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

时间:2024-05-02  字数:8300字  手机阅读

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光辉灿烂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犹如一朵瑰丽的鲜花,以它的芬芳沁透着人们的心灵,从而激发起我们对伟大袓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崇敬。为发扬光大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我将把传统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一介绍、比较与分析,以期与爱乐者共享之。

“春江花月夜”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古典乐曲,这首优美抒情的乐曲在今天已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宝藏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早在1875年以前就流行民间,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最初叫做“夕阳箫鼓”,1895年李芳圆在他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改称为“浔阳琵琶”,其后由李氏学生汪昱庭,又作了加工润饰,改为合奏形式,又改名为“浔阳夜月”“浔阳曲”,直至1925年左右经大同乐会柳尧章整理后,才由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的。

本曲最初以合奏形式出现时,除琵琶外,加用了洞箫、二胡、扬琴等三件乐器,其后经过曲调整理加工,增添了古筝、大胡、阮及大鼓、小铃、铙钹、海锣等乐器,在内容与形式上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音乐形象大大地丰富和明确。目前上海民族乐团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色。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对该曲进行了重新配器,充分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力,使乐曲更丰满了。

其内容为何?从最初定名“夕阳箫鼓”上来看,原作者所描写的,很可能就是傍晚在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但从上述曲名称呼的变化情况以及从改名后加上了分段标题来看,可以知道近代音乐家们对本曲内容有新的理解,除了“傍晚”“船上”“箫鼓”的描述外,还联系到周围环境,描写了晚江的秀丽风景,此夜月荡舟江流的情景,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景色的爱好心情,从而完整地、诗境般地,歌颂了袓国的美好河山。

全曲曲意说明,从乐曲开始的引子里,描写了江边钟楼里响着钟鼓声,接着是主题部份,展示出整个和风宜人的月色。月亮慢慢地从东山升起,阵阵晚风吹皱一江春水,两岸花影层叠,掩映在水波上,远处传来渔夫的歌声和摇桨声,滩头的激流翻滚着浪花向远方奔去,夜深了人们尽情地欣赏了美好的春江夜色,才驾着轻舟愉快地向归途划去。此曲分十小段,每段均有不同标题。分别是:

一、江楼钟鼓。二、月上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台。五、水云深际。六、渔歌晚唱。七、洄澜拍岸。八、桡鸣远濑。九、欸乃归舟。十、尾声。

此曲古色古香,悠扬柔婉动听,深得中外听众赞赏。现在通常演奏一、二、三、五、六、七、九、十等八段,使表演上更集中精湛些。

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春江花月夜”最早见于公元1875年无锡吴畹卿的抄本,其中以李芳圆的“浔阳琵琶”对“夕阳箫鼓”作了较多发展,对以后影响较广。(注:李民雄编著,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兹因曲谱版本众多,仅就我们现有资料做探讨。故采用由大同乐会所编定之版本,加以解说。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包括尾声)。其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段至第四段为第一部分,是主题的陈述和发展;第五段为插部,起对比作用;第六段至第十段是主题进一步的发展与结束。

第一部份:主题的陈述和发展

第一段 江楼钟鼓

曲意:夕阳西照,江头尽处传来阵阵箫鼓声,接着优美流畅的旋律,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斜阳余晖未尽时的江上秀丽景色。

这一段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2小节)是全曲的引子,使用反覆的方法,描绘箫鼓之声。第二部分(23~37小节)是全曲的基础,由两个主题音调组成的乐段结构。全曲旋律线的主要特征─下行模进的倾向,在这一段里并已形成。这一段出现的主题音调,在全曲中不断地反覆使用。

第二段 月上东山

曲意:夜色朦胧,江清月白

这一段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第一乐句(2~10小节)是2+2+5的综合结构,第二乐句(11~18小节)是由三个乐节组成,是第一段的派生和发展。乐曲的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旋律又向上发展,音乐给人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这一段除了强调“征”、“商”两音外,还强调了一个“宫”音,增加了一个下行模进的因素。

第三段 风回曲水

曲意:江风吹拂,流水回荡

这一段是综合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音乐素材而构成的,它是由五个乐句组成的非对比的带有再现因素的三部性的乐段结构(之所以不称为三部曲式,关键是第一部分只是一个乐句,不是乐段结构)。

“春江花月夜”全曲旋律线的主要特征─ 旋律按五声音阶各音级下行模进倾向以及首尾同音承递的基本特征,在第三段中已得到全面的展示了。

第四段 花影层台

曲意:风弄花影,纷乱层叠

这一段是在完整主题─第三段的基础上,一开始就采用扩充小节,以及紧缩等手法,旋律按五声音阶逐级下行模进,从而把第一部分推到了一个高潮。它与前面表现的恬静意境呈现鲜明对比,大有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

第二部分:插部

第五段 水云深际

曲意:水浸遥天云弄影

这一段是一个插部,它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前三个乐句是一个乐句的变化反覆或变奏,形成环绕中心音(“商”音)的旋律发展方法,它和第一、第三部分按五声音阶下行模进的旋律形成对比。

旋律的节奏也比前后两部分紧凑,更具有跳动、活泼的性格。同时,音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比因素,它从低音区开始,处在第四段和第六段两个高音区之间。但这些并非是形象上的对比,因为第五段的主要材料是从第三段中间部分开始的材料发展而成的。同时,第五段的第四乐句,基本上是由第一段一头一尾的材料综合而成。此段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接着八度跳跃,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响,音区音色的对比使人联想起天水一色的意境。

第三部分:主题进一步的发展与结束

第六、七、八、九四段,基本上是在主题─第三段的基础上,采用扩充、紧缩、变换、节奏型、变换调性调式、变换音区、力度、速度等手法,进一步发展主题。

第六段 渔歌晚唱

曲意:歌声飞至,渔人晚归

这一段一开始就出现在全曲的最高音区上,采用扩充(原来一小节扩充为三小节或两小节,当然也有不扩充的),以及以四小节为一组的新的节奏型,逐级下行模进。在再现之前,还插入一段逐级上行的乐句,作为旋律线下行倾向的抗衡力量。此段柔美的旋律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接着乐队合奏速度稍快,声势浩大,渔人们兴趣勃勃地归来。

第七段 洄灁拍岸

曲意:渔舟竞归,江水激岸

这一段一开始也出现在高音区,但采用紧缩(原两小节紧缩为一小节),以及以一小节为一组的节奏型,逐级下行模进,但很快又回到原来的节奏型上去了。音乐快速而热烈,大有群舟竞归激起洄澜击拍江岸的艺术情境。

第八段 桡鸣远濑

曲意:船桨划处,碧波旋转

这一段回到中低音区,回到原来的调性调式上,回复到以两小节为一组的节奏型,进行下行倾向模进上。

第九段 欸乃归舟

曲意:描绘出摇橹划桨的声态和动态。

这一段也是在中低音区迂回进行,这里虽然也是以两小节为一组的节奏型,但节奏型的划分和前面己经不一样了,显得更加方整和铿镪有力。旋律的递升和递降,速度的慢起而渐快,力度的由弱至强,把音乐推向高潮,成功地表现了波澜起伏之貌。

第十段 尾声

曲意:归舟远去,一片幽静。

这一段是尾声,材料来自主题的最后一个乐句,起综合概括全曲的结束作用。整个第三部分各段的旋律,较之第一部分各段,更加强调节奏性和同音反覆,旋律比较单纯、刚健,显得更为活跃、激动的气氛。第一部分则强调抒情优美的格调,旋律比较婉转细致。

总的来说,第三部分虽然比第一部分音乐气氛更加激烈高昂,但由于各段有相似的抒情性的结尾,以及各段间的段落分明,因此不能形成一气呵成的、有层次的高潮布局和戏剧性的发展。因此,虽然变化多端,但总的音乐基调,仍然是抒情性的。

通过上面分析可见,“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带三部性的多段体结构的大型乐曲。它的创作手法,除第五段外,基本上是以一个完整的主题─第三段为基础,其它各段都是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展开的,它实质上是重覆原则的各种不同的变化而已。

结语

“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带标题性的器乐作品,在这个总的标题下,描绘了“江山如此多娇”的一幅幅山水画,是一部优美的抒情诗,但它不是标题音乐。全曲各段之间,虽然是富有逻辑的有机统一体,但各个段落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具体情节。

它基本上是同一主题的各种变化,是单一形象各个侧面的不同反映,我们很难设想它能表达出像各段小标题所指示的各个不同景物那样的艺术意境。如果根据各段的小标题再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引导人们这样地理解作品,这是“花影”,那是“云水”,此是“渔歌”, 彼是“归舟”…….反而使本来是完整的艺 术形象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统一性。原曲各段小标题,应当联系起来作为一首诗,一幅画来加以理解,才能领会整部作品所具有的诗情画意。

乐曲的小标题用诗的语言解释音乐,引导人们产生联想,这是改编者的再创造。同时他们在改编中又充分运用各种音乐手段更准确地表现小标题所提示的音乐内容,因而使这首乐曲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通俗易解,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其音乐表现手法特征有三点:

(一) 由静而动,由动而静。

(二) 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三) 以景抒情,情寄于景。

动与静、远与近和景与情的结合,使整首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情境,引人入胜。

在音乐创造技法方面采用主题音调重覆,变奏和衍生,并透过力度、速度、音区、奏法等等手段,以表现丰富多样的艺术情景。

总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文曲,有着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味,它完美地表现了“夕阳西下,渔舟晚归”, “江山多娇,风景如画”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袓国锦绣河山的眷恋之情。旋律雅致,诗趣盎然,是一首优秀的传统器乐曲,也是研究民族音乐的重点曲目之一。

通过上面分析可见,“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带三部性的多段体结构的大型乐曲。它的创作手法,除第五段外,基本上是以一个完整的主题─第三段为基础,其它各段都是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展开的,它实质上是重覆原则的各种不同的变化而已。

专题推荐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1689185878@qq.com
返回顶部