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8  字数:5500字  手机阅读

《孟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孟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孟子》优秀教学设计

2.《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及反思

3.课文《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4.《孟子二章》的教学设计

5.《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6.《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7.《〈孟子〉两章》优秀教学设计

8.课文《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