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古诗

时间:2024-05-04  字数:71500字  手机阅读

韩愈的古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的古诗1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1】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赏析2】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诗人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无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

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 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 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释,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此。

韩愈的古诗2

原文: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译文:

淡淡的阴云薄雾傍晚自行散开,万里青天白日朗朗映照着楼台。

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啊一直不肯来?

注释:

⑴张员外籍:即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张员外”。曲江:水名。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唐代为著名游览胜地。白二十二舍人:即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

⑵漠漠:迷蒙一片。《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淡云,薄云。唐刘禹锡《秋江早发》诗:“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开:消散。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⑶青天白日:谓天气晴好。宋杨万里《明发房溪》诗:“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⑷有底:有何,有什么事?对这句问话,白居易有诗《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作答:“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时:相当于“啊”,语气词。

赏析:

诗歌开篇描写了当天气候的变化。前三句描写了雨后曲江两岸的美丽景色。傍晚的天空还飘浮着淡淡的阴霾,但很快就消散了,显出了蓝天白日,碧空如洗,同楼台相映成画,美好的春天也就更为动人了。在曲江上,红花绿树倒映在江水之中,更衬托出春天的美丽。诗人用淡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的画卷,节奏欢快自然。

从美学观点看,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往往格外给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镜里反映出来的形象,总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一种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动人情处,往往超过实体。此诗写景之美,正从水中得来:久雨乍晴,蓝蓝的天,明晃晃的太阳,千门万户的楼台,姹紫嫣红的花树,统统倒映在“曲江水满”之中。花树和楼台的倒影斑驳地叠映在水里。于是,花从翠楼顶上长出来,鱼从绿树中间穿过去。偶然,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楼台花树,摇晃生姿。这实比岸边实景更令人神摇心醉。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也很值得玩索。

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而是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构思巧妙,也于此可见。

韩愈的古诗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何在?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

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侍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蓝关:在蓝田县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送呈奏章。

九重(ch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瘴(zh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赏析: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韩愈的古诗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张曾任水部员外郎,排行十八。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初春细雨如奶油样的滋润。"最是"二句:言春之好处正在此时,绝对胜于烟柳全盛时。皇都,京城。

【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韩愈的古诗5

原文: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

典故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伯乐是古代有名的相马(鉴别马的好坏)专家。当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将这项专门技能继承下来,以免失传。于是他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描写千里马的外形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子好像垒起的酒药饼。”他就依照这一条,拿着经文出去“相马”了。

伯乐的儿子把所见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马经》上描绘的图形一一对照,结果找到了一只很大的蛤蟆。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报告父亲,说:“总算找到好马了,额头和双眼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状和书上写的有区别。”

伯乐听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对这个好心而不聪明的独生子说;“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它太喜欢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正是,世有伯乐才得千里马。如果千里马没能遇见“伯乐”,终究会被埋没。

韩愈的古诗6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韩愈

火透波穿不计春,

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

便有无穷求福人。

韩愈诗鉴赏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 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扭曲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协调。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可诗的妙处尚在最后一句,它摹画出这样一幅图景:

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祈求保佑的善男信女。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居士了。

木居士 固然可笑, 而 求福人 更可笑亦复可悲。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对求福人则著墨不多,但有点晴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该诗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韩愈的古诗7

原文:

青青水中蒲二首

青青中水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译文:

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注释:

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鱼儿成双成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蒲草青青,长期生活在水里,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它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贞元九年(793),是寄给他的妻子卢氏的。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是一种“代内人答”的体裁,风格别致。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多么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女主人公又见得多么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谢榛叹为“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四溟诗话》卷二)。 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 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在体裁上,《青青水中蒲》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推陈出新。朱彝尊谓“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象民歌朴素自然,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何国治)

韩愈的古诗8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蛟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韩愈的古诗9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会,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韩愈的古诗10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色,满眼绿色。慢,通“漫”。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无端,无来由。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诗鉴赏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诗人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无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

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 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 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前文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释,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殊不知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此。

韩愈的古诗11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ě):知道。

  试题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5、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3)(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4)(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5)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韩愈的古诗12

1、《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晚春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4、《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春雪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

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

洒篁留密节,着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

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

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6、《春雪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

到江还作水,着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

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7、《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8、《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9、《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10、《答孟郊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

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

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

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

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

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

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

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

11、《射训狐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夸自呼。

乘时阴黑止我屋,声势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

聚鬼征妖自朋扇,罢掉栱桷颓墍涂。

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

纵之岂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谁谓停奸计尤剧,意欲唐突羲和乌。

侵更历漏气弥厉,何由侥幸休须臾。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枭惊堕梁蛇走窦,一夫斩颈群雏枯。

12、《答张彻

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

首叙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道途绵万里,日月垂十龄。

浚郊避兵乱,睢岸连门停。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渍墨窜旧史,磨丹注前经。

义苑手秘宝,文堂耳惊霆。

暄晨蹑露舄,暑夕眠风棂。

结友子让抗,请师我惭丁。

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

石梁平侹侹,沙水光泠泠。

乘枯摘野艳,沈细抽潜腥。

游寺去陟巘,寻径返穿汀。

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淫潦忽翻野,平芜眇开溟。

防泄堑夜塞,惧冲城昼扃。

及去事戎辔,相逢宴军伶。

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从赋始分手,朝京忽同舲。

急时促暗棹,恋月留虚亭。

毕事驱传马,安居守窗萤。

梅花灞水别,宫烛骊山醒。

省选逮投足,乡宾尚摧翎。

尘祛又一掺,泪眦还双荧。

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

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

日驾此回辖,金神所司刑。

泉绅拖修白,石剑攒高青。

磴藓澾拳局,梯飚飐伶俜。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峨豸忝备列,伏蒲愧分泾。

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筳。

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

下险疑堕井,守官类拘囹。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刺史肃蓍蔡,吏人沸蝗螟。

点缀簿上字,趋跄合前铃。

赖其饱山水,得以娱瞻听。

紫树雕斐亹,碧流滴珑玲。

映波铺远锦,插地列长屏。

愁狖酸骨死,怪花醉魂馨。

潜苞绛实坼,幽乳翠毛零。

赦行五百里,月变三十冥。

渐阶群振鹭,入学诲螟蛉。

苹甘谢鸣鹿,罍满惭罄瓶。

冏冏抱瑚琏,飞飞联鶺鴒。

鱼鬣欲脱背,虬光先照硎。

岂独出丑类,方当动朝廷。

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13、《过南阳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

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

14、《赠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15、《合江亭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

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

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

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

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

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奈。

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

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

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

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

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

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

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16、《北极赠李观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

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

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

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

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17、《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

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

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

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18、《别盈上人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19、《病中赠张十八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

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

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

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

扶几导之言,曲节初摐摐。

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

20、《朝归》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

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

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

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韩愈的古诗13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了一景。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的古诗14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的古诗15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