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03  字数:52600字  手机阅读

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先课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探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方法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常用方法。同时“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是又是接下来学习等边三角形知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知识,更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垂直的重要依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能运用它们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观察、同组间学生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探究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期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其运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三、教法与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教学法,利用分组活动,组间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的探究的层层深入。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结合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采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感知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培养观察力,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

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③设问: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索、得出猜想: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用剪刀在长方形纸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

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比一比”看谁思考的结论最多。

(设计意图: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填写导学案。通过组内合作与交流,集

思广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得出猜想: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即组间交流补充,引导归纳提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做准备。)

(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结论(2)∠B=∠C你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语言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怎样论证这个一命题的正确性呢?

①为证∠B=∠C,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以∠B、∠C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②探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设计说明:以上过程分小组讨论,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作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利用展台展示各小组不同的证明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结论(3)(4)(5)你也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结合性质一的证明鼓励学生证明总结的命题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线合一”的几何表达: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①(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②(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③(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2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各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各小组竞争的方式,参照性质1的探索完成本性质的探索与证明。通过本性质的探索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实例剖析、巩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2、例2: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B=30

(1)求∠ADC的度数(2)求∠BAD的度数

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综合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

解:(1)∵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义)

(2)∵∠BAD+∠B+∠ADB=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BAD=180°-∠B-∠ADB

=180°-30°-90°=60°

(设计意图:设计例题1巩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例题2主要是体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这两个例题作为课本上的例题是基础新知的巩固,要求能正确的写出解题过程。)(五)、课堂练习、总结所得:

1、先完成课后81页练习1、2、3、4题

(设计意图:作为课本上的练习题的完成达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个判断:

①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7°以后,并没有测量∠C,就说∠C的度数也是37°。②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

请同学们想想,工人师傅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从数学回到实际生活,自然地渗透数学作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归纳,巩固所学知识。A(六)作业布置、深化提高:

1、课本P84:习题13.31、2、3;(必做题)

2、(思维发散)选做题

已知:如图△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

求证:∠ACE=∠BC

六、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平分生命》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在错误地认为输血便会丧失生命的情况下依然同意为重病的妹妹输血,当得知不会有生命危险后,毅然要献出一半的血与妹妹平分自己的生命。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情深,产生对亲情的向往,感悟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亲情伟大。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把题目作为切入点,质疑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语言和思维上的不足,老师只是相机指导和引导,不做整齐划一的点拨,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说学法

本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伟大,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使用抓关键句的方法理解课文,自主朗读,自主感悟,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平分生命》这个故事一直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出示课题(板书)。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怎样平分?)

(这样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也有利于带着问题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正音,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

2、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字音。

(开始环节对于字的认识可结合在学生的朗读中考查,因为这样的文章要使学生进入其中,而后才能有所得,接着才能跳出文章进行思考。如果一开始便纠缠在字的认识上,会离散学生的情感注意力,不利于进入情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老师需要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对他们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予以定位,同时又不能固守一个观念,应允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三、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1、你喜欢这个男孩吗?为什么喜欢他?

(通过学生的回答,容易激起学生想深入了解这个男孩的兴趣,为精读文章做好铺垫)

2、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此处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民主性、开放性)

3、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这一环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教师要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进行深入引导,善于发现,相机引导。)

(以下三部分是文章最让人感动的精髓,要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采取多种朗读的方式,师生评价,也可根据情况教师指导朗读,达到深入体会男孩情感的作用,与作者的感情也产生共鸣。)

① 男孩犹豫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

(通过联系下文,可以引导学生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一个10岁的男孩,在认为输血会死的情况下,只犹豫了一下就答应给妹妹献血,可见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他是多么的勇敢善良。)

②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声声响,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

(这段话请学生抓住男孩表情的变化来猜想他的内心活动,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深层地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心灵的美好。)

③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俩各活50年!”

(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抽血表情的不同理解男孩的勇敢慷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同别人平分生命,又有几人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做到呢?然而这个10岁的男孩做到了。

此时此 刻,如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自由发言)

五、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自编教材,是根据我校研究的市级课题:《将博物馆资源充分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来设计的。在教材上归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本课设计意图在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历史、发展与传播、,了解皮影的艺术特色,感受皮影艺术的绘画、雕刻、演唱、动作之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自豪感,并且让学生从中感受制作、玩耍皮影的乐趣。

二、教法分析

本课我主要采取了观察欣赏、思考分析;创设情景,尝试表演;分组探究,分工合作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在欣赏、玩耍、尝试、探究中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观察欣赏,思考分析法

本课首先是请学生欣赏老师自制的皮影玩具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皮影,通过多媒体介绍川北皮影,让学生对皮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几件皮影,由面到点的分析概括出皮影的造型、色彩、纹样特点。

2、创设情景,尝试表演法

为了让学生理解皮影动作的特点,创设了让学生模仿皮影舞蹈的环节,学生在理解皮影动作的同时,又体验到表演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皮影探究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理解皮影是怎么动起来的,老师请学生上台尝试玩皮影,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生学得直观,学得有兴趣。

3、分组探究,分工合作法

在讲皮影制作的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在皮影制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学生通过对皮影玩具的观察、讨论、分解、再组合等的研究,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探索的成功感。学生作业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学情、学法分析

我抓住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皮影是即陌生又好奇的,并且小学生具有好玩、好表现的天性这两个兴趣点,再加上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及技能,并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能力和生活体验。所以学生采用了1、自主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欣赏,观察,讨论及动手玩耍等方法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分组探究: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和谐合作:小组分工上做到任务落实,同时又强调合作协调,在合作中体验制作皮影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皮影的历史、意义地域特色。着重认识川北阆中皮影的艺术特色,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方法,制作皮影玩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等。

情感目标:激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自豪感,并且从中感受制作、玩耍皮影玩具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认识川北阆中皮影的艺术特色 。

六、教学难点: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方法自制皮影玩具 。

七、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说:“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特别的“客人”来为大家表演,你们想看吗?生:想。师放配音,表演皮影,学生欣赏。

师问:“同学们知道刚才这位客人表演的是什么吗?”生:皮影。板书课题——皮影。

二、讲授新课

1、师说:“对,这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艺术,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皮影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浙江、福建等地。

2、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川北阆中皮影,CAI川北皮影介绍。

师问:“谁来说说你了解的皮影知识?生:材料、造型、色彩……。

3、 师说: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再来欣赏几张四川皮影人物,深入分析皮影的:

A 造型:夸张、大气、古朴;

B 色彩:艳丽、多用红、黄、绿、黑等纯色;

C 纹样:丰富、饱满、富于变化。

4、老师说:有一群可爱的老婆婆,他们跟据皮影动作改编成舞蹈《俏夕阳》,跳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她们像皮影一样的舞动起来吧!(播放视频)师生感受皮影的动作。

6、现在谁想上来玩老师自制的皮影玩具呢?请生上台玩皮影。师问:孩子们,皮影是怎样动起来?生:活动的关节。

7、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皮影玩具来玩玩呢?生:想。师:补充课题——自制皮影玩具。在做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解决在制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每个小组把课桌里的一个皮影玩具拿出来,分析研究。可通过对皮影玩具的观察、讨论、分解、再组合等的方法来研究。

1) 皮影玩具由哪几部分组成的?(1、2组)头、躯干、四肢,手、脚

2) 怎样装饰皮影玩具的各部分?(3、4组)

3) 皮影玩具的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的?5、6组)

4) 皮影玩具的支杆是怎样连接的?(7、8组)

分别请四个小老师来示范讲解(师辅导讲解,着重示范花纹装饰:a纹样设计丰富,有变化。b把设计好的纹样用复写纸印在广告纸背面。C剪刻出花纹,粘贴。)

8、 孩子们太聪明了,解决了这些难题,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做皮影玩具了,今天我们是分组完成一件皮影玩具的制作,每一组要按步骤来制作:

黑板出示:1)分工2)设计剪贴花纹3)连接各部分4)连接支杆

三、学生作业

CAI 作业提示:请各小组在已剪好的各部分结构上分工合作完成一件皮影玩具,要求花纹装饰精美,连接恰当。比一比哪组作品完成的又快又好。最后,还有一个精彩的皮影表演等着大家呢?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表演:每组派一人上来表演做好的皮影玩具。

五、课堂总结:

师:皮影好玩吗?生:好玩,皮影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这次我们四川阆中的王皮影还去参加了世博会的展出呢!(CAI)所以,皮影不仅可以通过表演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还可以陈列展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皮影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为了保护它,我国已为皮影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很多皮影博物馆。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国家级的皮影呢?

生:1、多了解,学习皮影艺术;

2、多宣传皮影艺术;

3、学校可成立皮影社团等等。

CAI:这是我们学校师生以皮影为内容创作的皮影画,九月十号参加金牛区教师节师生画展。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课题是教师培训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旨在使老师们明确新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如何正确设计和实施。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分析,学员们了解教学目标设计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要求。

2、把握好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这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员们的认知规律,即通过分析、探究,进而得出结论,获得能力。根据学员们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

1、 把握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2、 掌握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师训课程面对的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是以贯彻新的课程理念为目的,以为老师们提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全面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特殊课程。尤其是本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虽是备好一节课的关键,却往往被忽视,基于这种情况,又鉴于上述之培训目的,我认为实现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实际案例来带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通过老师们相互合作、探究、发现,进而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让老师们认识到教学目标制定的关键地位,并把握好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节课面对的学员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如果照本宣科,会让他们有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感觉,所以我以教学案例为纲来安排这节课比较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能使老师们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而且用案例来实际操作,更能达到直观、明晰的效果,也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曾指出:教学设计依次应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展示课件)

1、我要去哪里?

2、我如何去那里?

3、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

这三句话不难理解,它很形象地概括出了设计一节课的三大过程。不用问,第一句话我要去哪里指的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第二句我如何去那里关乎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三句,则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我们今天将要探究、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展示课题)

课题: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马杰先生把教学目标比作我要去哪里,这很形象地指出了教学目标的地位。的确,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如果目标不明,会使我们的工作陷入盲目或被动,纲举则目张、但是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案时,我们往往并不看重教学目标,或照搬教参上的,或照搬优秀教案上的,反正教案上只要有这一项就行,更不注意自己下面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照应了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教学目标架空现象,为教学评价带来麻烦,也使教学陷入盲目、无序状态。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展示课件)

《咏鹅》

教学目标:

1、 简单介绍作者。

2、记住诗中的12个生字。

3、理解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是《咏鹅》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那么,这个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这些方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为直弯道跑的技术练习。属田径运动教学内容之一。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掌握一些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运用田径运动项目科学锻炼身体,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技能水平情况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跑的基本知识,尝试直弯道跑的技术原理,并能明确科学锻炼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

2、 技能目标:让学生正确掌握直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竞争,团结协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教学程序:

在课的结构上,为能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把掌握直弯道跑的技术整个安排在游戏中进行对比教学。

1、 在课堂常规后,准备部分借助游戏“喊数抱团”进行热身运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奋性,然后统一领做徒手操,让学生准备充分,满怀信心进入课堂。

2、 第二阶段:首先利用“20米往返接力”游戏让学生在愉快中体会直线跑的动作要领,并带问题“直线跑的摆臂和身体姿势怎样?”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紧接着有安排了弯道跑技术的专门性练习游戏“圆形接力”。让学生边体会沿圆弧快速跑与直线跑的异同点,经过游戏体会得出结论。

3、 在课的结束部分有安排了放松游戏“下雨啦”,作为从运动状态到安静状态的一个过渡,使学生大脑兴奋点转移,达到心理上的放松,最后进行小结,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结束本课教学。

三、 说教学特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愉快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活泼中学习。

四、课的预计:

本课预计平均心率在120次——130次之间,最高不超过170次,能让85%以上的学生掌握直弯道跑得基本技术。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动物儿歌》是本册教材第二次集中识字的第一课。文体特点:儿歌题材。文中出现了蜻蜓、蝴蝶、蝌蚪等小动物,虽熟悉,但对学生来说又陌生。如此便有了阅读张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进入饱满的阅读状态。儿歌韵律:全文共六行,句句字数相对,结构相同,传递着一种信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偶句押韵,朗朗上口,易于学生背诵。识字写字:本课要识的12个生字,有六个与昆虫有关:蜻蜓、蚂蚁、蜘蛛,都是形声字,是培养学生运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的好材料,同时“粮、食、迷、藏”依然是形声字,可以迁移识字经验,进一步巩固形声字识字方法。书写上,“造”、“迷”、“运”都是走之儿旁,借助以前的书写经验,迁移至此,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走之的字的字形把握更加准确。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又有所侧重地让学生在儿童的情境中去识字。基于本课生字特点,设计多层次的识字学习活动中,从发现到学会再到运用,让学生切实掌握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同时引导多种识字方法融通运用。趣味化是低年级课堂的调味剂,本课通过活化文本插图,设计学习活动,融合识字、理解、发现于一体,丰富学生体验,发展学生思维,积累学生语言,达到趣味化和实效性的和谐共振。

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识字、自主识字、生字复现等方法,认识“蜻、蜓”等l2个生字;借助经验,写好“迷、造、运”3个字。

2.通过情境中摆一摆的方法,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发现儿歌的语言特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重难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特点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大自然情境图、小动物贴图、词卡、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学情研判

1. 春天到了,动物王国又热闹起来啦,我们一起赶紧去看看,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开火车分句读。

3. 同桌生字词互读,筛读出难读或不会读的生字词。

4. 根据学情,拿出难点字词,重点练读。

5. 再读儿歌,你们知道儿歌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呢?用“______”划出来。

【设计意图:动物王国情境导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字先学后教,针对难点,重点练读。】

第二板块:依据字理,主动识字

1.课件出示动物名称,你们有什么发现?(虫子旁显红)

2.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未发现形声字,课件出示“蜻”,加上虫子旁读,隐去虫子旁再读。

预设2:发现形声字,追问,你怎么知道是形声字呢?

小结:像这样右边表示读音,虫子旁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能够帮我们明白字的意思,读准字的读音,认识更多的字。

3.出示“粮““迷”“食”“藏”“造”“网”

(1)哪些字你也能用形声字的特点记住它?

预设:粮、迷

4.剩下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预设:造——组词;网——字理识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重点使学生发现、认识、运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第三板块:情境复现,趣味朗读。

1.小动物们,我们都认识了,它们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请孩子们再读课文。

2.摆一摆:在情境图中,根据课文内容,把小动物摆在相应的位置。

预设:摆错,联系课文随机指正。

预设:摆对,显红文中所有地点词。

小结:小动物们在各自的小天地玩得可开心了。

3.多种形式练读

(1)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那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2)同桌合作读

(3)男女生配合读

(4)做动作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摆一摆动物贴图,不仅再次复现生字,更让学生了解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特点,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积累语言,体会小动物们的和谐生活】

第四板块:联系经验,学习写字。

1.复习词语

2.引导观察:出示“迷、运、造”,

走之是我们学过的部首,那写好这三个字有什么建议?

3.教师范写:先里后外,右高左低,先扬后平

3.学生练写

4.展示评价

5.再写一个

【设计意图:联系经验,回忆走之的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更好掌握走之儿旁的字的写法。】

作业设计:走进动物儿歌,读林良《小动物儿歌》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

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说课稿 篇8

一、课题:神奇的小手绢

二、教学理念:

本课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一块普通的手帕,经过教师的巧妙构思,丰富多彩的跑、跳、掷活动便活跃在运动场了,本课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体育,人人拥有健康,并为学生实施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1、小小手绢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原本是用于擦汗搞卫生用的,但通过去教师的创编却变成了魅力无穷的体育活动道具,运用手绢进行跑跳掷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等具有显著作用。

2、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巧妙运用手绢进行体育锻炼不仅确保安全,而且生动有趣。

3、根据学校场地特点,设计对准圆桶掷“飞行物”、对准活动目标掷“飞毛腿”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肌肉弹性差,骨骼和内脏器官发育不完善。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团体意识逐渐增强,鉴于以上学情,我设计了这节“以手绢为主线,贯穿游戏、跑、跳、掷活动为主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五、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和尝试手绢的多种用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大胆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动作。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轻松”学会持轻物掷远的动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表现力及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学习中感受练习的乐趣,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感受到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愉悦情感。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做出两脚前后开立持轻物掷远的方法。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七、教法和学法:

教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尝试采用以小手绢为主线,贯穿游戏、以持轻物掷远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模式,主要通观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讲解与示范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在练习中感悟,在创想中升华”。

学法: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合作学习法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到练习、合作、创新、成功的愉悦心情,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

八、场地器材准备:

师生每人一根绳,录音机一台,磁带一盒。

九、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玩;2、练;3、编;4、放松小结

1、玩

(1)、变魔术(揭题):

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教师用手绢进行变魔术表演,让学生猜谜底,如:变一生活用品(手套);变一种动物(老鼠);变一种兵器(“飞毛腿”导弹);变一交通工具(直升飞机)等。

这个教学环节揭示了课题:神奇的小手绢,向学生展示了手绢的多用性。并很快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增高,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如在变魔术时发现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可适时地布置课后作业:课后自编小魔术。

(2)、小动物开火车(合作游戏):

教师创设情境,火车开过小树林,钻过山洞,让学生听信号做相应的动作。

这个合作性游戏是学生模仿小动物奔跑,边跑边听信号改变动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3)、花样手绢操

学生散点站立,在音乐的伴奏下,跟老师一起进行花样手绢操练习。

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音乐与体育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模仿完成花样手绢操,使他们身心愉悦,同时也发展了身体各关节韧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2、练

(1)、对准目标投

师生共同用手绢绢打结成小球,对准塑料筒掷准。

大家都知道,投掷是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但多数学生都觉得这个项目枯燥、单调,往往练习时出现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掷准接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欢快活泼的教学氛围。

(2)、投接配合

①学生成八路纵队站立,分组进行掷手绢和用小塑料桶接住手绢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②有针对性地请几名同学上来演示投接动作,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进行评价;

③老师讲评并示范鞭打掷远的快速动作;

④学生自主计分练习(接中一次得一分,最后小组合计得分参赛);

⑤一分钟计时投接练习。

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老师运用以上5个教学小环节,通过发现问题、学生点评、老师讲解示范、练习正确动作到1分钟计时跳,充分展示了启发式学习“鞭打快速、出手果断”的掷轻物动作的全过程。

本环节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学生的需求当作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这一环节,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奋进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3、实战演练

(1)创编激烈的战斗场面

①教师启发学生演示多种前进动作,并组织持手绢的学生自制“飞毛腿”对攻方进行射击。

②老师补充示范几种冲锋动作,还可请2-3名同学一起演示几种跑进动作。

进行演练时启发学生抓住时机,密切配合。

③学生站到防守区按要求进行练习

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课的亮点,学生除了学会基本的掷远动作以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投掷方法和目标,自由选择各人喜欢的运动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挖掘了运动潜能,张扬个性,培养了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4、放松小结。

结束部分以悠扬的乐曲作为放松音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手绢作道具表演各种优美的放松舞蹈,使学生迅速恢复疲劳,带着满足并期待下节课的美好心情结束本课的教学。

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说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说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说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

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说课稿 篇10

《诺贝尔》一课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设计时,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凭借对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全文,整体认知。通过问题“诺贝尔发明了哪些炸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查找答案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

二、品读课文5—9节,感悟发明艰辛,体会锲而不舍的精神。先让学生默读5—9节,圈画感人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遇到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自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诺贝尔在研究炸药时有哪些感人的画面让你深受感动,用“——”找到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做做批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接着,预设了三个最感人的画面根据学生发言顺序进行交流,通过读、悟、辩、想象说话等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范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教学手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毫不气馁、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三、抓住遗嘱内容,从设立奖项体会奉献精神

通过多媒体出示遗嘱内容,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诺贝尔那颗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而博大的心。进而明确诺贝尔奖授奖仪式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时间定在每年的12月10日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四、拓展延伸:出示诺贝尔获得者化琴的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在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要读出语文味来,语文味哪来?有位名师这样认为,语文课上就是要“咬文嚼字”,就是要品味文字的精妙,课堂上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根据高年级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去品析文字,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对世界观的认知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在对话中体会诺贝尔的毫不气馁与执着追求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了诺贝尔献身科学的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格,并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份教学设计真实体现了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语文文字的训练是丰富的,到位的。在品析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这样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展开调查,了解拓展性阅读的现在时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怎样呢?为此,开学初我在班级中作过如下调查:

(1)你认为小学生应该开展课外阅读吗?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

(2)你喜欢哪些课外书籍?a、科普类、b、中外名著类 c、故事、美文类 d、历史、漫画类( )

(3)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课外阅读的?a、老师布置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 )

(4)你每周开展课外阅读的时间是?a、超过3小时b、1-3小时c、不到1小时( )

(5)你读过哪些名著? 为何选择这些名著读?a、老师布置 b、家长强迫c、自己喜欢d、考试需要( )。通过调查,我发现,83%的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但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还不足2小时,对阅读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即使读也基本上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和个别家长的要求;学生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还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小美文类,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以身作则,激发拓展性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花了很多心思,强性布置、友好商量,但都不怎么见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从自身作起,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加入阅读的行列的捷径。那是个课间,我读着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挪”在通往教室的水泥道上,引起路过的我班两个女生的好奇,她俩一个偷偷地从背后掂起脚尖瞟,一个在前弯腰转头瞅。那专注的眼神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从那以后,教语文的我每天就利用早读、课间、午间、晚学后拿着书见缝插地读。起初,并没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几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竟也捧上“大部头”,在我面前晃,不时问我这个字怎么念,那个词什么意思。再后来,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形成了。实践告诉我: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三、多管齐下,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拓展延伸阅读的行列,刚开学我就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行文流畅,耳熟能详的名家大作,大肆宣传广泛开展拓展阅读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拓展性阅读是将是自己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根据高年级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传记、小说、美文、科普等名篇名著。坚持实行每天推荐一句格言,每周推荐一首古诗,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的制度。同时,积极筹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周边的书店、学校的局域网,让浓郁的书香“沁”入学生心脾。我还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这学期,我们班学生通过邮局订了近800元的各种读物,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除此之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欣赏,诵读经典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充分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

四、加强指导,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

兴趣激发了,氛围营造了,也有书读了,如果学生就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是盲目的,要想真正提高拓展性阅读的实效,还需加强指导。可以说阅读指导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将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在拓展阅读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进行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即每学完一篇课文,不是补充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去读,就是补充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学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课)我向学生推荐了牛志刚的诗歌《生命的林子》;学完《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我鼓励学生去读一读《高士其——卓越科普作家》;教完《钱学森》(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推荐了同题材的故事《华罗庚归国献智慧》。为了避免拓展形式的单调,在教学中我用的最多拓展阅读指导的方法还是进行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一般是在学完相关的文章或一个单元后使用。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组织学生比较研讨,学生就会发现:杜甫的《闻》诗是通过“喜”来表达爱国情怀的,而陆游的《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感情的,这一“喜”、一“悲”表达方式虽不同,但表达了两位诗人相同的情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古诗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五、搭建平台,展示拓展性阅读的成果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在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次最多,而且凭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实力一举夺得高年级组第一名;在校“百字竞赛”中也获得了同样的佳绩,这对于一个语文成绩(五升六)全镇倒数第一的班级来说,真是太不容易。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头呢,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中,全班语文平均成绩由接班时的68.2分一下子提高到82分,平均成绩提升了13.8分,这是多么不易的成绩!虽然我对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坚信不移,但面对如此大的飞跃,还是感觉有些意外,那一刻,13.8这个普通的数字,成了阅读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好见证。

总之,通过实践研究,我班同学经过一学期对拓展阅读的热衷,他们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年级的其它班,主要表现为:课外知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上课个个发言踊跃,表达流利;读写结合,写作水平迅速提高,投稿量、发表量均高于同年级班,列年级首位;研究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表现突出,以期中考试为例,课外阅读正确率达87%;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拓展阅读不仅快速、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促进了学生阅读量的成倍或成几倍的增加,拓宽了学生视野,培育了学生了创造力,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还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塑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下去,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为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拓展阅读研究期间,也促进了自我观念的转变,使我的教学、教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关于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1.关于美术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2.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4.【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5.【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7.【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