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02  字数:42200字  手机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国标版第五册49-52页上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突出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小细节入手,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钟面和彩条的直观图形,并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区别,学会两种记时法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时间的计算打下基础。

由于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加上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在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用谈话的形式提出疑问,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做好铺垫。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变静为动,用活动的钟面将一昼夜钟面变化的过程清晰展现,从而让学生自主理解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简到难,从易到繁,让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内化所学知识。让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互换在练习中牢固掌握。

4、生活中来,生活中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把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生活情境入手,变陌生为熟悉,变死板为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来。再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五的晚上,小明接到哥哥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明天7时会来看望他。第二天早上,小明起了个早,等着哥哥的到来,可左等右等一直到了8时也不见他哥哥,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用谈话的形式提出疑问,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通过新年钟声的敲响,建立0时的概念。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了24时记时法。

2、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多媒体演示小学生一天生活中的10个片段,让学生通过图中钟面上所示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并能在彩条上指出这一时刻的具体位置,如:子夜0时,星星眨着眼睛,小明正在睡觉;上午8时,小明在升国旗;上午10时,小明在上课;中午12时,小明在吃午饭。再让同桌讨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下午3时,小明和同学在踢球等等,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讨论中归纳出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明确两种记时法之间转换的方法。

三、练习

1、找朋友

13张卡片(让拿着同一时刻卡片的小朋友站在一起)让学生首次独立进行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晚上12时 上午6时 下午3时30分 下午2时 晚上7时 中午12时

6时 14时 12时 19时 0时 24时 15时30分

通过找朋友游戏,进一步巩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着重理解晚上12时,0时和24时表示的是同一时刻,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苦学为乐学。

2、谈话:同学们学会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吗?(同学之间交流)

课件演示:(各门口写的时刻)

归纳:24时记时法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广泛运用,特别是在电视广播、交通、邮电中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

3、谈话:你们非常顺利地解决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时间的问题,顽皮的小闹钟也来凑热闹,时钟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能把它找出来么?(自己填写、交流)

4、唐市中心小学辅导组为了让同学们能在学校里了解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大队辅导员老师特地在每周的星期四开展了一个《红领巾广播》,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告

上午8是20分 新闻快递

中午12时 儿童歌曲欣赏

下午1 时 健康教育

下午3时30分 优秀习作来稿

5、为小明合理制定星期日一天的作息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早上要去锻炼身体,看望生病的张教师,中午想去吃肯德基,下午和哥哥一起去沙家浜,晚上上奶奶家吃晚饭(每人发张表填写、交流)

时间 事情

巩固练习阶段,我们设计安排了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同学们今天学会了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还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怎样掌握时间的吗?(多媒体播放“你知道吗”)

古人在生活和劳动中发明了钟表,就是提醒我们后人要好好珍惜时间,那你们打算怎样珍惜时间?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小朋友都好好珍惜时间。(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古代人们各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说课稿 篇2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1、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3、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1、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四)、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学会理解父母》是陕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父母心灵》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由四个课时组成,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开启下文《与父母平等沟通》和《孝敬父母》的教学。教材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悟父母的爱,树立同父母沟通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父母的爱

能力——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学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特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2、教学难点——当父母与自己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说教法:

(1) 教法依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学中要努力启发学生强烈的求职欲,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教法选择:我将重点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在感悟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2、说学法:

(1)学法依据: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通过情景、活动、体验,层层深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上升到对父母的理解。

(2)学法选择: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拟指导学生的学法是:

A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地探索,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辩证思维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B 合作学习法:即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

C 参与学习法:即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五、说课时安排,综合设计思路:

1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2 说综合设计思路:首先通过感人的情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告诉学生:父母的爱就在你身边,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各种形式的关爱,让学生将自己体验到的爱表达出来,然后由事例和实际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探究得到:要多了解父母,体会父母对自己各种形式的关爱。最后,通过情景创设升华主题,明确:当和父母有冲突和摩擦的时候,需要我们保持冷静,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不足,并且树立同父母沟通的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教学步骤“马上测一测”“现场说一说”“换位看一看”和“回家做一做”,希望尽量能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快乐。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我认为导课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我这样来设计本课的导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可以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欣赏这首歌,上课后用一分钟左右欣赏歌曲高潮的部分,或者请一同学带着感情诵读歌词)让这首充满温情的歌曲来创设氛围,引出课题——走进父母的心灵。

歌声之后,我会继续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导入新课: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开始,我们便接受者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苦口婆心的教导。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同学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同父母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误会和摩擦。有句话说得好:用理解拆除心里的樊篱。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会理解父母”这一话题。引入本课课题——学会理解父母。导课完毕后,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步骤:

步骤一:“马上测一测”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完成第一小节中有关父母情况的填写,请学生就“我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给予评价。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我们只有了解了父母,才能明白怎样和他们相处”的道理,我会就某一项内容展。

第二小节的图画《手套》我会把它作为步骤一到步骤二的过渡。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同桌两人一起围绕三个问题谈论自己的感受:你认为妈妈真的不怕冷吗?你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吗?你怎样看待妈妈的做法?我希望这样的讨论交流,能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仅是把我需要的东西给了我,更可贵的是,把他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了我。

步骤二:“现场说一说”

通过上一环节图画《手套》中对父母爱的感悟,自然过渡到本环节对父母爱的诉说。我会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说一说:父母做的哪些事情最让你感动?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分享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当学生诉说时,我会多把一些机会留给后进生,希望能通过他们的讲述,触动自己的内心,达到教育的目的。此过程中,我会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地评价,并提醒同学们用掌声对其给予鼓励与肯定。

这一环节结束后,我会这样提问学生:“父母如此的爱我们,所以对我们有很高的期望,然而,因为望子成龙,我们与父母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产生摩擦。与父母有了冲突,我们该怎么理解父母呢?”用这样的提问过渡到步骤三“换位看一看”。

首先,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相处有哪些烦恼?学生大体会说出诸如“唠叨”“隐私得不到保障”“父母当我是小孩子”之类的苦恼。这时,我就出示课本中的短文《佟佟的烦恼》让学生大胆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妈妈,你会不会也忍不住唠叨呢?为什么?让学生换位思考,从妈妈的角度看待她这样做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唠叨中有关注,唠叨中有关爱,唠叨中有提醒。原来父母的唠叨饱含着深爱。当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时,我再适时出示文中的图画《妈妈打探秘密》,引导学生站在妈妈的角度来分析她这样做的原因?然后以妈妈的口气给女儿写一段话,“孩子,我想对你说”。通过设计这样的写话形式,让学生完全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最终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当侦探都可以”。

这一环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和父母产生冲突和摩擦的时候,需要我们保持冷静,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并要善于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通过小结后,我会提问学生:那我想听听,你们觉得回家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呢?以提问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回家做一做”。

学生发言后,我进行积极点评,鼓励他们回家后通过行动来告诉父母,理解他们的辛苦,理解他们的关爱。

作业:1、看看父母的双手。2、核对并记住父母的生日。3、给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深爱着他们。等等。

到此,我本节课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完成。

七、説板书 : 第八课 走进父母的心灵

第一节 学会理解父母

一、你了解你的父母吗?

二、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三、正确对待与父母的沟通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和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它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 ,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体会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对科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2、学生已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但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不会灵活的运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实验法。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这方法有利于建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因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一个实验 ,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并应用欧姆定律。

(2)分析法。分析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节课的电路分析中采用了本法。

(3)讲授法。讲授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极为重要,也是教学工作者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法之一。

2、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概括归纳法、练习法等。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一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导体的电阻

①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②实验步骤:

a.先将电压表接在a、b两点间,测得R0两端的电压为U0,则电流为Ix=I0=

b.再将电压表改接在a′和b′两端时,测得Rx两端的电压为Ux,则待测电阻为 Rx= R0=

2、 新课学习: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1)例题:

例题1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2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9V,R1的阻值是12Ω,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试问(1)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电路中的总电阻各是多少?

解析:电路中电阻R1、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题中已知电源的电压U为9V,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为6V,即R2两端的电压U2为6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U=U1+U2,可得电阻R1两端电压U1=U-U2,已知电阻R1=12Ω,将U1、R1代入欧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电阻R1中的电流I1,又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I=I1=I2可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1,再将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电阻R2,同理可求得总电阻R。

五、巩固练习

①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 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② 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连接在R1两端的电压表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③R1和R2并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④电路中电阻R和灯L2并联,已知干路上电流表的示数为 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 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西门豹治邺》,选自小学语文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第九单元,这篇课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运用极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赞扬了他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教学中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体会出西门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

在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 运用不同手段创设情境

1、问题情境

在这节课一开始,师生共同回忆了几个学生们上节课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西门豹为什么治邺?他是怎样治邺的?结果怎样?围绕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交流等方式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交流中,学生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同时,老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这样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热烈。

2、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我几次创设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本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假如你就是西门豹,面对我们这些漳河边的百姓怎样说:假如活命的官绅、普通的百姓,你会作何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角色表演领悟到了西门豹的机智。在这种情境里,教师不必做人物分析,学生已经轻松理解了课文了。学你此时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侥幸生不仅学懂了课文,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味人物语言理解感悟

在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西门豹的语言,让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发现西门豹超常的智慧,感知西门豹平静的外表下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的美好品质,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学到了阅读方法,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二、 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说课稿 篇6

一、课的设计

本节课的主教材是支撑跳跃:分腿腾越,本教材共五次课,本节课为第三次课。

二、指导思想: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宗旨,不断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腿腾越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能够增强平衡能力和调控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学生是在克服困难中进行学习的,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学生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材分析:

分腿腾越可以发展学生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能够增强平衡能力和调控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分腿腾越是在跳跃过程中,采用分腿动作,借助两臂的支撑,迅速、安全、省力地腾越跳箱的一项运动。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上肢、肩带、下肢肌肉群的爆发力,提高学生身体协调用力的能力,发展灵敏、力量素质提高体能。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任年级为七年级,学生的上肢、下肢力量较弱,腿的柔韧性较差,完成分腿腾越动作有困难。加之学生没有学习支撑跳跃的经历,所以对于分腿腾越的学习既新鲜又畏惧。当学生看到练习器械时,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兴奋、跃跃欲试的感觉。但有绝大部分学生皱起眉头,表现出害怕、恐惧的心理状态。对于胆怯、害怕者运用语言、暗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腾越器械,帮助她们战胜恐惧的心理,完成挑战自我、挑战困难。

五、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两手撑箱时的距离和体会直臂撑箱的动作,建立提臀分腿的动作概念。对于更好地完成腾越器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练习俯撑、击掌成俯撑,助跑、上板、踏跳、撑箱提臀、推手、收回,跳撑分腿收回等练习体会顶肩推手的动作。明确推手速度快及快速的推手动作对于安全、迅速地越过器械的重要作用。

3、通过体验越过器械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克服畏惧心理,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手有力

难点:腾空后抬头

七、说教法:

1、提问法2、讲解示范法3、巡回指导法4、分组练习法

八、说学法:

1、想象2、观察法3、自我评价法4、模仿练习法5、观察比较法

九、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共包括三个内容。(1)通过游戏的绕着场地跑听教师哨声后转身跑和跑到呼啦圈内的练习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在学生正沉浸在绕场地跑的兴奋状态下,学生听教师的哨声快速、安静、整齐地站成四列横队。达到在张驰有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这样收放自如的练习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控、自律的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3)在欢快的乐曲伴奏下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自编韵律操。在达到使身体各关节得以充分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体操意识和塑造学生的身体形态。

2、基本部分共包括两方面内容。(1)引导性练习。柔韧性练习。(2)学生尝试越过器械。本节课共利用两个跳箱、两个“山羊”。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和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练习器械,每组保护与帮助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对本组组员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她提高动作的质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的情况进行组别的选择。

3、放松部分:1、想象放松法(想象在大海边散步)2、学生两人一组完成“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用笑声放松学生的身心。3、伴随音乐做放松的练习,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呼吸的配合,使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十、场地、器材:

跳箱、“山羊”各2个,垫子4块,跳绳若干。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学设计

我的整节课进行了阶梯性问题设置,先通过情感诵读法让学生整体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其次通过自研自探整体解读整个画面及特点,再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设计富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规律。

三、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质疑设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5)追问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讨论法点拨法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这节课主要采用新课改所倡导的“五步三查式”进行教学,独学是学生自主预习思考的过程;对学是学生间检查预习效果的过程;群学是学生之间讨论课文重难点的过程;展示是全课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们消化理解本诗的最重要的环节;质疑、点评时学生之间答疑解惑、补充疏漏、思维碰撞的环节,也是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一个环节;整理学案是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环节。

因此,这节课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推动者。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音乐说课稿集锦七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3.实用的说课稿七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5.【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6.【必备】小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7.实用的化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