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5-11  字数:42000字  手机阅读

有关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口技》选自义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文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接近于白话文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十多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本班学生求知欲强,所以课堂的气氛比较好调动,如果抛给他们问题,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字词。

2.学习探究本文的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领会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四、说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引出本文。

(二)朗读课文。

播放范读,学生听读。在听范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

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预习中模糊不清的字音,划分出语气,通过范读中的缓急语气,来揣测文意。学生齐读课文,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加深多课文的印象。

(三)检测预习

本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检测内容,重点字义和句意。通过此环节可以检测学生课下预习情况。

(四)质疑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下预习中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督促教师认真充分的备课,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奇文共欣赏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口技表演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故事?包括哪些情节?

2、你认为口技人的水平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会选择哪个字?

3、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内容感受到了口技人的水平?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表演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口技表演的三个场景,目的是为了后面的进一步分析课文。全文的描述都在体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因此第二个问题很简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善”的体现,那就需要学生去认真阅读,进行勾画。从而进入第三个问题的思考,第三题的设置,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赏析课文,以此来感受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解决教学目标2、3,突破难点。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2课——《愉快的春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谈一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和方法进行感性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本课正值春游的大好时机,绿色的春天万物复苏,春游中的美景美不胜收,令学生印象深刻,是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造的有利时机。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创作空间。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春游的体验和感受、对画面的构思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热爱生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春游的乐趣。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地用绘画、剪贴等多种形式创作一幅“愉快的春游”作品。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创作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及春意盎然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美好生活的情感。

3、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在本课中,用绘画等形式表现一个春游的场面是重点。

春游中有意义情景的构思与表现,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贯穿课堂始末,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表现力。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对生活感受能力较强,随着他们洞察力的逐步加强,很多学生愿意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美术素养,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领,自主地感受和表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各种学习手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的指导下,本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积极探索实践,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表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歌唱春天:《春天在哪里》

2、寻找春天:师生交流,春天在哪里

3、感受春天:用词语或成语来描述春天。

【本环节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用歌曲导入课题,引入新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引领探究,走进春天

1、整理行装,走进春天——愉快的春游

2、探讨分析画面组织

“春”:风景,色彩—— 画中色彩以“绿”色调为主,加以适当的鲜花、小鸟、绿树作点缀,使画面呈现出春天绿色的勃勃生机。

“游”:人物,活动——人物的动态表现,使画面非常的生动形象,并能表达愉快心情。

小结示范,分析画面构图,正确处理人物和风景的关系,学生操作练习。

3、联系生活,启发回忆。

出示春游图片,启发学生谈谈成长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春游活动,春游中发生的快乐的场景。

学生小组交流:愉快的春游

4、作品欣赏:欣赏同龄学生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春天,表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提供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图片启发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构思与众不同的画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作实践,表现春天

1、小组交流:进行讨论,综合小组意见,把自己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反馈给老师。

2、作业要求:用绘画等形式,表现一幅春游的情景,看哪个小组最有新意。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同学合作,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分组活动是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交流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在美术体验活动中增强友谊和合作,去自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业时播放儿童歌曲《春游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画面的组织、人物的表现、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四)、反馈交流,互动评价

1、学生相互展示评价,展示自我,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2、教师带领大家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设计了“交流、互动评价”这一环节,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对学生学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同时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生交流: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科学精炼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使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五、教学效果

整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感性表现,充分宣泄他们的快乐情绪。培养学生的对运动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结构的设置比较紧凑,知识点的渗透也较深入,课题导入、课堂渗透、课堂秩序、学生的互动、多媒体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置,课堂上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我相信一句话:只要教师大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说课稿 篇4

这是一篇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因为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在这节课中主要设有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幸福的理解,在予以肯定的同时总结学生发言,再补充课题:幸福在哪里?激起学生再思考: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自读课文,并抓出中心句: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三个牧童领悟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词句,一边勾画一边思考为什么找这些句子。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为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汇报做好铺垫。此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十年后三个牧童的话和泉井的变化谈体会,在充分的交流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然后过渡到十年前,通过勾画重点词句,体会三个牧童清理泉眼时的心情,再设疑启发: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去追寻幸福的?通过理解智慧女儿的话,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白三个牧童十年前有幸福的感觉,可并不理解幸福的含义,历时十年后最终领会到幸福在普通的、正当的劳动中。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幸福的更多的认识,写写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或感悟,使文本的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促进其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李继东,来自江苏如皋。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殊的葬礼》。

这是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描写了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由盛及衰的过程以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环保意识,但对当时、当地的情况还很陌生,必须借助媒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品悟语言,诵读文字,获得思想启迪,增强环保意识。

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以及如下教学重难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一、设置疑问,整体感知。

课始提问“为什么说是特殊的葬礼?激发兴趣,师生对话。

二、今昔对比,品悟语言。

我抓住描写瀑布“雄伟壮观”和“生命垂危”的两个重点小节,循“初读感受对比”、“重点词语对比”、“画面对比”、“配乐朗读对比”展开教学。

三、追溯原因,震撼心灵。

适度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瀑布由盛及衰的原因,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四、角色转换,补充悼词。

让学生当一回总统,转换角色为大瀑布撰写悼词。

五、合唱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乐曲,合唱《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教学的整合点如下:

整合点1:“朗读”整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石”。本课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等多种形式,注重交流评价,展开朗读教学。其中,播放录音是“标本”,“教师范读”是“范例”,“学生练读”是“练习”,“交流评价”是“反馈”。这一环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或者说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始,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练读,师生的交流评价融合在一起。通过朗读资源的整合,让学生读通文本,读熟文本,为下一步感悟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合点2:“画面”整合。

“话”——“画”。

学生朗读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联想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各自与文本相“对应”的“画”,这画有可能不够清晰、全面、丰富,甚至不够准确。

“画”——“画”。

这时候,教师播放视屏展示大瀑布的雄姿,出示图片展现大瀑布的枯竭,通过对比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学生大脑中的“画”进行对比,产生冲突,使学生大脑中的“画”得到纠正、肯定、巩固和发展,使自己原有的“画面”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富有个性!

“画”——“话”。

如何把学生大脑中得以丰富的“画”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话”?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面对雄伟壮观的“飞瀑图” 你会怎样说?面对瀑布“消亡图”你又会怎样说?这是检验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思维训练,更是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说话训练。这样从“画面” 再回到“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对文本的品味欣赏!

面对瀑布瀑布今昔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在给“昔日”的大瀑布配乐时,我和孩子们选用贝多芬的圆舞曲《疯狂》片段,在旋律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强,情绪越来越饱满的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大瀑布的雄伟壮观。而后,我和孩子们一起选择悲伤的曲调给“今日”的瀑布配乐,播放中国二胡名曲《江河水》片段,让孩子在凄惨的曲调中悲愤交加、潸然泪下,深深感受到今日瀑布的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其实,选择乐曲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配乐朗读的过程就是释放情感、升华情感的过程。在前后两段跌宕起伏的乐曲声中,孩子们的情感伴随大瀑布一起奔腾、咆哮、哀叹、伤心。音乐、画面,情景交融,这种听觉的强烈对比深深的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

整合点3:“训练”整合。

读写结合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经。而找准读写结合点则应是读写训练成功的关键。契入点巧妙,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本节课我以特殊的葬礼画面为背景,配以一曲低旋的小提琴曲《沉思》,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葬礼上那凝重的氛围。在此情境中,让学生过一回总统瘾,转换角色为瀑布撰写一篇悼词。学生在荣幸之余,感受更多的是责任,是使命,于是学生欣然提笔、一挥而就,悼词自然就真切生动,而令我们不由得拍案叫绝!

总之,本节课通过录音、画面、音乐等信息技术手段,反复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品悟语言文字,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1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说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四、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辛苦了!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培养同学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发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达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沛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很好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同学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同学充沛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局部: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考虑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同学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资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考虑,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同学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同学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同学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同学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同学,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同学的关注,同学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妙,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资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同学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让同学感觉到自身生活在充溢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同学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同学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同学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局部单元同学才有所涉和,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示应给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同学发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同学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发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是经过笼统和概括出来的话,同学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发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自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笼统。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局部。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发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和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身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坚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妙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妙,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胜利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同学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发明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同学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资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同学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同学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同学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同学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溢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同学想知道声音更多奥妙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身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学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方,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干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同学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同学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同学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同学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同学明确要考虑的内容并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同学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同学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方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同学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一起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同学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同学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考虑。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同学充沛利用有结构的资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同学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同学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考虑延伸

让同学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同学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同学考虑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同学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说课稿 篇8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师恩难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文章讲诉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章虽然作者只选取了老师有一首小诗引申一个小故事的片段,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为下一篇《陶校长的演讲》思想教育的学习感悟奠定基础。课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同时,教学时正逢教师节临近,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尊师教育的好文章。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纸、牵、姥等十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结合语境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 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品位“师恩”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品位“师恩”的内涵。

三、 说教法、学法

结合教材理解我确立本课的教法采用 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 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

教法依据: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感悟文章具体情境所表达的思想中心和感情世界,在学习文章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可能不能较好的达到理解课文感情、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的效果,所以在本课我采用读书指导法、情境体验法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时适当的引导,给他们一个思维方向,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重点,理解文章思想,但要想深刻的感受本课的师恩的难忘之处,光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从内心对师恩有所触动,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掀起波澜,每个学生的感受可能不一样,有的可能还只是泛起“小小的浪花”,但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讲读这篇文章,带给学生的东西可能不是用语言来描述的。

学法依据:针对以上教学方法和本课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和讨论交流法两种学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学习课文中小组讨论探究,更好的开阔视野,交流心声,得到真知,品位“师恩”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精读品悟、深入解析 总结全文、回味反思 拓展延伸、课后品读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教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 忆一下,他们为什么使你难忘?

(这种提问式导入可直接通过学生回忆讨论的过程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直奔主题,下面我们就来走进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师恩难忘》,听课文录音,感受气氛)

读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回答

a:作者的老师是谁?

b:这位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c:为什么难忘这位老师?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规整几个和文章有关的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更好的弄清文章脉络,抓住中心) 读读写写

lǎo chuī xiē dāo huǎng 姥姥 炊烟 歇歇脚 念叨 恍如 xǐng zī zhàng 惊醒 滋润 拐杖 朗读中,老师让同学们把不会读写的字词圈出,朗读完,老师出示本课生字词,让同学指读,老师指正读音,学生练习拼读, 字词教学

1、本文生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注意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一类字的特点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3、对于词语的理解,可出示相关图片、角色扮演或词语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姥姥、拐杖、歇歇脚、惊醒等词,可和学生简单交流,对于其他词语,先让同学猜测,老师补充更正

2

(老师一番指导后,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巩固学习生字词,更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品悟、深入解析

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 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 学生之间可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便于理解感悟、抓住重点)

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讲课的?作者是怎样听的?找出关键词语或语句?(让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指生读出答案,由于之前对文章已大致了解,所以答案 不难得出,学生能够自行得出答案)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出示词语: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指生认读,让学生用其中的任一词 ,先解释成语意思,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让学生根据课文情境思考,学生小组讨论,把主体交给学生,也进一步的深入理解词语、体会文章情感,大致说出相似意思即可,师再根据情况出示词语 准确意思)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不倦或说话动听 身临其境:好像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引人入胜:把人带到美妙的地方。

出示插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 默读课文想一想。

A: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乱折花草树木,美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B: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我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首小诗。 C:听田老师的课,我感到很快乐。 ....

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找到春雨的感觉再来读读。)

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长大,可田老师给我的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刘绍棠的介绍请大家看一看。

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你还想说什么吗?

(引导学生体会: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 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 学这么感兴趣??)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 (《老师领进门》是老师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老师领他进入了文学这扇大门??) 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大家再次读读这句话。

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再次品读,加深感受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1、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一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望着白发苍苍,恩重如山的老师,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学生自由默读,小组之间可讨论探究回答,多听别人的见解,学生回答合理即可) 2、品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学生一样的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回答,合理即可,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让我们再次读读这两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让学生再次品读,加深感受)

4总结全文,回味反思

总结全文

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作者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教他语文的田老师,这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把课文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正是这些故事如春雨滋润着作者,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提出这个问题,一是检测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二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回答内容类似即可) 回味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来自由发表感受,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点)

拓展延伸、课后品读

阅读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我们希望通过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 拓展延伸 阅读刘绍棠的《京门脸子》前半部分和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师》 课文是例子,它引导者我们从课内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向阅读更广阔的舞台。同学们,我们也有我们的老师。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清风朝阳来到学校,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你有没有感受到过老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呢?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能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写一篇短文或一句话制成卡片,送给喜欢的老师表达感恩之情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师生之情的珍贵 ,师恩的难忘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希望通过我的板书能浓缩课文内容,显露文章中心

师恩难忘

师:教诲之恩 生:终身难忘

【有关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汇总10篇

2.有关初中美术说课稿汇总8篇

3.有关说课稿汇总十篇

4.有关说课稿汇总六篇

5.有关化学说课稿汇总7篇

6.有关说课稿汇总5篇

7.有关说课稿汇总十篇

8.有关说课稿汇总7篇

9.有关说课稿汇总七篇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