个书名自己就在脑袋里想好多种可能有的“无声告白”的方式,看完书再想,自己好傻,想的好简单。

自己读书的速度是很慢的,所以读完整本书花了几天时间。收到的时候就是很迫不及待,想知道为什么要送这本书给我,里面承载了什么?之后每一天都是急不可待的去读,原因是内容真就是给我吸引住了。

书的开始一章便直接写出整个故事的结果,“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除了她的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早晨家里所有的生活还象平常一样,父亲准备上班,妈妈准备早饭,哥哥,妹妹准备吃饭上学,一家人都在等莉迪亚。

初读整个故事,作者在时间上的安排会让人感觉有些乱,开始就结果的倒叙,中间很多插叙补充,我所说的乱不是差的意思,初读的感觉。每一章节在时间上跨度很大,然而每一章和前后章节都是不可分的,也是整个故事不可缺少的。每一处都举足轻重,每一处也都可能是下一个情节的伏笔,没有闲笔(感觉自己这几句就是废话)。我这单纯的来叙述故事的梗概是难以道出其中打动人心的地方的。就像这句网评:“头一次,我想向他人介绍这本书的好,却又觉得一切的语言都是失色的。”

书中作者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痛楚,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去被动的生活,悲伤的结局也是一家人共同使然的结果。书中明白的介绍到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却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的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普通人;莉迪亚的母亲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力争上游,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要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有个哥哥,有个妹妹,而三兄妹中,仅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她爱父母,但这份爱太沉重,沉重到她已经负担不起,沉重到因爱生怨,因怨生恨。这些期望与爱逐渐变成了她的负担,当哥哥即将奔赴大学,当她发现家庭越来越多的秘密,莉迪亚以与邻家男孩厮混作为放松自己、回复家人的手段,然而邻家男孩又另有秘密……最后一根精神稻草,压倒了莉迪亚,最终她选择了的离去。

父母错位偏执的爱,造成了这对孩子永久伤害的“无声告白”。母亲玛丽琳的希望止于结婚生子的那一刻,有了家庭的羁绊,所有的梦想、才华都将落幕,玛丽琳想延续自己的希望,将一切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父亲詹姆斯渴望社会认同,他不想孩子重蹈他的覆辙,少时的经历,让他对“种族偏见”带来的痛楚记忆犹深。

莉迪亚死去的前一天,所有事情都和往常一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爱。

全书最终以温暖的笔墨结尾,仿佛满天乌云在爱的力量下已然散尽,然而悲剧的症结并未打开,那片刻的温存怕也是昙花一现。

《无声告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她写出了很多人心中难以言说的隐痛。我们不能正真认真的去做自己,一生都围绕着他人的需求而奔忙。当我们习惯了戴着面具、遮掩内心,习惯了、学会了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命运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的走自己想的路了。

作者的在故事所寄托的思想肯定是参不透的。两个主要思想的流向是:父母的错爱和“最熟悉的陌生人”,其他的也还有很多。自己感触最深的也是这两种,还有一个是一个人内心永远是一个人。当然,这些问题即使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没人去打破,生活还是该怎样就怎样。能说父母的爱是错的?让你对父母敞开心扉,就真的可以什么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又懂什么,怎么可能清,他们只不过没有带上感情去看待发生在自己以外的事情,而已。

想以书的封面句子结尾:我们终此一身,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