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时间:2024-05-03  字数:35300字  手机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2、领悟心境。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汇编9篇】相关文章:

1.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汇编5篇

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汇总5篇

3.《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4.《记承天寺夜游 》的教案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8.《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