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

时间:2024-05-05  字数:5800字  手机阅读

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通用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1

看完《狙击手》,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影片所展示的狙击5班的故事,其实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无数缩影的再现。过去,我只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有36万人伤亡,有的牺牲,有的重伤,有的失踪,却从没有如此切身地感受到数字下每一个真真实实的生命的流逝,每一个信仰的燃烧。《狙击手》、《长津湖》、《跨过鸭绿江》这样的影视剧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数字下的生命之恩,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个我们未曾触碰过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应对每一个历史数字心存敬畏,就像我们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那样。

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2

这部塑造了抗美援朝狙击手群像的影片,是以朝鲜战争时期“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一群平均年龄仅23岁的年轻战士,在战力悬殊的情况下,“以战术胜战力”,诠释出志愿军的“中国智慧”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作战,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从1950年10月25日起,以运动战为主,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迫使对方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

从1951年6月中旬起,以阵地战为主,挫败了对方多次局部进攻,并粉碎了对方“绞杀战”、细菌战和侧后登陆计划。同时,也主动地举行了多次凌厉的攻势。

至1953年7月,经过金城战役的殊死较量,对方在遭受重创之后,不得不同朝中方面签署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是异常激烈而又残酷的,我志愿军面对美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善战,终于战胜了敌人,完成了任务,打出了国威、军威,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3

战争!一个充斥硝烟、鲜血、死亡的名词!影片《狙击手》通过抗美援朝局部的一角。为大家展现出战争的残酷!

张艺谋导演功力深厚,通过双方狙击手对峙和紧张激烈的剧情,演绎出浓浓的反战主题!

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及其附属国家,在朝鲜伤亡总人数达到233万!我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240余万。牺牲在朝鲜领土的烈士37万!这些数字刺眼的令人触目惊心!

电影中有战友情更有大义,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双方战士没有对错,他们只有一个的目的就是赢得战争的胜利!

大胜、胖墩、班长一位位英烈的相继倒下,最终换来了重要的情报!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不是战争的机器!他们厌倦战争,他们眷恋爱情、亲情、战友情!

但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解放朝鲜人民!他们不得不抛弃“小爱”坚守大义!接急救包、扛铁板、以及班长的以命换命处处充斥着人性的光辉!

在此向解放中国及抗美援朝牺牲的`先烈们致敬!是你们的牺牲换来了而今幸福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

加油中国!我们将无畏前行!

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4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狙击五班”战士们的英勇故事。即使敌我军备差距悬殊,但“狙击五班”的勇士们运用灵活的作战智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营救队友、保护情报、与装备先进的敌军展开殊死对决,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美满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和平幸福、为了不让后代打仗,他们献出了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长眠于北朝鲜的土壤里,他们的生命也定格于此。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可敬的战士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勇毅前进、不懈奋斗!

三年级观看《狙击手》观后感5

大永18岁、胖墩21岁、亮亮19岁、小徐18岁………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0岁的志愿军狙击战士,将他们的青春定格在了朝鲜战场上,守护了祖国的繁华与安宁。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一抹中国红,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此刻,我坐在宽敞明亮、温度适宜的动态检车室工作,聚精会神的完成每日作业,我知道这是同他们一样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因为中国的战士,哪怕战场上只剩一名战士,中国军人也会奋战到底,中国铁血军魂永不灭!就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让我们的民族有了尊严,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生逢盛世,作为一名新世纪铁路工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以所学所知的理论新知识,深耕本职,不断充实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为铁路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斗转星移,精神永存,冷枪热血,丰碑永恒。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