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8  字数:42400字  手机阅读

关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反思1

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成功之处: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

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关于教学反思2

一、情景设置与信息反馈:

我这一学期主要教授的是二、三年级的学生体育课,从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许多值得推广和总结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困惑与反思。在低年级的教学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克服小学生的上课的惰性是我本学期抓的最好的地方。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都有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数为直接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应如何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快乐。例如:在投掷的教学上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但按照口令一遍一遍得被动的接受,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没有发挥和自主激情。当第一队练习时,后三队的学生就有思想走神,不听指挥,甚至还有打闹的现象,纪律、队行就不能保障。再有教学中的教法单一,没有创新,作法千篇一律就象走形式似的,时间久了从学生的表情、行为就能看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改革教育模式从而活跃课堂情景。并且,在教材上进行处理从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探求新问题,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穿插利用,形式灵活多样。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色、较为鲜明的刺激,好玩、好动、精神不易集中的特性,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的特点,通过练习抛气球、投自己制作的纸飞机、投轻物、打活动目标、小组讨论研究,或者是分组教学,比赛与练习相结合,看谁投得远,投得准,以便提高同学门的积极兴趣。

二、引入趣味因素,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小学生喜欢音乐,老师就通过音乐、舞蹈、歌曲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加强学生练习效果,保证练习密度,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精神振奋,陶冶在课堂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低年级教材中游戏占了很打比例,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游戏的规则下手,在游戏中模仿修改,从而逐步过度到学生自己学会创编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有许多困惑的地方,在小干部的组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对体育教学是个很大的问题。上体育课不光是体育老师的事,需要小干部的协作,才能起到团队的作用。改正措施是:调动小干部积极兴趣,培养和树立他们在班中的威信。经常与小干部进行交流,让他们得到老师的信任,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示范,帮助老师进行组织教学。留给小干部自主的空间,发挥小干部的聪明才智,有效的帮助老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改革创新发挥学生的想象:

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再假期里我反复的学习新的理论思想,阅读优秀教师的文章,学习他们的新理念,找出适合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实自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我发现“让学生自己去亲自身尝试,动手去研究是发挥想象的最好的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在运球接力游戏时,要求学生一次搬三个球,至于学生怎样搬,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并且让学生分小组研究,发挥小干部的组织带头作用,和集体的力量去探索。游戏开始,我看到有的学生把两球夹在腋下用脚踢着一个球跑的;还有一下抱起三个球的,还有三个球一个一个往前滚的;五话花八门,各式各样。

如此种种方法把想象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创造,去想象发挥学生的那一份纯真的天性。

总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耐心的教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迎接与开创他们的未来。

关于教学反思3

3月18日下午,我在卫岗小学参加区级课堂教学评比,参赛课文是《鸟语》第一课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感触颇多。

1、首次尝试第一课时公开教学。平时的阅读教学实验课或外出观摩,交流的都是第二课时。我曾经认为,第一课时朗读版块的教学套路就那么几样,没什么好上的,也不易出彩。可能这也是老师们不喜欢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的原因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

2、读通是我教学的重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于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悟文章内容。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我设计的是放手试读,在试读中引导学生一手课本,一手字典,高声朗读,默默静读,同桌互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并解决生字新词和难读句段。教学时,却发现学生手中只有课本而已,只得作罢。“无声老师”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小视。

3、理清文路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四年级孩子应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启发孩子理清文路很重要。但实践中,可能由于时间仓促,未留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他们显得很茫然,教学效果有拔高之嫌。

最后,向李主任提出一个建议:以后的教研活动能否多开放一些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或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供广大一线教师交流讨论。

关于教学反思4

开课真的是一件苦差事,从定下课题,到备课,到多次的试教,我曾多次怀疑过自己适不适合做老师,感觉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一篇课文拿在手里,想挑精华展示,却反而面面俱到,以致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落到实处,往往蜻蜓点水。经过同事们的指点,教案改了再改,课试教了再教,教到这个星期,感觉自己对这篇课文有点反胃了,上课的激情一减再减。今天总算熬到开课这一刻,完成任务的心情着实让人觉得轻松的。现在再坐下来仔细想,其实磨课的过程虽辛苦,但收获也是不小的。

我今天上的这篇课文《画风》是一篇非常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文章。“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于是,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两个版块。首先是解决“谁画风”,同时识记课文里的生字,因为大部分生字都藏在人物的姓名当中。其次就是解决“怎么画,画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学到这儿,可能有些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办法画风了,于是最后,我就请学生来讲讲,你有什么好办法画风。

以上是我设计这堂课的粗略思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是朗读的指导。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关于教学反思5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关于教学反思6

表演是深受低年级小朋友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来展示课文语言的内涵,或者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凭借角色效应,促进感悟。如《野兔》一文中,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第三、第四小节中的内容,才能体会到野兔的机敏、老鹰的凶猛。这两节中有不少精彩的词语,有的是学生已知的知识,有的是他们一知半解的,有的则完全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如将这些词语一一作解释,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因教学方式的乏味而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时表演就成了最佳的教学方法,请看教学实录:

师:小朋友读得真棒,你们愿意把自己当成文中的野兔和老鹰,把这段精彩的故事来演一演吗?在小组中准备一下。(老师喊来两位同学表演,学生表演完后老师发现学生们能准确地掌握“猛扑、盘旋、敏捷、扇动、扑棱、四脚朝天”等词语,但不能准确理解“俯冲”这个词语。)

师:老鹰啊,你盘旋时姿势真美,但向下飞行时速度却不够快,小朋友你们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老鹰飞行的速度是很快的。(生回答“俯冲”)是啊,俯冲就是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你刚才只是向下飞,却没有做到高速度和大角度,你还能来飞一飞吗?(这次学生理解了俯冲的意思,表演得很正确。)

(全班同学拍手叫好。)

没有照搬词典理性的诠释,没有进行抽象晦涩的说解,一段妙趣横生的表演,就把理性、抽象的含义转换成了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触手可及,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于教学反思7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修日志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很难争取到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际上从教师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提高,教师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开放的远程研修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从八月份开始,我参与了远程研修。回想这几个月的研修,我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我慎重的对待每一份作业。事实上,这也让我受益非浅,我的整个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自己的学习只是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却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而通过阅读其他教师的作业和点评,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在学校评课的时候我有话说了,不只是局限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这些的话,我抱着学习和共同提高的诚意与授课教师交流,尝试着用从远程研修上学到的来分析一堂课,试图使自己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当然这些都只是有限度的成功,远远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说,远程研修使我产生最大 的改变就是使自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远程研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从参加远程研修以来,我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线的教师、有高校的教师、教授,教育科研人员),他们对教育事业执着,有着先进的理念,睿智的思想,当我有了疑惑时就会去向他们请教,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数学专业知识,我都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向我推荐了很多网站,博客。对我来说,远程教育是一个平台,我在研修中学习,学习中专业成长。

第三是学习效率的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校教师的业余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我看到了教育视点,教育博客这些栏目,使我能迅速有效地分享别人的经验,无疑就节省了学习的时间,“行动时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时做一个重行动的人,在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工作效率!”

今后的工作打算:

1、在模仿中摸索课堂教学。在远程研修中,我把重点放在观摩课堂教学上,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远程研修中有很多优秀的课学教学实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揣摩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构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不是邯郸学步,而是把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模仿,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最终是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2、坚持写教育日志。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些是上课上出来的,有些是通过写作写出来的。我希望通过不停的写教育日志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次远程研修,我看了很多精彩的教育日志,在日志后面的点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促使自己专业成长的极好方式。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之余,要把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与同行交流。我通过写教育日志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那将有助于我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自己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寻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老师们,我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相信,只要善待每一次研修,我们就能分享研修中思想的觉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磨擦、成功的快乐,一定会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于教学反思8

摊开今年、去年、前年的教案,字迹是否比以前更工整,备课是否比以前更立体,教学设计是否比以前更契合学情,教学是否比以前更规范……纸质教案让我有了回望的载体,也有了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教学反思也不只是当下的某节课的感受,更加是纵列的三年的积淀了。

前年的教案写的很细致,但是内容太多,我在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把那么多的文字变成语言灌给学生的?去年的教案又特别简略,我似乎根本不曾想过知识体系建构于课堂现场!哪怕学案上是按照体系制作的知识点预习。有了前两年的错误,今年的备课有了一些改进。

书写教案在做题之后,备课在构思之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抄着某本教辅的知识点。我更多的琢磨如何让一节课完整成体系又有重点的呈现;课堂40分钟如何做到不拉长课堂长度,能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好一节完整的课。使用什么教具、设置什么实例、写出什么板书、做出什么小结、课前具体提问什么问题……

第一节,人口数量部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坐标图如何分析、如何判读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使用教材的图形和表格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让知识和方法双线进行。用好教材又需要适当的更新一些内容。教材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已经跟不上目前的社会实际,需要根据现实做更新。比如人口问题、影响、对策这部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应的内容及人口金字塔,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中国目前已经处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可是却不能机械的使用知识模版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基数大两个问题共存,还有独生子女的计划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根据备课前做题发现“人口迁移率”是一个高频内容,于是在课前加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并给出两个增长的计算公式,以及两个增长率大于小于零代表的意义。(不过最值问题依旧是个高频错点,如何攻克?还在思考中。)这个添加的内容,既能使两节课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面对习题时不因为陌生而恐惧。通过做题发现“人口流动”出现的频率远超过“人口迁移”,也因为目前的人口空间变化实际如此,所以我淡化处理概念,也因此发现了人口流动包含人口迁移这个以前未发现的内容,不再纠结于概念,而是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讨论比独角戏有意义,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是学生大脑转动的机会,被动的听着写着,不如思着议着说着写着有意义。

第三节人口容量,板书写两块,左侧是几个概念,右侧是图解影响因素。使用教室人口容量为例讲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枯燥理论性强的内容,需要通俗的例子促进理解,但也要再进一步跳出例子回归知识,否则学生的兴趣点只在事例,忽略了知识,本末倒置。

学案基础训练题、各节强化练习题、章末检测题。处理好各部分习题的难易度;根据时间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习题评讲课方式,讨论式、自主解题式、教师讲解式……全方位备课,随时根据学情做调整。适当的高考题渗透,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一步步拨开,逐步逐条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规范答题,教师有必不可少的模范作用,只有自己一步步做好了,学生才能慢慢学会。低起点,细致进行,各个击破。

后记:稳扎稳打,这四个字,这学期刻在我心里。如何做到稳扎稳打,新课讲授、知识落实、习题评讲、纠错作业。有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忐忑和沉重,是什么原因让我目前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过能够克制自己的毛躁,也算好处,只是我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的人啊!

关于教学反思9

《胡杨》是湘教版六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神奇的植物为题材,共选编了四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植物神奇的同时,注意作者观察植物的方法。在《胡杨》的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植物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胡杨》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我被作者精彩绝妙的文笔深深折服,我被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深深感染,对胡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那如何让学生来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首先,教学的基调定为读。由于这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胡杨由衷的钦佩和赞美之情。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生命强大”部分,体会胡杨的品质,二是学习“顽强”部分,体会作者对胡杨的赞美。 上完《胡杨》这篇课文后,纵观我自己刚上完的这节课看来,在40分钟内,较好的完成我预设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障,能力得以彰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通过讲授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因为我发现了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艺术性等。

关于教学反思10

内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

【主题词】审视略读教学策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众多原因,便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下面结合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12课《北京的长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粗浅认识。

(一)摆正其地位,重新审视“略读”。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文内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长见识,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其他的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适用的。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于语文课的略读教学。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据“粗放、应用、自主”三原则,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求“简”。

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精读课文,从精读课文中提炼,从而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略读课文《北京的长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从总结中学生知道:这一单元以写景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接着根据学生的信息,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把它的目标定位在:(1)课文讲了北京的哪两处有特色的长城?(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应的语句画下来。(3)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一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可以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课文。

2、教学流程求“粗”。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质疑求解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例如在教学《北京的长城》时我便选择重点阅读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教学环节: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预习检测,粗知大意。

四、围绕“自学提示”,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五、汇报交流,学法实践。

六、总结提升,拓展交流:搜集有关长城的影像及资料,召开交流会。

3、教学方法求“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学要丰;教略,而学不略。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但这“放”也是有尺度的。

(1)舍得放手,自读自悟时间要“足”。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把读书时间交还给学生。

(2)亦扶亦放,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将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于略读中。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问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了“司马台长城”的特点,而“八达岭长城”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来大胆的交流,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寻找准确文本的着力点,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集中,又把学生请到了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放中有引,精处需“雕琢”。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有效性就降低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悉不遗,所以叫略;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只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读课文中的重点、精彩之处,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当学生说到长城“险”的特点时,我紧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天梯高达100米,倾斜度为85度,几乎垂直最窄处只能容脚。”或是“天梯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紧接着我又追问:“轻声地读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会很快的读一读,不难发现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4、课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基于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根据不同课文主题,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因此在这节课后,我为学学生提供了《慕田峪观云海》的文本资料,这次可真正是学生用课上的所学来自己阅读了。

而阅读教学还不可丢的是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如我在教后的每一课作业中都设置“句词小天地”的项目。

(三)更加注重评价

恰到好处的评价会对课堂和学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如果点拨的妙,不但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还会使学生大大增强自学的兴趣。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评价不但不能略,还应更加科学系统地引入和运用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因此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这样,利用略读课文就可以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略读课文才能有希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略读课文的风采。

关于教学反思11

对于写字课,我是初次教学,所以经验不足,还请多多包含。

我觉得首先要激趣,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教学中,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并且以此为努力目标。所以历代书法家自然是他们的榜样。他们才会很快乐的写字。

其次,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因此指导学生写字,大多以方格、田字格进行练习。而低年级学生初学写字,一开始就让他们按田字格范字写,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把握,忽上忽下,偏左偏右,大小不一。久而久之,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和规律并没有多少掌握。学生在写字时,教师应提出总的要求,不管用什么本子写字,总的原则就是要把字写大,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在丰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写字技能。而学生在明确总体要求后,观察老师的示范,化抽象为具体,具体认识到应该怎么写,更好地理解写字基本知识,从而掌握写字技能。

另外,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探索规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去发现规律,从而明确汉字间架结构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学好汉字的欲望。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深刻。

仅一节课孩子的进步就有多明显,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每一次的写字教学中都要让孩子有所得,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写字基本功才会提高。今后我自身也要在写字上多下功夫,教师的写字素养提高了,才能给孩子以更好的辅导。

关于教学反思12

这一年我担任的是培智和聋部低年级的美术课,我一直觉得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去发现美。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得知识。美术课堂就好像新奇的世界,让学生在其中探索发现并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

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身边经常有人跟我说:“你教什么科目的呀,哦美术啊,你们美术课老师上课简单,没压力,课也最好上,学生又喜欢上美术课,上课肯定也很积极,一定很轻松。”我只好一笑,可心里想,要是真的好玩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就好了,那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况且我在的也不是一般的学校是特殊小学,可能在普通小学里美术它是一门兴趣一门副科,只要用心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就好,并且上课时和普通孩子的沟通比较简单他们也比较能够理解,至少不用担心他们无法理解你说的话。在特殊学校在教聋孩子们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能否理解你,即便打对了手语有时孩子们还是无法理解;而培智的孩子虽然能听能说但是他们的智力异于常人,所以对于记忆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对于他们就要让上课的内容更加活泼生动,让他们容易记住。一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想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除非你是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每次上课我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老师想要表达的书上想要教授的内容以便更好的记住和理解颜色、制作、绘画方法等。只有先了解基础内容才能在创造他们自己的绘画世界。

下面是我近一年来我的教学过程里的一些反思。

首先培智的孩子,由于班级里的每个孩子智力残疾程度不同,我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力水平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色彩课的时候,我准备了上课要用的工具和上课时需要认识颜色的实物图,有代表红色的国旗;代表蓝色的天空;代表黄色的柠檬等。首先我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展示图片,学生按照我的方式跟着来学习颜色。认识颜色后,我让学生们在自己来找一下颜色认一下颜色,再他们找找想想生活中有那些东西是这几种颜色,看谁能找到最多,一比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己发现寻找能够更深刻的去记住颜色,而不是跟着老师随意的读读背背。

虽然准备得很充分,不过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像颜色只有个别学生能认得全连着读了几遍问下去还是只有几个认识,最难记的橙色就连比较好的学生也会记错,像在课前我准备的让学生一起来说说看生活中的颜色,结果让我大事所望,当我问下去的时候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找出来,其实很简单但是他们穿的衣服上就有我们这节课所学的颜色。平时在普通学校家庭长大的我并不知道区区几个颜色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么的困难,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损伤程度不一样所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并且有些孩子在努力记住的时候会的孩子

已经不在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了。如何在会与不会之间掌握课堂变得尤为重要。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在教学上就加大了难度,既要照顾到大

多孩子的水平,又要顾及到个别孩子的智力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就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习上节课的六个颜色,并复习上

节课在校园里找到的几个颜色的想读物体有哪些,B组学生记住比较好记的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并记住相应的实物。并请学生来给实物涂色,A组学生涂准六个颜色,B组学生涂准三到四个颜色,效果相对好了很多。

聋部的孩子应该说比培智的聪明很多,其实更可以说他们与正常孩子智力没

有差异。但是就是因为听力的残疾所以在他们理解事物的时候并没有常人的那么简单,刚开始上课我很开心因为我感觉他们很好教,基本上都能按这我的节奏来,虽然我的手语不是很好,但是我尽量通过肢体或者实物的方法来弥补。我一直认为我教的还不错学生也能接受,直至一次听课后,我才知道我的问题,聋生孩子有个特点就是模仿能力特别强,你说完一遍他能很好模仿即使他并不懂其中的真正的意义,并且老师教完后再问是否明白,不管他明不明白都会说明白。这就是他们除了不能听的另一个特点。所以我上课其实我自以为他们接受了我所传授的技能知识,但其实他们只是模仿了。原来不只是培智孩子需要我们去放慢脚步教,聋部的孩子也一样。一步一步来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才能画好画,才能创造他们自己想要的画的世界。让他们能自由想画便是老师该做的,前提是学会基础这更是美术老师的职责。

所以之后我在教授过程中我更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我在上课时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源并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如何去画一样物品。之后再有学生想像创作,会有比较不错的结果。像是绘画素描中的轻重一直是学生无法把握好的,甚至于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都很难了解,于是上课我便以板书解释,手把手教画感受,观看视频等多种方法去让他们理解,虽然花费时间长但是是有效果的。

曾经我把他们看的太特殊,其实他们也是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教导,只是需要不同的路径去找到自己。只要放慢步子,慢慢来,认真教总有一天他们会跟上我们的步伐,在语文数学这些课上我肯定我们的孩子是难教的难学的,而且这些课不可以放慢步子慢慢学,所以在这些方面他们很难超越常人。但是美术不一定,它很神奇,只要你懂了它,你绘画出来的画就会很美,并不亚于常人。

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学会基础,并在基础上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形成自己绘画风格,从而去创造自己的美。

关于教学反思13

3月18日下午,我在卫岗小学本部执教了苏教版四上第15课《鸟语》第一课时,几多收获,几多遗憾,几多感慨。

先谈谈收获:

(1)、通过这次参赛、摸索、研究,我初步知道了第一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我觉得第一课时,上多少,怎么上,应该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制定教学过程。而且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又没预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指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力求高效。

(2)、本节课,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我在教授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谈谈感受;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生有自读、齐读、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3)、结尾送“礼物”一节,设计精彩,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标题概括课文大意后可串联出全文大意,还巧妙渗透了“爱鸟”教育,初步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更给学生对这节课及授课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再谈遗憾:

(1)、对于课件未用上,我准备不足。临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2)、对于学生的读书评价,我的评价语不够丰富、生动。

这次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给了我很大帮助,甚至比我自己埋头苦干半年带来的感悟都多,感谢有这次机会,若能再当面听听评委的点评或看到评委的书面点评,那对我们的帮助就更大了。

关于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在进行质量概念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一枚铁钉和一个铁锤哪个含铁多,哪个含铁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得出答案。进而指出铁钉和铁锤是物体,铁是物质。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和物质这两个概念,学生明确了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的。组成物体的材料就是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量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就容易了。至于质量的单位,学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部分学生单位换算不熟练。教学重点放在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调平和称量物体质量上。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介绍我们农村常用的杆秤等日常生活中的测质量仪器,告诉他们这些测量器材聚集了我们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天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科学求实的实践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增进同学们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物质的量教学反思常见的量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15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讲述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过,故事性比较强。因为打算用这节课录课,所以准备的很充分。差不多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问题。三班是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录像的缘故,有些紧张,以至于讲得太快,将本来差不多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就讲完了。讲完之后发现学生们很迷茫,虽然看似他们很积极,

但实际没学到什么,对知识点并没有完全理解,效果很不好。讲完后指导教师也说,太快了,语速也有点快,把节奏放慢,别紧张。痛定思痛,我重新把课文内容看了一遍,吸取教训,划分没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这样在四班讲得时候明显好很多,内容讲透彻了,节奏也把握对了。第二课时时,由于在三班讲得太快,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所以只能多说,也让学生多说,比如拓展训练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误解?怎样才能减少被误解的几率?”我让同学们想一下,然后畅所欲言,发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也能从自己的故事中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这算“因祸得福”了吧。但在四班讲的时候,因为停电,多媒体不能用了,只能回归原始,因为怕大家不能理解,所以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结果发现时间不够用了,拓展训练没有时间做了。后来指导教师说在黑板上写太多了,太浪费时间,只写重点或学生们不认识的字就行,没必要写那么多。

虽然讲解这篇课文时状况百出,但通过这些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要注意。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