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

时间:2024-05-12  字数:5400字  手机阅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网络流行词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便快捷的聊天方式,快速地在网上蔓延开来,成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分支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是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一定有其认知理据。本文试图从意象图示和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特点。

二、网络流行词的特点

词汇是网络语言最直观的特点,网络流行词这种语言变体因交流媒介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与常规人际交流相异的特点。

(一)形象传神,诙谐有趣

网络的自由決定了语言的自由,网络的语言就是网民灵动的思绪,借助于丰富的原材料,轻舞飞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蔓延扩散[1]。网络流行语张扬个性,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幽默风趣。如2016年网络流行词“吃瓜群众”“套路”“蓝瘦香菇”“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这些表达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一旦产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网络迅速蔓延,营造出轻松、随意的交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被广大年轻网民所青睐。

(二)使用叠词、儿语较多

儿童语言比较可爱,一般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较多,儿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词语的重叠,达到撒娇耍赖的效果。如“萌萌哒”“美美哒”“么么哒”“棒棒哒”这些表达在年轻情侣或女性中较多地使用,显示了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单纯本真的回归和渴望。好多成年人也喜欢用“宝宝心里苦”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人们渴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三)谐音构词,语码混搭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2]。在网络流行词中,谐音构词很常见,可能是由于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也因为其简短、新奇,更方便快捷。在网络谐音词中,有汉字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等。如“我方了”是“我慌了”的汉字谐音,表达更形象传神;“蛇精病”是“神经病”的谐音,让人浮想联翩。“3Q”是“thank you”的简写,书写更快捷;“图雷特”是“too late”的谐音;“搜噶”是日语“そうか”的谐音等。这些谐音构词输入快捷,也不影响意思的传达,显得更加时髦。同样,“555”是“呜呜呜”的意思,“666”是“溜溜溜”的谐音,表示玩游戏很牛的意思,后来被广泛用到了网络聊天中,表示及时地赞扬别人。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

Sapir-Whorf理论认为,语言有助于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说话者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6]。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为了满足新的表意功能的需要,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并吸收借鉴外来的文化,这样就形成了语言变异。但语言变异不是任意的,而是受交际者心理因素和人类认知机制制约的,网络流行词是词汇的变异,是交际者在虚拟世界中故意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来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而产生的语言现象。本文试图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从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两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本质。

(一)意象图示理论

意象图示理论是由Mark Johnson在198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3]。意象图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加工任何一种新信息时,我们总是凭借直觉反应来进行理解,甚至没有意识到其他可能的解释。Johnson一共列出了20多种意象图示,如:容器模式、中心-边缘模式、循环模式、力道模式、连接模式、部分-整体模式、标量模式、垂直模式等。下面主要列举三种常见的容器模式、循环模式和力道模式对概念的结构识解过程。

1.容器图示(A containment schema)

该图示主要包含有形或无形的边缘与容器内物体的关系。其中,有对内部物体的保护和限制,也有容器内外物体的交流和转换。人们往往把自己一些抽象的情绪、思维或状态等这些无形的概念视作有形的实体,并对它们进行量化,这样就形成了容器。

2.循环图示(A cycle schema)

该图示涉及反复出现的事件。循环结构模式包含:初始点--不受阻碍的事件过程--回到初始状态。四季的循环、日夜的更迭、呼吸的进行以及情绪的增加与释放等都属于这一模式。

3.力道模式(A force schema)

该图示包含身体或心理上力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图示、平衡图示、阻碍图示、反作用图示、抑制移动图示等。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情绪或事态当做一种力量,以此来形容力量的此消彼长。

(二)隐喻理论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强调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目标域是通过隐喻要描述的经验,源域是为了描述经验所使用的手段。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标域的基础[4] [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感知的同时总是把身体体验或经历的具体感受映射到十分抽象的思维上,通过这种具体的隐喻映射,我们的语言现象变得更加生动而多彩。这正是我们研究网络流行词的理据所在。

四、从认知语言学看网络流行词成因

网络流行语这一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在信息高速运转的时代,人类认知心理需求和认知方式的转变。但是,语言变异看似具有任意性,但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人们认知图示和认知隐喻这两大无形的工具,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网络流行语中的意象图示

人们在反复的體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即连接客观世界与感知行为之间的`意向图示。网络语言虽然是一种新兴语言,但人们利用现有的图示很快就能对其进行识解,映射到最佳关联的意象图示,从而快速理解新词语的内涵。例如,

(1)“无力吐槽”:“槽”让人联想到的是牛或马匹吃粮食的容器,“吐槽”字面意思是“往人家碗里吐呕吐物”,引申为不给人家面子,或表示不满。“无力吐槽”就表示很无奈的感受。我们在读到这个词时,并没有觉得意思很难理解,相反觉得诙谐有趣,这就是“容器模式”很形象地帮助我们进行了加工。

(2)“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同样是“容器模式”,只是这个容器是抽象的人的“内心”,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满肚子苦水,但无处倾倒的画面。同时,成人以“宝宝”这个儿语自称,让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还不会说话但是受尽委屈的小宝宝的形象。这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人们渴望受到关爱的心情,同时也是逃避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3)“洪荒之力”:这是游泳队员傅园慧在奥运赛上接受采访时所用的一个词,这个词之所以很快在网上爆红,是因为“洪荒之力”是“力道图示”在起作用,带给人的是如洪水一般涌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如果人们想表达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个词再合适不过。

(4)“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是“力道图示”里面的平衡模式。这个词的有趣之处在于将“friendship”拆成了“friend”和“ship”这两个意象,两个朋友坐在同一艘船的两端,一开始是平稳的,但是,如果双方出现了分歧,或者有一些矛盾不能及时化解,那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这是一种幽默的表达,带给网民的是新奇的体验,达到诙谐地表达不满情绪的效果。

(5)“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个词表达的是一个单纯的人很容易被小诡计或圈套欺骗的意味。这个短语体现的是“循环图示”,因为我们的联想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让人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都走不出去,仍然困在起点的画面。这个短语委婉地表达希望对方多一些真诚的愿望。

(6)“666”:三个重复的数字“6”让人读得停不下来,这也是“循环图示”的魅力所在。“666”谐音“溜溜溜”,因为输入数字比打字快,在游戏中表示对方游戏很赞。在网络聊天中,这个词也被普遍用在夸赞别人很厉害时,有调侃之意。

(二)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性,以实体比喻抽象的概念。网络流行词的语义与其字面意义也存在某种关联性,因此网络流行词可以用隐喻理论加以解释。例如:(1)“吃瓜群众”表示不明真相的旁观者,但是“吃瓜”这个形象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无知和冷漠,这恰恰是旁观者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因此把这种抽象的心理形象地比喻成吃瓜的人,讽刺幽默。(2)“也是醉了”形容一种无奈的心情,和“无力吐槽”有点类似。这两个词都把无奈的心情外化成“吐槽”和“醉酒”的状态,更生动有趣。(3)“洪荒之力”是把无形的力量比喻成洪水,更有气势。(4)“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把两人突然有隔阂造成的友谊破裂这种状态比喻成翻了的小船,栩栩如生,令人捧腹大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意象图示理论和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这正是人类认知的根本所在,意象图示正是将抽象的经验具体化,而同一种意象图示也反复服务于人类运用隐喻认识世界的需要。因此,面对丰富多彩、充满隐喻的网络语言,人们可以运用经验直观地进行理解。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了满足交际需要,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的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这些语言有其认知理据,主要是通过意象图示加工和隐喻性思维实现的,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为我们研究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社科版,2002(3).

[2] 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 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 Sapir,E.1921.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2015网络流行词语

2.2016年网络流行词

3.关于网络流行词的作文

4.2015年网络流行词

5.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育人论文

6.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探析论文

7.2016年网络流行词语

8.2017年网络流行词语盘点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