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12  字数:67300字  手机阅读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能干的双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艺术课中的第五课,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本单元通过游戏、画画、舞蹈以及手语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此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的双手手,知道双手的用处,对自己的双手感兴趣并萌发保护双手的意识;本活动灵活性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双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

2、激发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3、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歌表演《小孔雀告诉你》中傣族舞蹈的学习和编排。活动的难点为:培养劳动观念和爱劳动的意识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活动准备: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和展示自己的特征,根据幼儿己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了卡片材料,小手图片。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二、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比赛游戏,如:组织学生找朋友、我来做,你来猜等游戏,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习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事情。

2.创设情境法:通过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运用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习兴趣。通过介绍傣族人民,巧妙地把音乐与双手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孩子与音乐的距离。

3.激趣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作用时,采用了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手有什么作用,我的小手本领大,通过游戏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三、说学法

游戏法贯穿于活动始终,有趣的我来做你来猜游戏,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讨论法、谈话法引领学生认识手的作用;经验感知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游戏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通过编排舞蹈动作和手语,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了说、做、画、跳等形式,我采用猜字谜引入----师生互动----探索感知----创设情境 感性引入----谈话小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自然达成教育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以游戏,谜语引入活动,诱发孩子的活动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以游戏引入活动,能有效的吸引孩子,引发孩子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孩子对小手的兴趣,就为下一个环节手的作用做好了铺垫。教育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此游戏活动能够面向全体,能力差的、胆子小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2)、配音乐做画----画小手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小手,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体会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游戏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画小手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开心和快乐中巩固了学习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3)、创设情境 感性引入(学习《小孔雀告诉你》舞蹈)

老师拿出一个礼品盒说:“今天是小孔雀的生日,小孔雀的好朋友帮它举行了一个音乐会,邀请了许多朋友参加,还请了老师,所以老师特意买了一个礼物要送给它,老师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好吗?”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习兴趣】

1、介绍小孔雀的家(打开课件——景色)

师:看!小孔雀的家就在这里,这里是我国云南省边陲的西双版纳。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引发联想、想象。】

2、感知傣族音乐特色(打开课件——音乐片段)

师:听!山寨传来了动听的音乐,音乐会开始了。

提问:①听到音乐你有什么感觉?②猜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师:这里居住着傣族人民。他们热情、善良、能歌善舞,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会表演的双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傣族人民,巧妙地把音乐与双手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孩子与音乐的距离。】

3、自悟学法 积极体验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说也想在音乐会上表演节目,老师提议我们大家一起学一首小孔雀的舞蹈,集体在音乐会上表演怎么样?

①教师示范舞蹈动作

第二遍教师边舞边唱,学生击掌配合。

②学生结组编舞(发艺术之手荣誉称号)

4、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经验。并学会用双手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本环节由老师创设情境,有学生展开活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舞蹈情境,使孩子在舞蹈中自己发现手能做许多事情,通过手语表演的情境,使学生情感态度得到升华,并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五、结束活动

最后在智慧树上印下自己的小手印,留作永久的纪念,放入自己的成长袋。在轻松愉快的舞蹈氛围中,结束本课教学。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教学评价要点”和“主题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

2、积极主动做家,在体会做家务劳动辛苦的同时,能珍惜并学会感激家人的劳动。

3、认识劳动工具并了解劳动工具的用处,学会使用劳动工具。

(二)行为与习惯

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些简单的做家务劳动的方法、知识与技能,并能在家人的帮助下,总结、提炼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主题设计思路”和“图意说明)

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这是本课的重点。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感受,一个是关心。“感受”是“关心”的基石。即只有对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有了真切的体验,才有可能水到渠成也懂得关心父母,会积极主动做家务。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本课由“感受父母一天的家务劳动”、“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做家务的方法”、“对家人的关爱” 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相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

说教学难点:

养成积极主动做家务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讲,养成一项习惯和品质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我来学做家务活》一课体现的是“家庭”这一环节的劳动主题。主题教学目标是:感受家人做家务劳动的辛苦,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这一主题由“感受父母一天的家务劳动”、“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做家务的方法”、“对家人的关爱”四个环节图景组合而成。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等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结合教师用书“活动设计参考”以及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

现在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促成了部分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家庭责任感,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爸爸妈妈真辛苦、我们来学做家务、家务活大比拼、妈妈,让我来做吧!”等环节,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学生通过引导、议论、比赛、游戏,体验感受父母的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劳动想法,学会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做家务。

针对这三个教学目的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1、搜集家长做家务活的照片和图片。

2、准备劳动工具的图片及其说明。

3、准备抹布、少许洗衣粉和两个水桶。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爸爸妈妈真辛苦”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

1、角色互换,体验家务。

我在上这节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当一天的家长,做一天的家务活。”让学生体验做家务活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说一说。

与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上班与回家的时间,在家的时候父母经常做什么。

【学生的回忆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因为有过角色互换的过程,学生在回忆父母在家做家务的过程中,对父母的辛苦更有体会。】

3、补一补

课件出示一些家长在家做家务活的图片,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想一想,爸爸妈妈在家还做了哪些家务活,补充成一本完整的相册。

【父母做家务的场面一一浮现,学生更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4、说一说,想一想,填一填。

描绘辛苦一天的父母。(要求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描述)

然后,想一想,爸爸妈妈辛苦一天,最希望什么?你又会帮他们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妈妈买菜回来,我 。

爸爸拖地,我 。

妈妈叠衣服,我 。

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 。

总结板书:积极主动做家务

【这一环节是对细节的强化,让学生在体验和描述父母的辛苦之后思考怎么做,从对劳动的体验自然过渡到主动为家长做家务活。】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我们来学做家务”来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

1、想一想,说一说。

课件出示家务活的名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的家务活,要用什么工具,怎样做?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感知家务活都有哪些?该怎么做?通过全班交流让不会做家务的学生也对家务活的做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考一考

四人小组合作,让会做家务活的学生出题,让其他学生说说怎么做,会做的孩子做补充指导,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3:跟我学做家务活

会做家务活的孩子做示范抹桌子和扫地。

【通过活动,达到学生指导学生做家务的目的。】

(三)我们拟通过家务活大赛,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去,力图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比一比

比赛的内容是扫地比赛和抹桌子比赛,全班分八个组,四个组做扫地比赛,四个组做抹桌子比赛。

2、评一评

最后,邀请其他任课老师作裁判。评一评,哪些小组做的最好?

【孩子在比赛的气氛中感受到做家务活的快乐,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帮父母做家务。老师们的参与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老师的肯定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四)我们拟通过“活动四“妈妈,我来做” 把做家务活的快乐延续到课后,同时通过活动促进亲子关系。

说课稿 篇4

A、说本人的设计思路:

1、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也是饭桌上经常出现的食物。萝卜在菜场里随处可见,不仅取材方便,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品种:有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虽然萝卜是幼儿所熟悉的食物,但他们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还不太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外形特征、内在特征等的理解。我认为,选择这一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实用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本次教学活动是在幼儿在生活中对"萝卜"有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记一记等形式来对萝卜里面的颜色进行探索,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以记录表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探知"萝卜"里面的颜色,在自主探索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技能的发展,会运用各种感官尝试经验、探究事物,并会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确定此目的的理论依据是《纲要》中提出的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

4、在本次活动中本人准备采用的教育策略为: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活动延伸:品尝萝卜的味道。

B、说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萝卜"的初步认识在幼儿前期的生活中就已完成,可以说幼儿有了这方面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记录幼儿的猜想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揭示猜想与实际的不同,帮助幼儿梳理认知与经验,培养幼儿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故把此内容定于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

C、说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的品种。

2、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D、说教学活动的准备:

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若干个;筐子若干;大黑板,小钉子;萝卜记录表;幼儿记录表人手一张;彩色标记、浆糊、抹布每组一份;(物质条件准备)

对萝卜有初步的了解、认识;(知识方面的准备)

E、说本次教学活动的过程:

总的活动过程是:

第一部分: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

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

第三部分: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部分:活动延伸:品尝萝卜的味道。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四大环节。)

第一部分:萌发探索萝卜的兴趣。

以"拔萝卜"的形式引出课题,萌发幼儿探索萝卜的兴趣。

(考虑到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差,在这第一环节中,利用以师生共同来"拔萝卜"的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更有兴趣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来。过程比较简单却充满童趣,时间准备3分钟左右)

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

1、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老师的萝卜,简单说说萝卜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讨萝卜的特征,知道萝卜有很多品种。

3、组织幼儿对萝卜里面的颜色进行大胆地猜测。

(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先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老师手里的萝卜,以问题"老师的萝卜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来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然后通过让幼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萝卜"来激发幼儿对萝卜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的兴趣,"和边上的小朋友一起说说看,你拿到是什么萝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这里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通过与边上幼儿的讨论,知道了萝卜是有很多品种的,启下部分由问题"刚刚我们说的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指的都是萝卜外面的颜色,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猜猜看了,你觉得这3个萝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的?"而展开,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地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过程循序渐进,时间准备在5分钟左右)

第三部分: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1、"小朋友都猜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猜的记录下吧。看,这是什么?"以承上启下的问题引出记录表。

2、详细介绍记录表的内容及记录的方式。

3、请一名幼儿来记录他(她)的猜测后,幼儿自己动手记录所猜,教师指导。

4、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猜想。

5、"看来呀,小朋友猜的都是不一样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3个萝卜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呀?"引出记录表的第二部分,介绍"眼睛"的含义及记录方法,从而记录自己所见。

6、幼儿记录,教师指导,请记录好的幼儿把记录表交给前面的老师,老师把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7、请记录不同的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8、教师总结。

(这第三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张记录表上除了有我们认识的三个萝卜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眼睛是什么意思?问号呢?应该把猜测的记录在眼睛的这一行还是问号的这一行?"(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大胆猜想——记录所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做到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在整个环节中本人始终准备把自己摆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位子,做到孩子在前、我在后,我推着孩子前进,而且也体现了孩子在做中学的《纲要》新理念。这个环节是重要环节,我准备在15分钟左右完成。)

第四部分:活动延伸品尝萝卜的味道。

1、教师总结。

2、请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去品尝萝卜。

(结束部分请幼儿去品尝萝卜,让幼儿体验活动的趣味性,为今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过程简单,活动时间大概2分钟左右)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代作家王禹偁所写的一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它承接前两册的古文教学,拓宽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有利于积累更为丰富的文言知识;它骈散结合、质朴平易的文风是对本单元其他文章的补充;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对语言形式美的创造能力;加强朗读,积极评价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古文的部分能力,我所执教的班级有不少学生喜欢民族传统文化,但因大多来自畲乡,深受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语言美的认识不足,探究能力明显欠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这样,根据本节课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单元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文安排一课时的教学,并从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素”、“胜”、“然”“宜”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古文中借景传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背景,知人论世;以情切入,对比想象;多样诵读,品析景语,提升探讨,在自主与合作赏析中理解竹楼景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化体验,评价作者遭遇坎坷,身处逆境,却保持恬淡从容、矢志不渝的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难点

本文无一句抒情,但全文句句有情,传神景语表情怀,而且个别字词更是意蕴深远,因此我确立了:

2.1重点:细腻体会文章以形写神,借景传情所展示出的闲居之乐,寓居竹楼的视听之美。

2.2难点:理解“宜”字,评价小竹楼景致,深入探讨景致背后的心境品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

3.1 教法

著名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即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个过程意味着知识需经由自我体验得以建构,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我重视反复诵读、品析的教学方法。

3.2 学法

新课标指出:“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意味着理解文学作品不能没有朗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建议学生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3.3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为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我将配乐朗读、提供图景、诗文对比,而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在评价中提高素养的建构式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五个环节,安排如下:

引读事语

对比文体

品读景语

解读文士

配乐朗读激欲望

角色想象探情怀

评论撰联冷思考

发现曲折动恻隐

总结情语

积累挑战化能力

4.1 引读事语,发现曲折动恻隐

导入:每一座称得上建筑的房子,总是物化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总是物化了一个时期的思想和文化。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奥运精神的独特展现,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是奢侈象征,是皇权文化,今天我们登上一座小竹楼,看看住着是怎样的人,又展示着怎样的思想文化。(用多媒体展示鸟巢、水立方、阿房宫、小竹楼等图片)

引导之后认识作者:王禹偁对我们而言是一位陌生的作家,请自由朗读课文之后介绍作者以补充他的人生经历。

(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图片,强烈的画面对比有利于牵动学生的情感,引起阅读兴趣,加之以自由朗读、简要理解第四段的事件达到初步了解作者的目的,提高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

4.2 对比文体,配乐朗读激欲望

问题:学过序、赋,在预习的基础上请说说“记”与它们的不同,并请听老师读课文之后概括本文所记内容。

序:多样,也有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的“序跋”之序 赋:讲究铺陈,重视词藻 记:多写景记事

(设计意图: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教师的配乐朗读以文体对比引入内容的理解,既能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4.3 品读景语,角色想象探情怀

新课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因此,作为教学重难点所在,我注重品读二、三两段,注重体验,结合朗读,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安排三个小环节进行:

(一)抓文眼 话想象

(二)品绝句 探心境

(三)思矛盾 悟品性

(一)抓文眼 话想象

问题一:文中提到齐云等四大名楼,你认为作者对四楼与小竹楼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吗?作者因小竹楼“胜概”而喜欢它,你们在反复朗读这开头三段之后,你们也如此认为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预设:

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

及时根据学生对第一段语句的理解,我引入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也可以引入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来认识竹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以理解以竹修建,虽是普通,但暗示高洁。

(设计意图:本文文言语句不难理解,教学便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为切入口,抓住文眼,引发思考,同时将文言字词理解融入具体语境中。)

问题二:我们因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而做出多种回答,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设身处地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登上竹楼那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你可以是山野村夫、登楼骚客,也可以是楼中主人,经过你们的合作讨论,请选择一种身份上竹楼赏景,要求是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心态,模拟一个情境大胆组合文中内容以进行想象。

预设:

我示范想象个别语句,并出示一些优美的乡村图片。

例如:宜下棋 烟云竹树

我是王禹偁的好友,傍晚时分,我与王禹偁边品茶边下棋,厮杀过后,直身远望,远山苍莽,烟绕雾迷,近水微漾,掠影生光;江山之外,炊烟袅袅升起,缠绕着是我的情感。不见鸟儿,却是鸟语盈耳;回望小小竹楼,感慨不已,它带给了我多少对自然贪婪的享受啊!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经过合作讨论与自主体会,在反复朗读中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开始形成对话起点;再设置不同的角色进行想象,不仅有利于理解语句,积累文言字词,更是在多重的体验对比中深化情感的共鸣,这样人文知识易于在动态中生成。)

问题三:不同身份的想象带来异彩纷呈的体验,村野山夫应该无法感受到楼中主人、登楼骚客在楼中的生活情趣,一经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小竹楼所带来的美与快乐,有什么美?有什么乐呢?请小结。

〔结论〕:视听之美 闲居之乐

以竹修建 暗示高洁

环境荒芜 幽美清远

寒伧至极 淡雅有韵

读书 鼓琴 下棋 投壶 观景

(设计意图:适当的小结有助于整理想象所带来的认识,体验所带来的深思。)

(二)品绝句 察情意

问题:在想象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还需要体会词语方深入作者的内心,你在想象中会发现作者的写景表达用了很多极其精妙的词语,你能仔细品味一番吗?(品析之后还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朗读这两段。)

预设:

1.学生品析到“吞”、“挹”、“送”、“迎”等动词,我可以引入对比,例如:“吞”与望、“迎”与看等的对比。

突破难点:

2.学生品析到“宜”字。

为体会这六个“宜”字,我如此引导:在竹楼中可以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天籁之音和楼内人物活动之声,依据这些声音,这六个“宜”用得合适吗?并且,我将根据情况从这几个方面加以点拨:

1) 将前两个与后四个进行比较。

2) 联系宋代顾逢的诗句“宜凉宜月犹宜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加以理解。

3)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探求他如此表达的心态、胸怀。

3.品析到写景句的表达特点,我要求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以感受语言的亦骈亦散,音节和谐又具变化的风致。

(设计意图:散文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藏还露,便觉此中无限。”学生品味这空灵含蓄的意象和精妙的词语,将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更有利于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思矛盾 悟品性

问题:在此楼赏景,可以享受到这视听之美、闲居之乐,当然是“庶斯楼之不朽也”,但文中第四段却又说:“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是否矛盾?如此表达有何目的?

〔结论〕:一方面是“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另一方面又是幸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内心异常复杂。他四年之内 “升——降——升——降” ,“八年三黜”, 四处奔居无定所,如此仕途,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因此“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是对遭遇坎坷的嗟叹,对世事无凭的哀伤,但他不怕楼朽也是豁达心胸的表现。虽然未知的仕途前景令作者不能把握,但能把持的是自己的品格。如今盼遇上“同志”,遇上知己,楼就可不朽了,实际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理解他的“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的品格。因此,本文竹是他人格理想的象征,楼是他心灵的宅宇,作者如竹楼般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做到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作为谏官,王禹偁秉持坚硬的人格并将它转化成了一种伟岸的官格。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鉴赏文学作品关键在于“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者矛盾心态的深思是明确作者心境品性的重要一环,以此把握全文,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4解读文士,评论撰联冷思考

问题:站在竹楼里,面对黄州这块荒凉之地,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其他文人骚客跟王禹偁一样吗?例如苏轼他被贬黄州,甚至远至海南,柳宗元、韩愈等皆遭贬谪,不论是黄州还是海南,他们都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阶段,这对你们有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阅读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写一副对联以表达对作者或对被贬文人的感悟。(印发《东坡突围》一文)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对比不同文人的人生经历思考如何面对挫折,面对遭遇,并借助对联的形式表达,可以培养文言语感。)

4.5 总结情语,积累挑战化能力

〔总结〕:本文形式清新自然,流畅跌宕;语辞雅丽,不事雕琢,亦骈亦散,如出天然;以实入虚,借景传情表达了古代文人对仕途遭遇的生活态度,即身处逆境,仕途坎坷,却秉持恬淡从容、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狷介的高贵品格。

〔作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对自己的要求选做两题。

1.整理文中“素”、“胜”、“然”等文言词语的多种意义及用法。

2.学习文中第二、三两段,进行排比式段落的写作。

3:结合某个事物,模仿小竹楼用文言文写一篇能抒写自己情感的文章,字数不限,表达完整为好。

(设计意图:本文作业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提高性和发展性,它弥补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在挑战中深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视听之美 闲居之乐 读书 鼓琴 下棋 投壶 观景

以竹修建 暗示高洁 (多 比 省) 豁达心胸 高洁狷介

胜概 环境荒芜 幽静清远(吞 挹 宜)

寒伧至极 淡雅有韵 (送 迎) 恬淡从容 昂然不屈

托 物 言 志 骈 散 结 合

六.评价与反思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综合性,根据具体情况又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在能力迁移中体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还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及时推行赏识教育,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元化。

但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反思促我成长,而面对颇受争议的文言教学,我总是在尝试中不断发现文言教学的乐趣,例如本文教学重视情境品读,极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深入质疑探究思考,从体验到品析,从作者个体到贬谪文学,层层推进,以求在动态的活动中生成知识,建构局部的人文知识体系。这种多层次的对话体验与不同形式的朗读相结合便是我建构式教学理念的粗糙体现,但愿自己没有因此而淡去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还有很多不足,请指教。

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将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与同仁们一起前行。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今天讲授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型玻璃》。下面我就说说教材,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及教学过程。

一、 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它篇幅不长、语言浅显、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条理清晰自然。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有两个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语文《课标》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单元引文”说:“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因此,我将“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学习课文中用举例、打比方、列举数字等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科学相整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读、听、说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我先让学生回顾复习课文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其它新型玻璃的用途,感受科技产品的神奇。接着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自读自悟,分组合作探究,作者在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让学生明白用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可以把事物介绍的更准确,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再以小组为单位召开“展销会”,推销新型玻璃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倾口语表达能力,再次感受新型玻璃的奇特。)然后通过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说明方法的领悟情况。通过课件展示另外几种新型玻璃,了解他们的用途,让学生感受人们的智慧,科学的神奇。 最后,布置展拓展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本文的说明方法介绍新产品或一种东西。)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目题是《不留余地的狼》。《不留余地的狼》是长春版六年级下册第八板块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同的思考”,共收录了两篇课文,第一篇课文《蛇肚子里的象》,已经让学生明白了,儿童和成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中,作者陈仓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一只狼四天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故事虽短小,但是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能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也衍生出各界人士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问题的思考。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同时也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课文的前半部分是伊索寓言的格式,后半部分是新闻评论格式,从拟人到写人,意在引导人们做事要留有余地,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二、说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这也是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对《不留余地的狼》的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即看图形展开不同的联想。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特别地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理解各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对故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所以教学中我特别虽注重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创新的理解,以至于突破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各界人士说的话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采用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认识“谬、衡”2个生字,会写“窟窿、衡”3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功败垂成”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内容,抓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并能用相关的成语进行概括,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理解,体会不同人士对于同一故事的不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绝人者必自绝,做事要学会留有余地。也要让学生懂得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表格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写批注,进行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说学习方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走进文本,解析狼的不留余地

《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共有十二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1——5自然段写的是狼在围追堵截其他动物时,也自绝后路,落入虎口。6——12自然段是写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这件事情的评说。

在学习第一部分的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下列表格,

完成后的表格如:

这个小故事很简单,在默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的同时,学生对故事内容也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填成语的地方,可以提取文中的现成的关键词,没有现成的词可以转换四字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狼发现山洞可以捕获猎物,心非常高兴,”就可以概略成“喜出望外”,“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就可以换成“守株待兔”等。

通过完成表格,感受狼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会理解什么叫做事不留余地,同时也理解了“不留余地”这个成语的意思。借助这个一目了然的表格学生还可以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到这只狼自以为堵住洞里所有的窟窿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但实际上也堵住了自己的活路。引导学生领会,做事要留有余地,绝人者必先自绝。

2、深入思考,领会各界人士的不同说法.

对于这个故事,各界人士的说法不一。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也文章的重点部分。对于“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课上的交流来了解.

各届人士对这个案例的评说,都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职业角度来评说的。做为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应该能理解他们的评说是符合职业特点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过细地去讲解,有不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教学的重点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角色、地位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会不同。引导学生谈出他对这件事情的评说。

在谈论观点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处世时,学会留有余地,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许会有所收获。

3、拓展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由于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在课后的拓展运用中,不同人眼中的盘子是不一样的,文中给出的三个角色分别是厨师、服务员、洗碗工,我引导学生注意与人物的职业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盘子为本职工作“说话”。

厨师说:盘子是跳动的心,装满我们对顾客的爱。

服务员说:盘子是连着你我信任的线。

洗碗工说:用水擦洗所有的污渍,才能使其明亮洁净。

(三).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看屏幕.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8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是在学习了立体几何的基本理论(必修2)和空间向量知识(必修4)的基础上提出的,本章的前三节已经将平面向量中的相关知识推广到了空间,为本节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节主要是利用向量工具研究空间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方向,是向量工具应用的重要方面,更是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课题,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

掌握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已有的立体几何知识,运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垂直与平行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索的曲折过程,感受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的挫折感和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能用向量方法判断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会求平面的法向量.

教学难点:结合已有的立体几何知识,运用向量方法,用向量语言证明垂直与平行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具备有关知识储备,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利用向量工具解决空间中垂直与平行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启发引导、数形结合、案例分析、构建模型.

2.学法: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展示

本节课主要分五个环节来完成:复习引入、自主探究、知识运用、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

给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直线的方向向量?什么是平面的法向量?如何利用向量知识判断直线与平面间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设计意图:1.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2.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观察图形,并用向量语言表述以下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1.本节课本给出的三个例题都是证明题,起点相对较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先给出两个例题(非证明题)作为铺垫.2.引导学生用向量方法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向量判断垂直与平行的方法,突破重点.

3.由例1体会到判断线面位置关系时,平面法向量的重要性.如何求平面的法向量?引出例2.

总结:求平面法向量的基本步骤.

设计意图:1.掌握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至此突破重点.2.本题用到的理论依据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个定理用向量方法如何证明?引出例3.

例3.(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理论上学会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垂直与平行的重要性,至此突破难点.

【方法归纳】: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进行向量运算)

(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回到图形问题)

设计意图:由例3归纳解题步骤,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练习:完成课本41页练习:1.2.3.

(以上三道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依次是:线线位置关系,线面位置关系,面面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检验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对所学方法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讨论归纳)

(1)用向量表示线线、线面、面面垂直与平行的关系;

(2)求法向量的步骤;

(3)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步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布置作业(反馈提升)

1.课本42页第2、3题;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课本41页的思考交流

(第2、3题考察的知识点依次是:线线位置关系,面面位置关系;思考交流是对“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效果,同时也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在做作业的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1)以属性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节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本节课的例题,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3)题目梯度设置合理,有效学生突破重难点;

(4)在知识的巩固练习部分还有待加强,更好的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能力。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篇文章来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五册,本册书有两个训练重点,其中一条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本组课文有寓言也有童话,用具体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体会课文的寓意,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和做人处世的教育。本文借助狼和山羊的对话来寓示:像狼一样的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不被假象所蒙骗。本文借助动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一种语气,情感。另外,文章对话并不是很难,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读懂,但是在理解语言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去指导,我相信在指导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运用以前的知识积累,采取“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

2.教材的内容

这是课文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用尽欺骗和威胁的手段,企图让老山羊救它。但是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中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受骗。

这篇课文我们认为有这两种目的,一、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意识;二、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对话,初步体会说话语气,表达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内是了解狼和羊的几次对话,从对话中看出狼是如何花言巧语进行欺骗的,老山羊又是怎么样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识破狼的真面目的。

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注重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去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去着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学习要点)。并且还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思维的广度,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了解狼和羊的本性,了解狼和羊的五次对话的语气、语调。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采取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领悟课文的寓意:明白像狼一样的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不被假象所蒙骗。

重难点:

通过阅读狼和羊的五次对话,体会狼和羊语气语调,从而得出狼的狡猾、阴狠和羊的善良、机警与聪明。在明白内容的基础上去理解深刻的寓意。

教法与学法:

1.化静为动、走向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精神。在本课学习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在让他们小组合作(四人一小组)体会其中一两句话(狼和羊的对话),然后在全班交流学习五次对话,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同时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

2.自主阅读、边读边想。读通课文

在教学中我采取你喜欢读哪一句你就读哪一句的方法,让他们去深刻的理解自己想要理解的话,这样就可以引诱学生学习以下几句话,而不需要老师生拉硬拽了。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还能从实际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3.巧用练习、巧设问题,理解课文

比如说在课的开始就说“狼在什么情况下向老山羊说话的?”引出“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在这里强调狼的困境。在联系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比较“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句子的不同。这样可以取得理解课文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的一石二鸟、一举两得的作用。

4.抽丝拨茧、挖掘深层,直捣中心

这课主要围绕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来写的,在教的同时我也围绕这五句话来理解文章,然后从狼与老山羊的五次对话来抽出其中的一根“丝”即狼的狡猾与凶残,羊的机警、聪明不被假象所骗。在围绕这根“丝”来编织课文。

5.文以载道,追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我不仅仅理解文章的意思,还力求让学生在记忆或媒体中找到与之类似的事情,达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把握课文,说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根据语文的应用,我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导入形式,即在多媒体新闻发布形式导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借助字典,整体把握课文(初读课文)

新闻发布后我趁热打铁,把学生的阅读本文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去看这篇课文,这样可以给他们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感受。然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概述狼和羊的个性特点,为学好本课打下基础。

3.质疑思考、个性学习,理解语句(二读课文)

再由整体把握的结论来渗透课文,提出是怎么样看出来的。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中的任意一句对话,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肯定有很多中看法,同时也能让讲出该句对话的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该句。还能在其他人的叙述中激发渴求欲望。

4.讲求合作、讨论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再读课文)

在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中,总结得出板书。这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四人)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汇报成果与不懂的问题,再让其他学生讨论解决,争取有效的课堂学习时间,,在这里不求知识的完整,让他们去探索的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体会。

5.适当迁移、拓展学习,学以致用

学习本课结束,我根据板书来总结说明,体会狼骗的越觉得好,它在陷阱里就陷的越深。老山羊就站的越高。这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你见过像“会摇尾巴的狼”的人么?学生纷纷欲说,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而且还能端正学生的为人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板书设计:

再会摇,也还是凶恶的狼

骗不了我

不像狗

羊 你是谁 机警、聪明

狼 好朋友 阴狠、狡猾

我是狗

我是狼狗

我会摇尾巴

6.呼应拓展,开放学习,找学语文的信心

最后我让布置两个作业:第一、请学生给这个故事续个尾;第二、让学生把这则寓言故事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中强调“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我把这一点放到课外,根据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相信学生都会去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去学习。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汇编十篇

2.说课稿汇编十篇

3.说课稿汇编十篇

4.【推荐】物理说课稿十篇

5.【推荐】说课稿锦集十篇

6.【推荐】说课稿集锦十篇

7.【推荐】说课稿合集十篇

8.【推荐】说课稿十篇

9.【推荐】说课稿汇总十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