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背景

时间:2024-04-27  字数:6900字  手机阅读

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背景

导语: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泊船瓜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复相位,他与儿子先乘船至镇江,后乘马赴京。王安石舟至镇江(即京口),时值仲春,他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很合乎情理的。王安石想到第一次为相的任上,不仅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对新法竭力攻击,而且神宗对新法也犹疑反复,因而他复相赴任时对仕途业不十分乐观,不免流露出对恬淡超脱生活的留恋和向往,“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家乡指的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抚州),非常明确。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之“乡”指的并非王安石的出生地江西临川,而是已被王安石当作第二故乡的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他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治平四年(1067)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熙宁三年(1070)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变法触犯了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背景】相关文章:

1.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版本及创作背景

2.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3.王安石泊船瓜洲背景

4.泊船瓜洲王安石背景

5.《泊船瓜洲》王安石背景

6.王安石泊船瓜洲

7.王安石 泊船瓜洲

8.泊船瓜洲王安石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