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12  字数:72900字  手机阅读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云房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没云时,天空更显洁净艳丽。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这些都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课文以小鸟的活动为线索,以小鸟的目光观察空中的景色,体现了童话的特点。课文想象丰富,语言富有童趣,极受儿童喜爱,有利于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启发学生想象,丰富语言积累。课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特别是童话类的故事更能提起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小鸟、蓝天、白云是孩子们所喜爱的,特别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朵朵白云更令孩子们浮想联翩。孩子们在教学中自主求知欲和表现力应该都较强,上该类课文课堂气氛会较活跃。学生对于《云房子》中描写的云的各种形状可能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其中的美却很难体会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看图,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来感受云的美丽,使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不同形态的云,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不同形态的云的美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指导朗读,充分感悟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正理解的思想内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认为应该把朗读贯穿始终。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介绍了小鸟们造的云房子的各种样子,这一段也作为重点指导朗读的一段。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来当小鸟,通过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心情来读好“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让学生以读悟出小鸟们造云房子的快乐,体会小鸟的惊奇、开心。接下来,教师再展示图片:让我们来看看小鸟们造的云房子是怎样的?看完后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云房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朗读,做到图文结合,随后,我在投影片上打出重点词:“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很高的大楼房”、“很宽的大礼堂”、“一点点小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看中加深对云房子样子的体会,在充分地朗读中加深对云房子的感悟,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云房子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课堂表演,真实感悟

课堂表演是指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或创造,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中心。它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积极动脑,大胆想象与创造,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在教学3、4两自然段时,学生们在看到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后可以让他们自己来造云房子,再让他们互相邀请到彼此的云房子里玩耍、做客,让同学们融入这个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课文里的“叽叽喳喳”、“做客”、“玩耍”等词的意思,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充分体会小鸟们的快乐,进一步感受云房子的有趣,促进了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悟。

三、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已初步体味到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可以有步骤地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其背诵、积累。首先,让学生对全文发展留下一个清晰印象:雨后留白云——小鸟造房子——串门来做客——风吹房无影。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又有利于学生背诵。其次,在每个段落的背诵指导上,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多种方法的指点。如指导背诵第二段,抓住关联词“有……有……”、“有的……有的……也有的……”来提示,让学生先背单句,再连起来背。在学生背诵之后,还鼓励他们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收集到自己的好词佳句本上,引导其有意识地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启发想象,加深体味

想象是一种创造。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对语言的感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云房子的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你看到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的云房子长长的、大大的,像一个冬瓜娃娃,躺在碧蓝的大床上,非常的可爱。”有的可能会说:“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雪白的莲花,在蓝湛湛的水面上开放,可漂亮了。”……接下来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白纸来造房子,再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让学生对照实物启发想象,“除了书中讲到的,我们想象出的云房子还有哪些样子的?”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有的……有的……”来说说天上还有哪些形状的云,他们可能会说“有的像可爱的小蘑菇。”“有的像尖尖的宝塔。”“还有的像胖乎乎的小兔。”……这样,既是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想象中,睁大了灵动的双眼,到语言文字中去观察、去倾听、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刻苦学画,得到绘画大师达仰的器重,却因此遭到了外国学生的嫉妒,在收到莫大的侮辱后,励志学画,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结业考试,油画轰动整个画界,用事实证实了中国人的才能,改变了外国人的无知和偏见,为祖国争光。

课文的题目《徐悲鸿励志学画》就是的中心,全文8个自然段,紧紧围绕“励志学画”逐层展开叙述,叙事清楚,脉络分明,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二、说目标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我们学校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帮助学生积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我打算安排三个课时。下面我来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三、说流程

词语复习,读题导入

1、我先根据这篇课文字词教学目标准备了一些词语

通过朗读,说说意思等形式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2、由课题直奔主题

出示课题,学生朗读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里的“志”是指什么内容呢?

这个问题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能立即产生兴趣,形成学习课文的欲望。我认为这是好的开始。

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共同探究,激发情怀

故事起因——他为什么励志学画?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四年级学生能够找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话。

我建议学生以徐悲鸿的语气朗读一下这句话,来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必须”、“重新认识”和“真正的中国人”这几个词语,语感都很强烈,容易把握。读出感情来不是难事,但读懂了却不容易。

这时我又抛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样奇怪的志愿呢?原来是他“被激怒”了,是一个外国学生的一句话激怒了他。

故事经过——他怎么励志学画的?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首先结合课文插图指导学生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是一句比喻句。徐悲鸿最擅长画马,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成了其人格的象征,最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马就是一匹励志的奔马,用在这里比喻当时的徐悲鸿是再恰当不过。

接着我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在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理解了徐悲鸿生活清苦,却勤奋刻苦的绘画的前提下,我引导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

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故事结果——他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直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而第8自然段间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

学生既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肯定了徐悲鸿,又整理积累了语文知识。

接着我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人的成功,并通过描写外国学生的不同表现的前后文对比朗读,体会徐悲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说课稿 篇3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辅导员老师们:

大家好!

一、活动主题:

我是xx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何xx,我说课的主题是“向谁翘起大拇指”,授课中队是二4中队。

二、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队员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

2、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为他们翘起我们的大拇指。

3、对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客观的评判自己。

4、让队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程重点

通过活动在队员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课程难点

让队员积极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前准备:

1、准备好测试题、视频

2、提前编排“短剧表演”

3、课前了解队员的学习情况。

六、活动环节:

(一)、(中队长主持)三级汇报:

(二)、出少年先锋队中队旗(奏出旗曲)

(三)、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四)、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1、短剧表演:放学回家

情境1

小刚:“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回来了,今天在学校好吗?”

小刚:“好!我在班上数学测验得了第一呢。”

妈妈:“不错!妈妈很高兴。”

小刚:“现在我去做作业了。”

小刚走到书房,开始做作业。他把今天语文老师教的课文复习一遍,找出生字,翻阅字典,非常认真。不一会他的作业全做完了。

情境2

小强:“妈,我回来了。”

妈妈:“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情况怎样?”

小强:“妈,先别问学校的事,我想吃东西。”

(边说边往厨房走,打开冰箱,吃饼干,喝汽水。)

妈妈:“你看你,一回家就回家只想到吃,快去做作业,等会儿就可以吃饭了。”

小强:“好了好了,我就去做作业。”

小强拿起饼干、汽水走到书房,他一边吃,一边做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嚷起来:“妈,这个生字我不认得,快来帮我。”见妈妈没有来,小强就东看西玩,既不专心学习,也不自己查字典。

2、队员讨论:

(1)、你喜欢谁?为什么?

(2)、像小刚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小强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害处?

(3)、我们应该向谁翘起大拇指呢?

这个环节,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情景表演,让队员们在轻松、愉悦、贴切的事例中对比,在激烈的讨论中辨别小强和小刚的学习习惯谁好谁不好。

3、观看课堂实录、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

(1)、观看课堂实录

课堂上我们的学习情况如何呢,让我们走进自己的课堂去看一看。

(2)、夸夸身边的好队员。

这个环节,展示了平日里上课和上公开展示课的视频片段,让队员走进自己的课堂,站在观看者的角度真实的评判,找出身边的学习模范。

4、心理小测试:实话实说

在学习上你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心理小测试。(课件展示,队员独立完成测试题)

测试也是队员喜欢的一个活动形式,同时也能让队员们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表现情况。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评价。

5、“智慧树上表决心”

1、展示队员们制作的智慧树,

2、队员在叶片上写好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一起装扮智慧树。集体加油表决心。

6、辅导员和队员互动

辅导员:我将为谁翘起大拇指

队 员:为我翘起大拇指

通过在智慧树上表决心这个环节,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让队员们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有决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五)辅导员带领队员呼号。

(六)、退队旗

(七)、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活动效果:

本节少先队活动课有别于我们的语数等科目,做到了用少先队组织的魅力吸引队员,让队员喜欢上这样的课,其次,让队员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再次,激发了队员的学习兴趣,锻炼了队干部的协调、组织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就是课堂实录的视频有些短、涉及的优秀队员有局限。

以上就是我的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说课稿 篇5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再出示两句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六月虹桥涨欲流,荷花荷叶几时秋。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另两首《村居》,找出与《清平乐村居》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巩固掌握本首词,一方面进一步体会诗与词在表达方法上的区别。

草长莺飞二月天,水绕陂田竹绕篱,

拂堤杨柳醉春烟。榆钱落尽槿花稀。

儿童散学归来早,夕阳牛背无人卧,

忙趁东风放纸鸢。带得寒鸦两两归。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目的:

为了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阅读课上开始了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活动,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带着大家一起读的书毕竟是少数,所以我还要再上一些好书推荐课,以便学生自己在下面开展读书活动。这节课就是要把《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课堂上的了解能够喜欢上这本书,并能够在课下开展对此书的阅读活动。

二、说教学重点:

怎样让学生通过我的介绍喜欢上这本书。

三、说教学难点:

怎样让学生通过的介绍喜欢上这本书。

四、说教学方法:

以书中精彩内容为契机,吸引学生;围绕书中情节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最近正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收获。

(这里是为了给爱读书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使他更爱读书,也是为了让不爱读书的学生受到影响爱上读书。)

(二)、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让学生认识这位挺有成就的作者,通过对她成就的了解让学生佩服她,进而喜欢她,喜欢她的作品。)

(三)、介绍《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

1、介绍该书封底上名家对该书的介绍。

2、出示该书的目录,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章节猜猜会写些什么内容。

3、欣赏精彩片段。

内容略。

4、交流阅读感受。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以上环节会使学生对这本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他们对这本书的喜爱。)

(四)、设置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问题:

(1)你知道为了留住自己的妈妈作者都做了哪些努力吗?

(2)你知道爸爸为什么非要和妈妈离婚吗?

(3)你想知道当初妈妈和爸爸是怎么认识的吗?你想知道这些精灵平常都待在哪里吗?

(4)你想知道最后妈妈离开时作者又怎样的表现吗?

2、布置任务:

想知道这些答案的话赶紧去看看这本书吧!

(留下诸多疑问给学生,一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去读这本书的热情。)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

我是来自莘县古云镇初级中学的张士占,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节。本次说课我将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压强、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三个内容,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的计算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领会比值定义这一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和密度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理解密度的概念;

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发现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情境导入(2分钟)

可以从一些影片的情境中,比如《唐山大地震》,提问“房屋倒塌,演员受伤了吗?”“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设计墙砖?”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互动交流 实验探究 形成概念(15分钟)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今天所要掌握的内容,做出具体的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比较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先了解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更深入的探究这一问题做好铺垫。让问题简单化。

设计实验:选择研究对象时,我准备了铝、铁、铜三种物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可依据教

材进行实验,难度小。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动手,老师巡视引导,提示:不要随意篡改数据,应该尊重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分析与论证: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我要求将数据图像化,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经过自主分析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的初步结论还不完善,或还存在感想、疑问,急需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丰富实验素材。

评估与交流,组织学生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通过开放式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在以上合作探究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密度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全方位得到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

3、精讲点拨(10分钟)

重点讲述密度大概念、公式、单位及密度的应用;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主要是对以上问题知识的解疑,让学生对概念得以巩固。

4、拓展应用(5分钟)

为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这一物质的特性,安排稍微有点深度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全员达标测试(8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程度,安排了简单的测试,尽可能的使所有学生能够达标,所以测试内容比较简单,为下一课时的计算训练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密度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力求简单明了。

第二节、密度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m/v

单位:kg/m3 g/cm3 1g/cm3 = 1×103kg/m3

密度表:

五、教学创新:

1、本节课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我采用实验自主探究和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我除了让学生探究固体的特性,还探究液体的,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各种资源探究气体的,力求探究结论的科学性。

以上是我对“密度”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主,实验课是不是就是任课老师的事,实验教师摆好器材,就没什么事了吗?我觉得的实验课实验老师必须跟班上课,辅助任课老师完成任务。

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差,有部分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困难,所以教学必须放低难度,放慢进度。但考试时还是有些简答分析题,就连老师简述出来就比较困难,正式考试少考这类的题,考一些自然现象、科技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的问题。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8.【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