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关怀

时间:2024-04-27  字数:10300字  手机阅读

毕淑敏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关怀

导语:在毕淑敏散文中,真实是最鲜明的色彩,她追求恢复本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死亡和孤单的体验,让她更加致力于探索生命的本质。通过她的亲身经历,更加深入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性的关怀。

生与死,是两个对立又统一的环节。人们追求生,惧怕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的背后躲藏着什么,不知道死亡会带领我们走向哪里。然而,人们一面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一面却又不知道珍惜生命的可贵,无度地挥霍美好的人生。与死神数次擦肩而过的毕淑敏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死亡不应该被惧怕,被拒绝,生命不应该是这样浅薄又平淡,生命应该被深深地热爱。因此在她的散文中,我们便时时都能看到她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与研究。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人性和责任也逐渐成为愈加重要的内容,人们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关注的目光也愈加热切。毕淑敏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生命的无限关怀走向了文坛。有着丰富阅历的她从十六岁起就踏上了从军的道路,在漫长的军旅生活中,她所经历的、目睹的死亡数不胜数。而在之后的医生职业中更是使她下定决心要探寻那藏在死亡背后的生命的伟大价值和意义。她对生命的关怀和所背负的强烈责任感在她的散文中明确直接地体现出来,使她能够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然后又如她自己所说,“人生莫测,由此便滋生出过度的责任心,不但为自己负责,还要为他人负责。”她又将这份对生命的关爱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试图通过她笔下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文章,温暖更多人的生命。

毕淑敏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使她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着更明确的认识,所以她在散文中用真挚的感情抒发着对女性的关怀和尊重。她也深刻地揭露了女性在追求人格自由的道路上所受到的重重阻碍和困惑。毕淑敏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她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她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生命,思索人生。她的作品总是有力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一、生命意识的萌生

生命,是仅有一次的珍贵;是短暂数十年的美好;是精心度过的幸福。在浩瀚的宇宙笼罩之下,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孤单。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对生命进行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一)对死亡的恐惧和面对死的态度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是让人犹豫痛心的最为忌讳的词。很多人都不愿说起,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虽然生与死是相对存在的,但人们对“生”所表现出的向往以及对“死”所表现出的绝望更加鲜明地显现出人们对“死”的厌恶和恐惧。“死亡”这个充满寒意的让人恐惧的词一直是用“没了”、“去世”来代替。人们就是通过这样的隐讳来寻求一种自我的安慰。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克制的恐惧,但这却也是每个人无可奈何的归宿和结束。对于死亡,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丑恶,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悲痛和缅怀,以及给那些目睹了死亡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然而,我们也同样要认清,无论死亡多么的可恶,多么的让人恐惧,它都是存在的,都是无法回避的。

很多有着高超写作水平的作家在面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时,也失去了往日里的妙笔生花,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够用语言的修饰来为死亡镀上明亮的光彩。

毕淑敏也同于普通的人,她也同样渴望生,拒绝死。但她更清楚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无从改变。所以在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时,她不是默默等待死亡将她吞噬,而是勇敢地迎接死亡,努力地感受生命,用自信和尊严来面对所谓的“死亡”。毕淑敏面对死亡的态度正如《西藏,面冰十年》中所说:“和山相比,我们那样渺小,可是人也是很伟大的,以我们渺小的身躯,由于努力和团结,我们终于也有一瞬间,站得比山更高,群山匍匐在我们脚下。”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自己对死亡的无畏无惧,也就是这样,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我第一次觉得死亡不是一个恐怖的黑暗的恶魔,它只是一个必须要去的生命结束的地点罢了。是毕淑敏这种淡然、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力量和希望。

(二)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

恩格斯说过:“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

在毕淑敏的散文中,生命是贯穿于所有文章的线索。生命在她的散文中是那样的有力,那样的强大。同时在她的散文中也不时夹杂着死亡的概念,让读者在她的散文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死亡的意识。毕淑敏在藏北高原的日子足以让她接近死亡,“在那里,死亡就像一把利刃,挂在半空,时不时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在那样的环境中,对于年轻的她而言,死亡就在面前,围绕着,等待着。而毕淑敏终究没有被死亡夺去生命,她就是在死亡的面前,更加用力地紧抱着属于她的生命。不得不说,这种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人,对生命的意义会有着更加透彻、完整的理解。

回顾毕淑敏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的那些在生死边缘的经历的确不少,因为她的亲身体验,使她有着更深的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使她更加明确生命所带给她的一切宝贵的事物,使她日后再面对死亡时能够有一个淡然、乐观的心态。

(三)探索对生命的关爱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毕淑敏对死亡的理解和探索是无止境的,从最初对死亡意识的顿悟从而萌生了继续追寻的想法。在深入感受过、体验过死亡的意义和内涵后又开始追寻生命的存在和对生命的关爱。

在《写下你的墓志铭》中,毕淑敏冷静地和年轻的大学生们谈论死亡,她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直到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她告诉生气蓬勃的大学生们,试着写下你的墓志铭,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定义,一个有终点有目的的远方。我们历经沿途美丽曲折的风景,最终会到达那里,从容而稳健。不必惧怕死亡,也无需去逃避死亡,她告诉我们,认真地策划自己的一生,要把生命的路程定得更长远一些,活得更从容,面对必然会到来的死亡的限制,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一生渲染得瑰丽多彩。《写下你的墓志铭》记录的是毕淑敏在一所大学所做的一场成功的演讲,透过文章的描述,我似乎能感受到当时在场的大学生们在听到这样一个略显晦涩沉重的话题时内心的那一分颤动和几千人在深深思考时的寂静,感受到一颗颗年轻的心在一位智者的带领下,去探寻死亡和生命的关联,亦能感受到这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在经过启发后豁然开朗的明净和淡然,我甚至也默默地为自己写下了一句墓志铭,“我经历了我想要的人生!”带着这份对自己一生的定义,我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去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去跋涉人生路途的曲折迂回,去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怕失败,只求不留遗憾。 毕淑敏的作品中不断地表现出她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她是一个有着艰难经历的人,所以更使她明白生活所带给她的意义,所以她更加努力地去善待每个人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爱它,又如何能够拥有它?毕淑敏爱生命,更爱为生命付出自己的力量和贡献。无论是做医生还是做作家,她都是一步一步用心,用爱,用灵魂去诠释的。她向全世界承诺,向自己的灵魂承诺,向自己的生命承诺,会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关爱生活。

二、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探索

(一)从军之路与感悟生命之路相通

毕淑敏十六岁便加入了军人的行列。在西北的从军历程期间,她经历了太多,目睹了太多牺牲和毁灭。毕淑敏站在她女性的视角上,对西北军营中的生活和所经历过的死亡的现实进行了细腻的刻画、真挚的抒发。如《从西部归来》中,她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痛苦的抒发来凸显出在这样的困苦的环境中,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死亡是多么的逼真和迫切,死神已经来到身边紧紧包围着自己。但是毕淑敏所要强调的不是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孤单,而是在那样一个严酷的环境里,仍然觉得生命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在面对高原缺氧,呼吸困难的时候,她甚至还想象将氧气压缩成片,外面裹上红红绿绿的糖衣,如一颗颗美丽诱人的巧克力豆,含在嘴里,融化完轻微的香甜,源源地飘散出如雨后森林里的微风那样的带着薄荷味的氧气。毕淑敏对生命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生命对于自然来说是珍贵的,但面对自然的无情摧残,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在《信使》中,一个戍边多年的老医生,他对军邮车到达的时间十分熟悉,每次都能够通知新兵们回信到达的准确时间。可是命运就是这样,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当这个老医生回去探望家人时,却再也没有回来,他乘坐的车在下山时翻了。“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间化为青烟。”在高原上死亡是十分平常的事,就是这种平常使生命变得更加的脆弱,更加不堪一击。这种死亡过于突然,过于短促,连和世界告白的时间都没有。我们真的无法预测生命将会于何时突然逝去,死亡将会何时突然降临。生命就是这样,让人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因此,对于我们那得来不易,又极易失去的生命,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它存在的每一天。在《葵花之最》中,讲述的就是南方的小朋友寄来了一代葵花籽,他想要让解放军叔叔将它种在边防线上。解放军们为了让葵花籽开出花朵,就天天来为它浇水、施肥。但葵花最终也无法再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接连不断地死去了,只剩下一颗幼小的小苗,解放军们为它堆砌了石围墙遮挡寒风的吹袭,更加珍惜地守望着它,保护着它。然而战士们的虔诚还是输给了毫无征兆突然降临的风雪,小葵花最终也死去了。可是,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创造出了奇迹,它开出了一朵鲜艳的花朵,即使它是那么的脆弱、小巧,但却是战士们心中那最耀眼的光芒,“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它是那么的让人骄傲,让人振奋!也许只有那些战士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美丽和生命的可贵吧。

在毕淑敏的笔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荒凉野蛮的原始风貌以及自然那强大的力量。她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生活背景。而在这强大的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对自然的挑战是最为悲壮又伟大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就是一种希望。这种突破自然环境限定的挑战和精神,是引起读者深思的点睛之处。是毕淑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自然和人类的较量,生与死的比拼。

(二)从医之路与感悟生命之路相通

毕淑敏在从军期间是以医生的角色存在的。她在面对众多伤痕累累的军人时,她在面对过多的死亡时,她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将人类吞噬时……本是花季,却不得不经历这种,感悟这种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她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但也深深得体会到与死亡相抗争的'坚强。

在《自信第一课》中,毕淑敏大胆质疑权威的老军医提出的治疗方案,因为坚持要对由病毒引起的重度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素,导致自己的成绩被扣了分,并且惹怒了为他们上课的老先生,还被教务老师批评,但是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本着对病人生命负责的态度,详细地向老先生分析她坚持使用抗菌素的原因。原来,在高寒地区,病人如果已经出现了病毒重度感染状况,身体极度虚弱,往往会引发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果等到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再使用抗菌素,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毕淑敏这份忠于医者职守和对病人生命的负责的态度最终赢得了老先生和全体学员的尊重。

作为一名医生,毕淑敏有着强大的职业道德以及对生命所背负的责任感。她深知生命的珍贵和有限,所以全身心地投入与每一次的治疗当中。她珍惜每个人的生命,她热爱每个人的生命。她通过简单的语言诉说出了很多的人生哲理。真诚的心和真实的情感,无一不让她的散文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和温暖人心的感悟。

毕淑敏行医生涯20几年,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她兢兢业业,从死亡边缘拉回许多的生命。她热爱他们的生命,当看到他们又重新恢复活力,毕淑敏内心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即使后来她放弃从医而选择成了作家也还是遵循着最初从医时的信念。她就像“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始终保持着清澈的心灵。她用一部部作品疗救着世人的心灵,温暖着世人的心窝。无论做什么,毕淑敏都在努力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拯救心灵。

三、为女性唱起生命的悲歌

(一)关注女性的存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女性意识开始逐渐涌入中国。但在封建保守的古老文化的影响下,现代女性意识并不能够很好地宣传并学习。女性的生命意识、精神追求以及自身价值都需要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带领着前进。同样为女性的毕淑敏对于她是女性这一现实是非常骄傲自豪的,为此,她还创作过一篇散文《我爱我的性别》,在她的大量散文中,都透露出鲜明的女性为主体的色彩。毕淑敏对女性世界的感悟是非常透彻的,她深知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女性在发展自己个性时所受到的阻碍。

毕淑敏的散文描绘了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女性。她描写她们追求做人,追求做女人的权利。她笔下的她们要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要做真实的自己。毕淑敏在关注女性问题上较多取材于爱情。在她的散文中,着重用理智的笔调来进行思考。比如《虾红色情书》中,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又有着叛逆性格的女孩在收到男友为其用鲜血写成的情书后内心所受到的惊吓及震撼。她是恐惧的,因为爱情本不该是这样,至少女孩心中的爱情不该如此,它应该是美好的,温暖的。所以毕淑敏想要说的就是“爱情绝不是单一的狙击,爱是一种温润恒远。” 对于女性的关注,毕淑敏也一直在努力灌输着一种思想,就是“美丽的女人首先是和谐的。”她认为一个女人和谐是最重要的,面容、体态和灵魂都要是和谐的。美丽不仅仅是指脸蛋漂亮,而是一种内心和外表的完美融合。只有内心和外表并存的女性才能够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毕淑敏反对那些为了追求美丽而去整容和整天活在化妆品中间的女性。拥有自信和内涵的女性才是最美丽的女人。

其次,毕淑敏还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当时的中国,大部分男性都把女性当做使用的物品,他们将女性封闭在家中,抹杀掉女性自身的个性和精神。所以便有很多被封锁于家庭中的女性,她们以丈夫为中心,没有自尊,没有自由。她们只是作为工具一样的活着,没有自我和寻求自我的意识。毕淑敏通过散文大声地质问这些颓废的女性:“女人!你究竟为谁而活?”这句质问中隐含着太多的含义,我的理解是:当男人寻求新欢而离开家庭时;当孩子长大展翅高飞离开身边时;当家庭快要崩裂分解时,女人们,你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可见,她的这句质问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它点醒了当时社会中的很多女性,它让很多女性重新开始思索人生,开始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要为自己而活,要寻找到自己最初的个性和精神,要做强大、独立的女性。毕淑敏是那样的用心来解救那些在火海中,深渊中的女性,是她让众多女性开始知道去爱自己多一些,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一味地为家庭而付出却无法得到尊重。

即使现在来看,还是有很多男权主义的压迫和歧视,但毕淑敏为女权主义开出了先河,这种精神和倡导必然是有积极向上的意义的。

(二)母性光辉的显现

毕淑敏在散文中较多体现女性意识的角色便是“母亲”。文学创作的漫长历史中,母爱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在毕淑敏的创作中,母亲的形象也被刻画的光彩照人。她讲述了许多让人感动的母爱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过它的人。毕淑敏仔细的观察,寻找这种充满温暖而又有些许辛酸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她那细腻的笔调和真挚的感情来为我们讲述伟大的母爱故事。让我们从多个方面更加细致地了解了“母亲”这个词的深刻含义,也从多个角度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所付出的伟大的爱。

冰心,大家都不陌生的优秀作家,也是母爱的颂扬者。她对母爱的刻画也是深入人心的,母爱那种无私和伟大在她笔下出神地形象细致。而之后的毕淑敏就是继承了冰心这种对母爱的竭力传唱,也不断地高歌母爱爱的高尚和闪亮。无论在散文还是小说中,她都竭尽全力地去歌唱那母爱的表现。比如《青虫之爱》中,从小就怕青虫的母亲,为了不让女儿也有这种病态的恐惧,她努力地表现出无畏无惧,将虫子放在手中观赏,而以前的她别说把虫子拿起来,就是看到都会吓到晕倒。这位母亲在母爱的驱使下,硬是战胜了恐惧。

母亲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总是能够给人心灵上的慰藉和充满希望的力量。作为女人,在成为母亲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母爱是女人的本性,它总是会在无意间流露出来。母爱这个主题也就成为了毕淑敏散文创作的一贯题材。毕淑敏用细腻的语言刻画着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凄清的绝早,一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母亲在包饺子时的景象便闪现在眼前。这充满深情的饺子当经过600多里地后到达女儿手中时,我们不难理解女儿那海潮般的泪水。

但是,过于强烈的或者不太合适的母爱有时也会成为负担。毕淑敏也努力去探索了母爱的真谛,她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情境出发,对母亲在表达爱时的内心和情感进行剖析和分解,从而从母爱中挖掘出理性的认识,毕淑敏也在呼唤着理想的纯真的母爱。母爱,其实有很多种,从深度来看,有浅层的和深层的之分。浅层的母爱就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让孩子没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母爱”没有注重孩子的独立地位和个体意识,只一味地认为这样凡事不用孩子来操心就是爱,母亲不在乎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对喜好事物的追求,只凭借自己所想,将自己的期待和希望全部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将自己遗憾没有完成的事都强压给孩子,美其名曰不想让孩子后悔。这样浅层的爱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自我,反之就是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抵抗母爱。而深层的母爱便是母亲本能的爱和理性的爱的结合,母亲通过用爱来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给他一个幸福健康的环境,促进心智和身体同步进步。面对孩子犯错时的惩罚,即使内心不舍也还是要教育;面对孩子对生活的选择,即使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但在耐心劝说后仍然尊重他的选择;面对孩子的一步步成长,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帮着他更好地认识世界。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更是刻画了一个熟悉的母亲的形象。在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时那种无能为力,那种不知所措,最终只能用殴打来惩戒的无助的心理。每打一次,那痛就会留在母亲心里。这种母爱是那样深沉,那样让人刻骨铭心。

对于“孝”,毕淑敏也在散文中不断地渗入。《抱着你,我走过安西》中,毕淑敏写到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她将自己的童年在父母家庭中的生活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因为他的父亲在她九岁时被调去新疆驻守,因此她和两个妹妹都要靠母亲独自来拉扯。坚韧勇敢的母亲不在乎生活的艰难,仍乐观向上地生活着。而作为长女的毕淑敏也努力帮助母亲,和母亲相依为命。毕淑敏曾毫不吝啬地夸赞她的母亲有着荣辱不惊的心胸和对苦难生活的不妥协不退后的气概。毕淑敏也曾说过,是母亲让她现在成为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为了让母亲快乐,她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毕淑敏的这种感恩的心也是高尚的,她不忘母亲为她所吃过的苦,她将母亲作为她人生的标杆,她时刻都记得要报答她。

在《孝心无价》中,她用平和耐心的口吻,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孝”对于现在的很多青年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啃老族,留守老人屡见不鲜。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这是人性的体现。父母是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人,是最无私去为我们奉献又不求回报的人,是无论我们贫穷富有都会用爱接纳我们的人,是在人生上陪伴我们最久的人。难道你还可以用冷眼去对待你父母?难道你还可以责备、自己的父母没有给你万贯家产?难道你还可以几年不回家留父母在家孤单守望?如果你忘了“孝”,那就请再次拿起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重新去回温,去感悟你已经丢失或隐藏起的人性。

四、结语

毕淑敏步入文坛后的每一天可以说都在创造奇迹。这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她对生命的探索和对生命的关怀是永不停息的;她对女性内心的挖掘和对女权主义的支持也是坚定有力的。她的作品总是会写到人们的心里,给人们心灵上强烈的震撼。她通过一部部作品来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她通过叙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来警示人们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她通过体验艰难环境中的生存来向生命宣誓她勇敢的心。有人会问,毕淑敏的散文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和热爱。我只想说,你热爱生命吗?毕淑敏就是最美的生命之花。

【毕淑敏散文作品中对生命的关怀】相关文章:

1.毕淑敏作品的精神生命关怀

2.毕淑敏散文作品精选集

3.毕淑敏散文作品的幸福观

4.毕淑敏作品的精神生命关怀分析

5.写景散文作品

6.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7.毕淑敏说重要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8.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介绍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