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通过什么来表达主题思想

时间:2024-04-30  字数:2800字  手机阅读

《红楼梦》通过什么来表达主题思想

引导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想表达的思想主题到底是什么?大家是否了解?但是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阅读下文来了解。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脂砚斋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呢?

书中第七回秦钟初次露面,脂砚斋对他加了如下一条批语: 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批语中的“此书”当然指《红楼梦》;“此书大纲目”当然指《红楼梦》的纲领或要点,也就是《红楼梦》的主题了。由此可知《红楼梦》的主题是写一位姓秦名玉的姑娘出阁嫁了人家。这当然是隐喻之词,所以脂砚斋随后说:《红楼梦》的主题可以用秦玉姑娘嫁人来作最恰当的比喻(即批语中的“大比托” )。脂砚斋还告诉我们:秦玉姑娘嫁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即批语所说的“大讽刺” )。我们只要把“秦玉姑娘嫁人”这件事搞清楚,《红楼梦》的主题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应怎样解释“秦玉姑娘嫁人”这件事呢?

笔者认为,解释这件事并不困难,因为“秦”可指华夏或指汉人,在一般工具书里都可查到;而“玉”呢?我们知道传国玉玺是华夏政权的象征,它就是现今我们所说的国家的印把子。所以“秦玉”二字就是指华夏政权,也就是指华夏这个国家。

在封建社会,姑娘出阁嫁了人家,就要改从夫家的姓,成为夫家的人,服从夫家的家规。其行动受管束,人格被降低,劳力受剥削,于是形同奴隶。曹雪芹生活于明亡于清的时代,也就是华夏亡国的时代, 汉人由姓明改为姓清,汉人被强制剃发易服,成为低头满人之下的被征服者。满人不事劳动,却过着优越的生活,完全由汉族劳动人民来供养。至于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掠夺与剥削,史书有载,不消多说,这种情况,用封建社会姑娘出嫁至夫家的遭遇,比喻汉人亡国后的情况不是很恰当的么? 由于人口近亿,并且实力强大的明朝,却亡于一个人口不足百万、实力弱小的小国,这就是“大讽刺”了。

综上所述可知,脂批所说的“秦玉姑娘嫁人”是隐指明亡于清,也就是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的灭亡,这就是《红楼梦》的“大纲目”。除以上解释外,我们还能有其它的解释吗?

《红楼梦》的主题既然是写明亡,那么反清与悼明之亡必然是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曹雪芹虽然是汉人,但却是入了旗的,他怎能反清?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入旗是因其先人的居地被清朝占领,其先人被俘,成为满人的奴隶,这样才入了旗,并且世代为奴。曹雪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光荣华夏民族意识的人,加之他的高傲性格,他哪能甘心做异族的家奴!因此他具有反清思想是必然的。也有人说:当曹雪芹那个时代,清朝统治中国已历百年,入了旗的汉人都已“满化”,不会有反清思想了。这一说法值得研究,我们用现实例子加以质疑:当前外籍华人已分布于全世界,有许多家族在国外生活已历数个世代,远超过百年,他们都应当“洋化”了。然而他们中很多人却坚守本民族传统,热爱祖国,不少人每年不远万里回国祭祖、祭扫皇帝陵墓、祭奠孔子等。这应如何解释?过去英国统治印度已超过百年,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个反英的甘地?而且追随甘地的印度人何止千千万万!像印度这样的例子,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那么清朝统治入旗的汉人一百年,就不会出现一个反清的曹雪芹!雪芹之后的嘉庆朝,入旗的汉人官员曹纶参加汉人创立的天理教,共谋在京发动反清政变,事泄被处死。这是清朝统治中国超过百年后,入旗汉人反清的一个显著例子。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怎能说入了旗的汉人经过清朝统治一百年就不会反清了。

当然,时至今日满汉两族已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已不存在谁统治奴役谁,和谁反抗谁的问题,这和曹雪芹那个时代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是毋庸多说的。

《红楼梦》主题既然是写反清与悼明之亡,可是这部书的内容不就是贾宝玉在大观园内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少女们写诗、作赋、填词、造谜语么?再不然就是打打闹闹、啼啼笑笑,哪里有什么反清悼明的影子?但我们应充分理解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文字狱恐怖时代,如果《红楼梦》被发现有反清悼明内容,那么粉身碎骨的将不仅曹雪芹一身一家,而且还会祸连九族,所以曹雪芹必须将此书义旨深而又深的隐藏起来,因此要想找出《红楼梦》这种犯大禁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百年来,根据这部小说文本的特殊性、根据它对触忌清朝的隐微表露、根据一些脂批的指引,认定《红楼梦》是反清悼明政治小说的索隐派,虽然前仆后继地去探寻这部书背后的这一隐秘,但始终未能获得公认的突破。

当然,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不是要人们绝对看不出这部书的义旨的,否则就失去他写作这部书的根本用意了。为了使人们破解这部书的犯禁义旨,他在书中留有突破口,我们只要从突破口切入,就会得到全面突破。

破解《红楼梦》义旨的突破口有两个,一为《姽婳词》,是有关反清的;一为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谜,是有关悼明之亡的。我们先研究第二个突破口。

《红楼梦》与 《桃花扇》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桃花扇》是以侯方域与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侧面反映出南明之亡的前因后果 ,从而告诉人们:明代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这一问题,所以《桃花扇》与悼明之亡有关,因而《红楼梦》也就与悼明之亡有关了。《红楼梦》与《桃花扇》有关,是借助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谜透露出来的,因为这十首诗谜中的八首是用隐笔采取《桃花扇》的某些内容编制成的。今说明如下:

我们首先研究其中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

这首怀古诗谜是根据《桃花扇》有关史可法的一些剧情编制的。据《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沉江》的叙述,史可法于清军攻破扬州后,他縋城而出,急奔南京去保驾。但渡过长江后,遇到柳敬亭、老赞礼、侯方域三人,从他们口中得知皇帝(福王)已出逃,绝望之余,史可法脱掉靴、帽、袍服,跳入长江自杀。柳敬亭等人见史可法脱下来的衣裳里面满是印着史可法官衔的朱印,即“钦命总督江北等处兵马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衣裳由老赞礼保存起来,欲将其埋葬于扬州梅花蛉史可法点兵之处。在续四十出《余韵》中,柳敬亭问老赞礼史可法的衣冠后来怎样处理的。老赞礼答曰:

后来约了许多忠义之士,齐集梅花岭,招魂埋葬,倒也算千秋盛事,但不曾立得碑碣。

根据以上叙述我们对照《马嵬怀古》

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

由于史可法衣裳里面满是朱印痕迹。过去印油(俗称印色或印泥)都是用银朱与油脂调和而成,印字及其周围有明显油脂痕迹,因此“寂寞脂痕”是代指史可法自杀前脱下来的、永不再穿的、带有朱印油脂痕迹的衣裳。“渍汗光”是说衣服被汗水湿透。这一句总的是说:史可法由扬州奔走而来,他脱下来的衣裳已被汗水湿透了。

第二句中的“温柔”,是代指人的躯体,因为活着的人的躯体都是温暖的柔软的。“付东洋”也就是常说的付诸东流,此处可作毁灭讲。这一句是说史可法跳入长江自杀,毁灭了自己。由于长江流入东海,史可法的遗体要流入东海的,所以“付东洋”是很巧妙的双关说法。

第三、第四句是说史可法留在扬州梅花岭的衣冠冢,供后人瞻仰、纪念,流芳千古。

在《红楼梦》里,有关史可法的事还有许多,今举两例:

第三十回有“龄官划蔷”一事。书中说“蔷”字为十八笔,但“蔷”字正写正该为十七笔,多少年来引起人们的探讨、质疑,始终未能得到澄清。其实龄官在地上所划的字不是“蔷”,而是“史可法”三的字!这三个字不多不少恰为十八笔。作者借许多事暗示“划蔷”一事与史可法有关。例如:史可法沉江而死(《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是在五月,而龄官划“史可法”是在端阳节前一日,也是五月。端阳节为爱国者屈原投水自杀的日子,这与史可法的情况相似,可见作者在此处是用屈原投水自杀点出史可法的沉江自杀来;龄官被大雨淋湿而全然不觉,仍在地上划字不止,岂非在水中划字!原来这为暗示史可法之死于水,而龄官(其实是作者)在哀悼他;表面上龄官哭泣是为想念贾蔷,但贾蔷就在她身边,她的哭泣就毫无道理。这说明龄官之哭完全不是为了贾蔷,而是为了哀悼某一个人——当然就是史可法了。另外一点,宝玉在大雨中跑回怡红院,高声叫门,丫鬟们却听不出是他的声音,这可能吗?后来袭人为他开了门,他把袭人踢了一脚。其实这是曹雪芹踢读者,恨他们听不懂自己的话,不理解“划蔷”这篇文字的真义。第一百十七回邢大舅借说笑话骂贾蔷,应是针对“划蔷”一事而发的。这个笑话最后说道:“我打量是真墙,哪里知道是个‘假墙’”。作者借“墙”“蔷”谐音,指点出龄官划的“蔷”不是“蔷”字,应是别的字。

通过以上对“划蔷”隐义的论述,我们可约略窥出曹雪芹表达危险政治意蕴的方法。

由于“蔷”字可暗指史可法,所以贾蔷便与史可法有了联系,有时他可代指史可法!如此就可解开有关贾蔷一条长批之谜。

第十八回对贾蔷有一长批,是取自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今节录其文如下: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乌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不免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这一批语加于贾蔷身上可以说是荒谬的。现在我们知道贾蔷可以代表史可法,问题就解决了。史可法受命督师江北以抵御清兵,但其部下的军阀们飞扬跋扈,不受钤束,而且内讧不已,互相残杀,因而被清军各个击破予以屠戮。致使福王政权一年之内垮了台,南明很快被清消灭。批书人借贾蔷而说史可法以写出此批,那就非常对景了。

下面我们研究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一首主要是根据柳敬亭的某些故事内容编制的。在续四十出《余韵》中,柳敬亭、苏昆生、老赞礼三人在江边谈论史可法、黄得功、左良玉三位南明将帅之死。因为这三位将帅都握有重兵或兵权,关系当时南京福王政权的生死存亡,所以作者将他们三人都比做汉朝的齐王韩信。这就是第二句“三齐位定盖棺时”中的“三齐”一词的含义。句中的“盖棺”,即所谓盖棺论定,是指一个人去世后,人们对这个人的最终评价。“位定”是指对这个人评价的高低。根据柳敬亭等所言:史可法由许多忠义之士,齐集梅花岭,招魂埋葬,算是千秋盛事;黄得功由村中父老检骨殡殓,起了一座大大坟茔,好不体面;而左良玉则是由他的儿子左梦庚扶柩回去了。可见这个“位定”高低顺序是史、黄、左。当他们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奉命捉拿山林隐逸之士的皂隶徐青君正佯睡在旁,偷听他们的谈话,随后要捉拿他们。第一句“壮士须防恶犬欺”就是指的这件事。第三句“寄言世俗休轻鄙”:这是说休要轻视柳敬亭是个穷说书人,但他却是一位深明大义、受到复社文人和左良玉敬重的人。第四句中的“一饭之恩”应指柳敬亭以说书人身份为左良玉门下食客一事。“死也知”是指柳敬亭的话:“左宁南是我老柳知己,我曾托蓝田叔画他一幅影像,又求钱牧斋题赞了几句;逢时遇节,展开祭拜,也尽俺一点报答之意。”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